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静
山东省齐河县第一实验小学,251100
[摘要]深度学习是指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围绕具有挑战性的数学学习主题,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掌握数学学科的核心知识,理解学习过程把握数学学科核心思想与方法,形成积极的内在学习动机以及健康向上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键词]深度学习 高效课堂 整合 高效
小学数学深度学习是指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围绕具有挑战性的数学学习主题,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掌握数学学科的核心知识,理解学习过程把握数学学科核心思想与方法,形成积极的内在学习动机以及健康向上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一、学科本身进行整合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注重知识的结构和体系,处理好局部知识和整体知识的关系,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的整体性。”课程内容彼此链接、相互整合,是彰显学科体系,落实课标要求的重要途径。小学数学单元整合研究,力求优化课堂结构,改革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显著提高教学效率。深入的单元整合,还可以让学生在生活体验中增长智慧和实践能力。同时提升教师自己的教学水平和知识水平。如:从小学到高中贯彻着三角形的认识,性质定理,三角形三角函数等知识,还有勾股定理内接圆、外切圆等融入三角形的知识。这就要求我们从课程改革的角度对三角形的知识进行整合,使学生形成完完整的知识模块儿和知识链,让学生感悟数学思想。
1. 三角形图形的整合。在小学一年级,学生就初步接触了三角形,但对于三角形的变化并不了解,在意识上也很朦胧。此时我们运用“图形运动”对三角形进行改造,让普通三角形变换出直角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并在此基础上拓展出等边直角三角形、等腰直角三角形,如果再“无中生有”地引入三角形,就会得到三角形的内接圆和外切圆,实现三角形知识的生长点和延伸点,极大丰富了学生在三角形的认识。
2.三角形面积的整合。在学习三角形面积前,学生已经掌握了正方形,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在学习三角形的面积时,也是从计算长方形面积切入的,这也体现了课标中“要在呈现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数学结果的同时,重视学生已有经验,让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得到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
3.三角形面积与其他图形面积的整合。学生掌握拉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后。计算方法后还是孤立的、不相关联的知识碎片并没有形成完整的知识题,还需要继续对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进行延伸拓展,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他们相同之中的不同之处和不同之中的相同之处,可以运用图形的运动图形的旋转对三角形进行创生,让其生长出平行四边形梯形和其他图形,如果把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看做三个知识点,那么其中的一个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就能把三个知识点串起来。就成为一个知识体,这个知识体才是真正的知识。这也为学生今后的勾股定理正弦定理余弦定理三角函数等奠定了基础。结论并不是最重要的,蕴含在结论发现过程之中的数学方法数学思维、数学精神甚至数学审美才是最重要的。
二、改变方式促高效
如何才能实现数学课堂教学的高效呢?我认为我反思以往课堂的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教学过程太模式化,作业布置统一化这就造成了课堂教学中出现师生的无效劳动。
改变家庭作业布置方式
作业既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又是检测教学效果的主要方式和衡量标准。然而以往多数教师布置家庭作业,都是对全班学生统一要求。这种做法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造成学习领先的学生不得不做一些重复性的工作,而学习落后的学生却又不得不去应付,甚至去抄袭。现在我认为通过改变以上常规的做法:
1.布置层次分明,有针对性的作业。作业分为基础训练题,实际应用题和拓展延伸题。为了更好的发挥作业的实效,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完成,基础训练题和实际应用题必须完成,对于拓展延伸题可以有选择的完成。
这样的设计能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又能使学有余力的学生得到提升。这样减轻了学生课后负担,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设计开放实践性作业,让学生成为知识的实践者。生活作为学习数学的场所,也是学生使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场所。为此,在设计作业时,创设生活性的实际问题,促使学生尝试从数学的角度使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体现数学 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让学生理解到生活处处有数学,生活离不开数学,并逐步成为一个知识的实践者。教师优化作业布置从“精“新“巧”(精:内容精;新:形式新;巧:设计巧)上下功夫真正的使作业发挥应有的效能,让学生从繁重的作业中解放出来。
三、活用“加减”促高效
活用“加减”促高效是指课前准备工作多用“加法”,做足功课;而课堂上要多用减法,做到惜时如金,科学合理的利用好每一分钟。
(一).课前多用“加法”
备课是教学教师对整个教学活动的一种预设,是保证高效率完成教学任务的一个必要环节,备课的深度直接影响了课堂的教学效率。我认为除了备教学目标、教学环节、教学重难点等教材研究的工作方面,教师还需要在以下几方面做好充分准备。
备知识的前后联系,拓宽教学思路
除了备本节课的内容之外,还要研究本节课的内容会对今后的学习有哪些影响。在整个知识体系中占了怎样的地位和作用。数学知识的系统性很强,但是数学中往往是由教师对这一点的挖掘不到位而造成学生对某知识点的理解不到位。比如六年级上册分数的应用题的教学是整个学期学习的重点,几乎贯穿每个单元的教学,但是一学期下来,仍有部分同学不能完全掌握,究其原因,无非是两个原因:第一,不会确立单位“1”。而这一点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五年级学习“分数的意义”时,对单位“1”的理解不到位而造成的;第二,数量关系模糊,这应该是在早期学习乘法的有关知识时,数量关系没有彻底理解。如果在教学这些知识点时,教师能够采取得力措施,把相应的知识点落实到位,那么到了六年级就会相对轻松了许多。
(二).课堂上多用“减法”
课堂时间宝贵,教师必须做到惜时如金,因此课堂上多用“减法”,已达到教学语言精准、教学环节精炼,从而最大化发挥课堂上每一分每一秒的作用。
教师的语言精准
数学课堂语言有两大忌:一忌喋喋不休,讲一遍之后感觉似乎意犹未尽,然而一而再、再而三的讲解;二忌滔滔不绝,部分老师在引入于过渡语和结束语环节,时而会兴致所至妙语连珠,滔滔不绝,殊不知已经喧宾夺主。为了避免以上两种现象的发生,教师认真备课,最初版可以把自己的教学过程从头至尾地进行录音。上完课后,认真的听,反复的推敲,力求做到一语重的。
教学环节精简
目前多数学生数学课堂教学环节分为:情境导入—独立思考—小组合作—汇报交流—反馈练习。尤其是“汇报交流”这一环节,评优课、展示课等既然需要交流,那么交流的内容也需要精简。如果对于重点内容有较多的学生存在理解上的困难,那么教师可以针对关键性的问题组织学生交流,而不一定进行面面俱到的交流汇报,从而省下时间做相应的巩固练习。
总之,构建高效课堂是开展小学数学深度学习的基础。构建高效的课堂,减轻学生的课后负担,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不容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小觑而真正落实起来,更需要我们处处用心,从一点一滴做起,从高处着眼,从细微处入手,而且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做下去。
参考文献
[1]马云鹏.小学数学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2]李树光.小学数学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