张京
横店一中
摘要:在初中科学教学中,其中涉及到化学知识、地理知识、生物知识等多学科交叉融合,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具有极其关键的意义。新课程改革实施以后,教育教学发生了创新性的改变,因此对于初中科学教学质量要求相当严格。为了提高初中科学教学课堂的整体效率,教师应该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核心,加强学生对科学知识与自然知识的有效认识,提升学生的知识迁移学习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本文针对新课程改革后初中科学教育课堂转变策略进行展开讨论,期望可以促进初中科学教学的长远发展。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初中科学;课堂教学;方式转变
科学课程是学生在初中时期学习的重要学科,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科学应用能力以及学科素养等。因此,如何有效转变初中科学教学模式?提升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是当前科学教师重点研究的热门课题。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效的科学课堂不仅要保证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同时应该凸显教师的整体教学魅力与教学价值。所以,初中科学教师应该紧跟课程改革的发展步伐,创新教育教学理念,完善学生科学知识认知框架,调整教学思维,进而创造一种高效的教学方法,促进初中科学课堂教学的长远发展。
1. 分析现阶段初中科学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在实际的科学教学中,课堂教学质量容易受到不同方面、不同角度的影响,导致科学教学中存在种种不足。如果不加以解决,则可能影响教学的有效提升。具体的问题表现为:
第一,科学教师占据主导地位。受传统教育观念的深刻影响,大多数初中科学课堂以教师讲解方式为主要授课渠道,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然而,处于新时代社会环境中,学生对于知识的渴求欲望较大,因此科学教学应该更注重挖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过去的僵化教学模式已经难以适应当前的教学现状与需求,无法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导致实际教学效果较差。第二,教师采取笼统式教学模式,忽略学生现实条件与存在的差异性,难以开展针对教学。殊不知,由于科学知识覆盖范围较广,学科交叉现象颇为严重,因此一些学生往往会出现偏科现象,对于科学知识的学习存在擅长领域与薄弱领域等。因此,教师应该充分认知到学生的差异性,如果一味地采取模板化教学,对所有学生一概而论,将难以实现整体教学的效果。
2. 探究新课改实施以后科学教学转变教学方式的有效策略
2.1采取全境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对科学学习的积极性
初中科学科目讲究不同知识的综合性,其内容是将化学、地理、自然、物理等科目的汇总与融合。因此,在开展初中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明确科学学科的基本属性,挖掘学生的兴趣点,并充分考虑到不同学生的现实情况,使学生可以由衷地喜欢科学科目,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证科学教学的整体质量。因此,为了加强科学的趣味性,教师可以建立起不同的教学情境,模拟出一定的故事情节,引导学生身临其境般开展科学学习。在这之中,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信息技术、网络平台等软件与设备的功能作用,激发学生参与到科学课堂中,从而保证整体的教学效率。
举例来说,在学习到科学知识《各种各样的土壤》时,教师可以借助于纪录片《泥土的科学》《殇土》等节选视频,为学生以动态方式呈现教学内容,营造出一种亲近大自然土壤的意境,使学生可以投入到学习当中,进而增强对科学知识学习的兴趣。
2.2合理调整教学流程,增强教学活动的灵活性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后,转化教学方式应该调整教学的具体流程。首先,教师可以设置一些科学问题导入课程,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
举例来说,在学习到科学知识《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时,教师可以利用高锰酸钾、氯化钠、糖、硫酸铜、泥土、食用油等物质分别溶于水中,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到实验所出现的各种现象,并激发学生思考为什么氯化钠、糖、高锰酸钾等物质进入水中之后会消失不见,而他们分散成什么样的物质?是以分子和离子的形式聚集,还是以分子和离子的形式分散到水中。这种启发式教学模式,教师可以不直接公布答案,而是引导学生自行通过实验的方式来了解到其中蕴藏的各种原理知识。然后总结相关科学实验现象,便于学生观察记录,从而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提升学生的综合应用水平。
2.3合理运用分层教学方法,促进不同学生个性化发展
初中生在学习化学中本身基础能力、智力水平、兴趣偏好以及理解能力等都存在较大差异,如果单纯运用“一刀切”的教学模式,只会使一些学生营养过剩,而一些学生吃不消等问题出现,因此,在安排科学教学时,教师应该充分了解到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尊重学生的智力、体力、精力等不同层面的差异性。在实施新课程标准以后,教师应该公平对待不同的学生,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与天资水平,为学生创建一个公平学习的环境。所以,教师应该按照学生存在的不差异性开展分层教学,树立多元化的教学目标,构建趣味性的教学模式,使教学可以服务于不同的学生,进而促进所有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等。
举例来说,在学习到初中科学知识《光的反射和折射》知识时,教师对于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应该有不同的要求。例如,针对一些科学知识水平强的学生,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可以明确反射光的反射与折射原理,同时可以列举出一些生活中的现象,而一些科学能力差学生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动手参与实验,详细记录实验现象,然后总结出一些原理,最后通过练习题来夯实基础知识等。
2.4科学教学融入德育元素,培养学生端正科学探究精神
新课程标准下,要求教师应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因此,教师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播,还应该培养学生的德育教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品质。在科学学科课程中,不管是科学概念、科学实验或者科学管理等,都可以挖掘内在价值开展德育教学,以便于端正学生的价值观念,树立起正确的科学探究态度。
举例来说,在学习到科学知识《酸和碱之间的反应》时,通过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树立一种辩证性的思维,懂得事物的发展如果超过一定的限度,便可能发生质变,由此引导学生要端正自身的探究意识,保持严谨的态度对待科学知识。
结束语:
在新课改与素质教育同行的教学环境下,初中科学教师高度重视课堂的效率与质量。所以,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应该突破过去单一化教学模式的禁锢,全面掌握学生的发展思维、认知能力、基础水平等不同层面,要合理设计教学导入环节,积极组织学习小组,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总之,教师要转变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对科学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可以充分享受到科学学科带来的乐趣,并懂得运用科学知识解决生活难题。
参考文献:
[1]周渊. 基于智慧课堂的初中科学核心素养的养成研究[A]. 福建省商贸协会、厦门市新课改课题小组.华南教育信息化研究经验交流会论文汇编(八)[C].福建省商贸协会、厦门市新课改课题小组:福建省商贸协会,2020:4.
[2]杨晗舞. 对初中科学推动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思考[A].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0年课堂教学教育改革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0:2.
[3]黄新新.初中科学课堂互动教学的实施策略[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10):132.
[4]冯晓君.新课改下初中科学实验的改革与创新[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8(04):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