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木洪
贵州省余庆县白泥镇满溪小学 564499
摘要: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小学数学作为小学阶段的一门重要学科,对于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由于小学数学与小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提升小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小学生分析生活以及处理生活问题的能力。在新常态下,小学数学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理念和教学思维进行创新,要改变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以小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小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观能动性。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提升数学学习的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学习当中来,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数学课堂效率的有效提升,从而提高小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解决问题;能力培养
引言:
随着时代教育的发展和进步,我们国家教育部门和社会广大人士都很关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开展。在以往的传统教育理念当中,教师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就是所谓的应试教育,让学习的课本知识仅仅局限在学校当中,也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以此教学背景之下,让学生们的思维具有局限性,也忽视对知识的贯彻应用。因此,在现代化的教育理念下,教师要重视学生们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为他们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基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大脑和思维发育的关键时期,学生更偏向于用具体思维来认识和理解事物。基于此,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可以将理论知识引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学习和娱乐等具体实践活动中,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和直观化,帮助学生理解小学数学知识中一些简单的由具体到抽象、由抽象到具体的转化。这一过程可以辅助学生思维的转化,让学生逐渐理解和形成抽象性思维。众所周知,抽象性思维与学生数学的学习息息相关,学生在抽象性思维逐渐养成的同时,其在数学学习中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在不断提高。
例如,在小学五年级数学《多边形的面积》这一节教学过程中,以其中的“三角形的面积”这一小节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们观察三角板的形状,引导学生自己可以先去探索和发现三角形的形状特点,然后根据自己的观察在纸上画出三角形等形状,其次,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和同学分享自己所观察到的内容,并大胆地猜测如何求出三角形的面积,可以试着用自己和同学所猜想的方法去求解三角形的面积,且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同时,教师可以将这一小节的课程学习与前一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课堂教学内容进行相互关联,让学生自己试着用两个相同的三角形拼接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帮助学生可以直观地了解到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的面积关系,更容易学习和理解三角形的面积推导公式。而由此推定,教师通过这种方式,将三角形面积的相关知识与平行四边形串联起来,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深入知识,为后续学习不同形状面积之间的转化问题打好基础。
二、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发现低年级学生对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表现出更加浓厚的兴趣。所以当学生升入较高年级时,教师在教学中,可多采用创设情境的方法,最大程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设置的问题应具有生活化、在学生的能力范围内,以增强学生的实践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后,能找到解决方法。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应积极鼓励学生,增强学生的信心,引导学生针对问题展开热烈的讨论,在讨论中形成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
同时,在教学之中,教师要与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教师在与学生进行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学生在交流中会积极开拓思维、活跃课堂气氛,以便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例如,在讲解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三角形的面积”知识的过程中,前述已经讲解到三角形面积与平行四边形面积存在一定的关系。因此,教师在教学导入环节,可以由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引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并采用创设问题情境的教学方法,将一个平行四边形分成两个部分,每个部分均为三角形,要求学生根据平行四边形面积,推导出三角形面积。学生在探究三角形面积过程中,会根据平行四边形面积,逐步理解并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然后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简单的实际问题,要求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通过操作、观察以及讨论,最终归纳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过程。由此可见,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将等积变形、转化等思想渗透到教学,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可以逐步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若想保证解答数学问题的准确率,教师的首要工作就是培养学生的审题的能力从而进行准确无误的解题。可以说,解题的第一个步骤就是审题,这个步骤十分关键。而告知学生审题的重要性、怎么审题也是数学教师应该考虑的内容。因此,教师在授课中要将审题的策略融合到教学内容中,帮助他们培养优秀的解题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告知学生,审题最重要的就是紧扣解题条件。通常情况下,一道数学题中包含间接条件和直接条件。所谓直接条件,指的是题目中直接列举出来的,可参与列式的已知条件。而间接条件指的是需要通过列式计算才能够得到的条件,而间接条件需要换角度理解得到,理解清晰后才能够列入式子。如“小明有一个长方体收纳柜,长4米、宽3米、高2米,请问这个收纳柜的体积是多少?”这是一道数学基础题,学生可以很直观地在题目中找到直接条件,然后根据题中所给的数值进行运算,得出结果。而相比之下,解答“一根铁丝长72米,围成长、宽、高的比是3:2:1(接头处忽略不计)的长方体,求这个长方体的体积。”就不只是运用已知条件来计算体积,需要学生将铁丝的总长度除以四,再求出邻边和,最后根据比例对长宽高进行合理分配,求出长方体的体积。这道题的计算过程融合了六年级的相关数学知识,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四、联系实际生活,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随着新课改大力推行,要求教师采取多重有效的教学方式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一直是新课标的重要宗旨。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以生活的角度来面对数学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对生活中与课堂教学中重叠的现象进行相互关联,且提出问题,运用教师所教授的课堂所学知识技能解决问题,丰富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从而感受到数学的趣味以及作用性。
结束语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提升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提高学生数学核心素养至关重要。数学老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教学能力,根据小学生对数学问题掌握能力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数学思维去思考和解决数学问题,提升小学生数学问题的解决能力。
参考文献
[1]梁静波.浅谈如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J].新课程,2020(22):178-179.
[2]窦贤禄.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J].中华少年,2019(20):23.
[3]谭华香.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J].新课程(综合版),2018(09):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