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传霞
广东省中山市三乡镇光后中心小学 528463
【摘要】细细回顾和品悟约20年的班主任教育经历,结合这些年不同渠道的进修学习,一直荣幸的被绝大多数家长和学生认可与爱戴,收到的赞美声普遍认为,所带班级的孩子自信、向上和团结。那管理好一个班级,最紧要的,都做了些什么呢?班长引领全班、小组推动整体、人人拥护集体是管理班级的三大法宝。
【关键词】同伴教育 集体教育 团队熏陶 自信向上
卡尔雅斯贝尔斯说过:“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从教小学班主任工作近20年,蓦然回首,惊恐自己两手空空一无所得。所幸的是,当有同伴在耳畔感慨“一届不如一届”时,我却不敢苟同。我总觉得自己遇到的都是些颇具灵性的孩子,欣慰自己见证着
他们的成长,并逐渐将正面的信号不断辐射周边,影响着他们身边的每个亲人和同伴。要管理要一个班级,的确需要不断学习和积累,积极实践与创新,用智慧的火光点亮每一个孩子的未来。
(一)选好“领头雁”,让“同伴教育”发挥作用,班长引领全班。
一个优秀班集体的建设,首先得从挑选和培养一班子得力的干部着手,尤其是班长。他是同伴里的领头羊,是同学们的榜样和标杆。对于绝大部分时间都耕耘在小学高年级的我来说,特别坚信“一个好班长就是一个好班级”的理念。同一个班级的同学,通常是年龄相仿,知识背景,兴趣爱好相似的,他们更于乐听从同伴朋友的意见和建议。这就给同伴教育的实施提供了有利条件,利用青少年的趋众倾向,对他们进行教育引领往往事半功倍。班长往往是实施同伴教育的鲜明旗帜,得千方百计的让班长的同伴教育影响力大一点,让班长的威信就会强一点,班集体团结意识也会浓很多,优良班风的形成容易很多。
虽然我是一位数学老师,但深谙“厚积薄发”“开卷有益”之理,我一直鼓励孩子们读书。所以挑选班长前,班主任的脑海应形成清晰的挑选标准,比如爱看书就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选了领头雁是不够的,还得在班级组织很多次读书分享会,事前先单独辅导班长,让其分享自己的读书乐趣,可是分享读到的新故事,可是通过读书得到的新感悟、新用途等等。约一个月的辅导下来,然后充分利用课前三分钟,让班长在全班分享,慢慢的扩展到请班长认为有能力担此重任的同学来参与。孩子们的积极性往往是超乎我们想象的,他们乐于“晒自己”,乐于分享自己的一切。渐渐的孩子们就因为爱上被同学们“注目聆听”的感觉,而爱上读书分享的环节。看书,他们在家里可看,在学校可看,在任何一个他们喜欢的时空都可以看。这样跟谁聊天都会带上话题。如果谁不看,就容易产生“另类”的孤独感。渐渐地,班级里就掀起了以“爱读书”为荣的气氛。但至于孩子看的具体是什么书,这水准总是显得参差不齐的了。有时候,家长老师即便知情也束手无策。毕竟进入叛逆初期的他们,是说不得骂不得的年龄啊。但对于同伴的话,他们反而容易入耳。鉴于此,我会善于“抓大放小”。掌握班级里的领头人物。我曾鼓励我的小班长读《明朝那些事》,并适时鼓励和暗示他,带动其他同学一起看。同样是看小说,看历史小说起码是对学习是有帮助的,让孩子们在这种悄无声息的熏染中明白,读书除了可以寻找快乐源泉,若能对学习能有所帮助就好比锦上添花。年长月久,在班长的带领下,班级的书风慢慢回归正轨,学风也自然日渐端正。
(二)带好“中等生”,让“乐学向上”蔚然成风,小组推动全班。
班主任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还要帮助学生降低他们的学习焦虑,提高学习效率,改善学习效果。培养学习兴趣是帮助孩子远离“焦虑”并打开“自信”之门的金钥匙。一个学生真正的快乐和自信,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他的进步,尤其是学习成绩的提高。作为一名数学老师,我时常千方百计鼓励孩子学好数学,然后引导他们思考,“数学都学好了,还有学不好的科目吗?”不断激励他们,促进他们的学习兴趣的提高。小学数学人教版教材内容,从五年级上学期开始,学习的难度骤然提升,部分孩子学习起来困难重重,一批优秀的学习习惯尚未养成的学生,在家又无人看管,更谈不上辅导作业,只能屡考屡败,导致学习兴趣骤然下降。师生一对一的辅导总感觉挤不出时间,无法及时跟上,课后辅导总是滞后,难以收到想要的状态,实在力不从心。压力上大之时,必须寻求改变良方——生生一对一辅导就容易操作多了。我通常采用精选学有余力且向上向善乐于助人的“中等生”,对那几个“暂困生”(我不喜欢用学困生这个词,是想暗示他们学习的困难是暂时的,坚持不懈的努力就有变成优生的可能。)进行帮扶。注意,我并没有选用同事们常用的“尖子生”做小老师,为什么呢?近几年的操作下来,通过数据对比分析得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提分效果,“以中带弱”比“以尖带弱”更突出。借助“跳一跳,摘到桃”的诱惑力,帮助学生重燃“向上”的火焰成效显著。到了高年级,学生的分层现象已日渐明显。暂困生普遍认为,尖子生是他们无法达到的目标,但面对中等生师傅时,暂困生更容易看到希望,更有上进的动力。
换言之,暂困生和中等生更有共同语言,暂困生更乐于把自己的小老师当成一个可以攀登的“高峰”来挑战。而且更利于“师徒”之间产生真挚的友谊,从而大大的提高了暂困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让“中等生”产生了不能落后的紧迫感。最后就形成了每一个孩子都不甘落后的浓厚学习氛围。此时在班级就形成了良性的学习帮扶小组。
生生相教,生生互学,孩子们用自己的语言和行为“教学相长”,既发展了友谊,又促进了学习,一举数得。学习小组共同学习,享受了学习的乐趣,又分担了学习的压力是非常有利于高年级学习的。
(三)抓牢“感情线”,让“歪风邪气”群体治愈,团队感召全班。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M.米德认为,“在现代社会中,同辈群体的影响甚至大到改变传统的文化传递方式的地步。”同辈群体对青少年成长发展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积极的一面表现在,一满足青少年的情感交流的需求和促进情感的发展成熟。二同辈群体也可促进青少年的学习和兴趣发展的需要。
(1)抓住感情线,让歪风在合作中消弭.
俗话说,“舌头跟牙齿都有磕碰的时候”,同在一个“屋檐”下的孩子发生矛盾实属难免。时而因为一点小事,一言不合就分道扬镳并不少见。老师不干预就会影响整个班级氛围。那怎么干预呢?我的做法是:不声不响,安排两人去做同一件事。
学期末,我们班的一对“学霸级”的昔日好兄弟——“H博士”和“小Z教授”(同学赠的昵称),居然产生了“拉帮派,造孤立”的不端行为。旁边几个正义感强的同学,看到了平时一身正气的“H博士”泪眼婆娑的模样,心疼不已,越过班长,直接来我办公室“告密”,我灵机一动,计上心来,若无其事的安排他俩帮我去校门口抬杂志,这是刚从杂志社寄到学校的全校所有订阅同学的杂志,要分发到不同年级,大约20个班级的订阅者手中,如果在上午高效的分发完毕,将有不菲的积分奖励。我讲清分配的最终目的,但故意不讲方法,欲拂袖而归,走出两步后,转身问了句,“能保证按时完成任务吗?”他们习惯性斩钉截铁的异口同声向我保证,“能!”我快步飞奔到三楼办公室,站在窗户边静静观察,刚开始这两个心灵已分道扬镳的人各自单干,互不理睬,漫无目的一间间教室送着,每次只能拿很少几本,因为根本抱不起一大捆书,但是如果合作,一起抬,就省时省力很多,但是他俩谁也不肯开口向对方寻求合作。一个课间休息的时间很快飞逝而去,他们感受到了任务比想象中的艰巨,眼见着完不成老师教给的任务了。毕竟是两个高智商的孩子,最后被时间逼着选择了合作,慢慢的,一来二往,最后完成任务时,真的双双面带微笑回到我办公室领奖。我知道他们高兴的一定不只是完成任务后能得到我的奖励。此时,我再将他们带到学校一角坐下,引导他们自我反省眼前曾发生的矛盾,和刚刚合作高效完成的任务,让他们体会有朋友的优势。那个闹孤立的Z同学很快认识到错误,泪如雨下,一生正气又心软的“H博士”走过去与之相拥而泣,各自倾诉着对方赐予的真诚和友谊是多么的宝贵,纠其原因是一场误会——午餐前交流时,听错一句话而引起的误会,双双表示以后一定要好好珍惜,不再草率行事,伤害彼此的友谊。目睹着他俩的顺利和解,重修就好的全过程,我也跟着在旁边被感动得红了眼圈。这样的处理,让孩子学会顾及对方感受,调和矛盾就自然水到渠成了。
(2)感受团队温暖,让正气在群体中升华。
这些年的对比研究与反思告诉我,变表扬单个孩子为表扬他所在的小组,对团队的触动和影响力更强。共荣让小组成员都因他而荣的力量无穷。奖品也不是个人物品,而是可以集体享受的东西,比如夏天的一只西瓜,冬天的一个大暖手袋,这些东西会让孩子们知道什么是群体的快乐。在群体中,孩子的快乐会放大,难过会缩小。一个成员被批评了,其他成员会及时送来安慰。时间一久,革命真感情自然形成。一旦小团体有了革命感情,这个小团体就是趣味十足的。会是孩子的快乐源泉,是孩子们的壁垒。这样的班集体值得孩子们长大后念念不忘。
【结语】:荀子曾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与之俱黑。”同在一个班集体,每一个同学行为和思维方式都会互相影响,同学们的感情丰厚了,在一个班集体生活学习起来是更加愉快上进。因为热爱,所以珍惜。因为珍惜,更加包容。让学生在和谐共生,自信向上的班级氛围中共同幸福成长是班主任工作的共同追求。
【参考文献】
[1]陈正良. 同辈群体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J]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10)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杜殿坤译)[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3]托灵.M.芬瑟著《学校是一段旅程》(吴蓓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