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瑜 胡敏
(武汉市光谷第七小学 武汉市光谷第二小学,湖北 武汉430205)
“读”就是广泛的阅读大量的书籍,让学生积累大量的语言资料,为学生的写作注入“源头活水”,“写”就是引导学生把自己读到的、听到的、背诵过的优美词句运用起来进行仿写,训练学生精确使用语言的能力。读是基础,写是运用,读与写有效的结合起来则可以帮助学生提高习作能力。
一、读中学写重积累
学生之所以在写作方面感到比较头疼,甚至是“有物不能言”,那是因为他们缺乏语言积累,要想解决这一实际问题,那就一定要引导学生广泛的阅读。因此,我都要求学生每天阅读30分钟的课外书籍,除此之外,我还要求孩子们把自己读到过的内容或者故事讲给家长听,每周至少一两次。另外,在阅读教学中,我提倡让学生多记、勤记与熟记,然后把把这些过的文段中的一些精要部分拿来进行仿写,培养孩子们的语感,积累他们的语言,开阔他们的视野,从而达到提高他们习作能力的目的。如:我在执教20课《听泉》这一课的第4自然段的时候,我采用多种读书的方法引导学生去读和体会,我记得当时就有很多学生能够当堂背诵这段话,同时他们很快就能感受到泉声的美妙和多样的变化,并且能够很快的说出这段话的特点,然后,我就让他们学习仿写这段话,先用“像......一样”来说一说,进行口头语言表达的训练,最后再让他们进行写话的训练。当时就有孩子写到:那像老师一样教导我们的是书籍,那像长者一样教诲我们的也是书籍,那像好朋友伴随我们还是书籍。像这样让他们养成主动去记,去写的习惯之后,经过长期的积累与积定,学生的语言自然会丰富,写作时大量优美的词句也就会涌向笔端。像这样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去积累比较优美而精炼的语言,无论是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还是课外的阅读中,在积累字词句之后,再引导他们进行写话训练的话,那么他们的习作能力一定会有所提高的。
二、读写结合巧训练
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我们常常抓住文本中的精华,引导学生进行仿写训练。如:讲《伯牙断琴》里面的第四自然段时,我是把重点放在了排比句的仿写训练这一个方面,我对学生说:你们也能像作者这样,用三个时而仿写一段排比句吗?有的学生说:他滑冰的技术高超极了,时而倒退,时而前进,时而旋转,时而跳跃。也有的学生说:天空的云朵真实千变万化呀!时而像只小黑狗,时而像匹小棕马,时而像只白色的小绵羊,时而又像凶猛的老虎。还有的学生说:大海真是神秘莫测呀,时而风平浪静,时而波光粼粼,时而汹涌澎湃。如果说上面的例子是引导学生对文本中字词句的仿写训练的话,那么下面的例子则是对文本中的思想内涵与精妙的句式和文章的结构进行了仿写训练。
我在教完《诗人》这篇课文后,就创设了一个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巧妙的仿写训练。课文学完后,我说:诗人能用文字把事物变成人,把人化成事物。请你也来尝试一下写几句话,可以吗?当时,学生就是一个个小诗人,写了很多优美的诗歌,运用了许多拟人的句子。其实课文中还有一些比喻句、排比句、过渡句、带有关联词语的句子等特殊的句型都可以成为学生仿写的蓝本。我想:只有这样引导学生读写结合,然后长期不断地进行语言实践的话,学生渐渐的就能悟出如何把句子写具体、写生动了。而像这样长此以往的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读写结合的巧妙仿写训练,那么久而久之,对于提高他们的习作能力还是举足轻重的。
三、读中趣写促成长
罗素说过:惟有对事物抱有兴趣才能保持人们精神上的健康。因此,我一直坚信孩子们只有在学习中感受到了满足感与成就感,那么他们才能够发自内心的喜欢上学习。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我都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教学方法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尤其是作文教学。如:我在引导学生写《落叶》这篇作文时,习作之前,我布置了一项特别有意义的作业,回家后搜集落叶,引导孩子们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做一做,看看这些落叶能够做出什么样的手工作品来?第二天,一幅幅五彩缤纷的画面呈现在我的眼前,孩子们的作品棒极了,可想而知,这篇作文有素材可写了,同时还增添了不少的生活情趣呢,孩子们特别喜欢。因此我平时非常注重激发孩子们读与写的兴趣,另外,无论是词语的运用还是句式与构段方式的仿写训练,我也比较关注,尽量的能够让读写训练更具有层次性与系统性的。在第七单元的教学中,《观潮》《听泉》《三潭印月》等都是写景状物的课文,字里行间都能让我们感受到自然之美和语言美。那么在教学中,我除了引导学生多读多记这些优美的语段后,还创设情境激发他们写作的兴趣,引导他们从词语到句式再到段的方式与整篇课文的谋篇布局进行了仿写训练,最后再联系本单元的习作《我爱我的家乡》进行训练与指导,那么孩子们写起来就得心应手了。平时在阅读教学中,我们也很注重学生动笔的习惯的养成。每一篇课文都有自己的内涵,我们经常会引导学生边读书边写自己的体会,帮助他们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除了以上所说的在课堂教学中注重激发孩子们读写训练的兴趣和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外,我还特别关注采用奖励制的方法来满足孩子们读写的学习成果。
每首曲子的旋律都是由各种不同的音符组成的,只要我们关注到每一个细节,注重每课一得,每日一练,读写结合,激发学生练笔的兴趣,引领着孩子们在“读写结合”的音符中去探索与遨游,那么我们一定能够听到最美妙的乐曲声。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北省武汉东湖高新区2019年度区级教师个人课题基于“海量阅读”教学模式提升小学生习作能力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19DXJKGB035)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