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斌
深圳市南山区华侨城中学初中部,广东 深圳518000
摘要:最近这几年,中国的中小学普遍提倡一种“赏识”教育,认为好孩子是“夸”出来的。用鼓励的方式培养孩子的自信固然是一种有效的方式,但在提倡表扬、奖励、赏识的同时,绝对不应该忽视甚至应该更加重视批评和适度惩戒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正如教育学专家孙云晓先生所说:“教育本就是十八般武艺,表扬批评奖励惩罚,什么都应该有。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一种虚弱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教育。”
关键词:赏识教育 惩戒教育 批评艺术 科学育人
2019年7月9日,《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发布,于众口纷纭中,也明确提出将保障教师依法享有教育惩戒权。如果说赏识教育更能激发孩子潜在的能力的话,批评和适度惩戒教育则可以充分让孩子具备责任意识,后者无疑是人生最重要的因素。因此,教育不能没有批评和惩戒。当学生犯了错误时,在肯定他是一个好学生的同时,要适当地批评他,指出其错误所在。只有如此,他才能更深刻地认识自己的错误并承担相应的责任,这样,他就能逐渐学会自己承担责任;而且也只有让他学会承担责任,他才能形成对一件事情的真实、完整的体验,也才能形成完整完美的人格。所有这些对一个学生的成长来说都是大有裨益,不可或缺。
一、转变育人方式,强化批评的育人功能
批评是班主任育人过程中重要方式之一,在德育教育的过程中,作为班主任的我们不应该忽视批评和适度惩的作用,而应该积极地加以利用。只要是对的,是真正有利于学生,不妨大胆批评,适度惩戒。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指出:毕竟大多数人都不愿意受到批评,而且如果批评不当,不仅起不到相应的效果,还会产生极大的负面效应。因此,批评必须讲究艺术性和科学性。教师如能恰如其分地批评,在批评中伴随着鼓励和期望,批评中饱含着诚意和热忱,就可以促使学生明辨是非,尽快步入正轨。
二、协同育人方式,获取批评的同理心和同情感
(一)批评要及时。
对于学生实施批评,应体现及时性原则,即发现学生犯了错误之后,及时进行批评,指出其错误所在及应该承担的责任。如发现学生将学校中的公物(教室门窗等)损坏之后,要及时指出其错误,并要求他立刻将破碎的玻璃打扫干净,并尽快赔偿修理。而不能等到时过境迁,再来批评处理。
(二)批评要有针对性。在批评学生时,教育者经常犯的毛病就是在发现学生犯错误之后,将他以前犯的错误都翻出来,前后联系,越想越气,结果往往没有掌握好批评的力度,批评过度,对学生造成伤害。注意批评的针对性,还要尽量避免在自己情绪不好时批评学生,因为在自己情绪不好时,往往会将在其他地方所受的气发泄到学生身上,结果使学生受到的批评远远超过他所犯错误应该得到的批评。
(三)批评要体现平等性。在批评学生时,教育者还经常犯的一个毛病就是对差生所犯的错误进行非常严厉的批评,往往是“罚重于过”;而对于好学生的错误往往采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态度,甚至是“视而不见”。很显然,这种不平等的态度会导致学生对于批评不以为然,批评也就收不到应有的效果,还会生产极大的负面效应。因此,教育者在运用批评这种手段时,要一视同仁,没有偏颇,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做到遵守共同的“规则”,而不能凌驾于集体规则之上,只有如此,批评才能发挥其应有的效果与威力。
三、创新育人方式,提升批评育人的艺术性与科学性
(一)批评要注意场合。学生犯了错误,如果教师不分场合,大肆批评,就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也会使教育工作事与愿违。教师要尽量不要当众责备学生,让学生有台阶下,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在尊重他的人格,事后再去教育学生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批评要富有科学性和艺术性。要注意批评的艺术性与科学性。只有善意、友好的批评才容易被人接受,只有巧妙得体的措辞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亲身师,听其言,效其行”,教师的学识、人格、道德素质无一不在批评的过程中影响着学生。
(三)批评之前,先培养孩子良好的心态、正确的态度。甚至于获得前进改变的动力。这些关于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的教育,则是一个学校,一个班主任老师,平时的、长期的基本德育工作的内容,也是让批评产生正面效应的保障。
四、小结
敢批评,体现了一个班主任老师的责任心;会批评,体现一个班主任老师的能力和技巧。艺术的教育批评,它应该是老师一个善意的微笑,是老师一束关注的目光,是老师一句提醒的话语;它应该是沁人心脾的春风,是和风细雨,滋润着学生干涸的心田;它更是一只号角,促进孩子不断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