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太兵
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鲍峡镇余家小学442517
摘要:在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深入研究教材,并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以及教学目标,灵活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授课,真正让学生在保持语文学习新鲜感的同时,更为积极地投入到数学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在思考中,实践中和表达中,获得肯定,获得成长,获得语文综合学习能力的提升,最终促进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成功构建。
关键词:多措并举;小学语文;高效课堂
在现阶段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部分语文教师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采用粉笔加黑板的方式授课,并运用个人的理解,取代学生的思维,不注重与学生进行互动,从而导致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缺乏足够的成就感,缺乏相应的学习方法指导,导致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差。针对这种状况,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以构建高效课堂为目标,学习新型的授课方式,真正让学生在饶有趣味的课堂学习中,获得肯定,获得指导,促进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提升,增强语文教学的高效性。
一、运用多媒体教学,增强学生思维迁移力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进行此部分内容的授课,运用多媒体具有的生动形象性;运用多媒体资源的丰富性,开展语文方面的授课,真正让学生感受语文学习的乐趣,并在多媒体营造的多样性情形中,与学生进行相应的互动,真正提升学生的思维发散性和迁移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知识理解和运用能力的增强,获得良好的多媒体教学效果。
例如,在讲授《题西林壁》这首古诗时,教师运用多媒体,开展此部分内容的授课,为学生构建多样性的学习空间,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并在此过程中,适时地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引导,真正促进他们思维迁移能力的提升,构建良好的语文学习氛围。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从以下几点入手:第一点,讲授古诗知识。教师运用多媒体,让学生更为深入地了解此首诗的创造背景、古诗的大意,并重点讲授“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诗句。第二点,引导思维迁移。教师运用多媒体,分别展示画樱桃、盲人摸象、管中窥豹等故事,并适时地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引导,真正让他们领悟到:“视角不同,形成观点不同”的道理,并促进学生思维迁移能力的提升。通过运用多媒体授课,教师既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又让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下,从不同的角度探究语文问题,真正促进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提升。
二、采用实践教学法,培养学生优良的品格
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大语文观念,真正将教学的视角从课堂,转向课外,让学生通过实践的方式,加深文本的认知,并形成个人的独有见解,从而在此过程中,真正促进学生优良品格的形成,提升小学语文实践教学质量。
例如,在讲授完《爬天都峰》这篇文章后,教师运用实践教学的方式授课,并让学生以小组的方式,组织学生进行登山活动,真正让他们在登山的过程中,体会文章的深意,并培养学生独有的登山认知,促进学生优良品格的形成。在具体执行过程中,教师注重从以下几点入手:第一点,回忆文章内容。教师和学生一块回忆本篇内容,并在此基础上,积极地与学生进行互动,让学生更为深入的了解此部分内容。第二点,组织爬山。教师对学生进行分组,并组织学生竞赛,让学生在此过程中,真正品味文章蕴含的智慧。第三点,展示成果。在再次回到课堂后,教师组织学生分享实践成果。小洛积极地举手说:“通过这次实践活动,我真正认识到爬山不仅需要耐心,而且还需要队友的鼓励。通过这次爬山,我对文本内容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三、使用生活教学法,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
语文诗文字化的生活,生活是情景化的语文。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生活化的方式,进行此部分内容的授课,并在此过程中,让学生从个人的情感体验入手,进行语文文本内容的分析,促进学生正确价值观的确立。本文注重从培养学生感恩意识入手,进行生活化教学。
例如,在讲授《‘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篇文章时,为了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加强他们对父母的认知,教师运用生活化的方式授课,并在此过程中,真正让学生为父母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让学生加深对父母的理解,促进学生感恩意识的形成。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教师安排学生为父母洗脚,并在此过程中,真正让学生感受到父母对于家庭的付出,对于学生的深切希望,从而让学生在于父母深入沟通的过程中,了解父母对于学生严要求的具体原因,从而促进学生感恩意识的形成,提升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质量。
总而言之,在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从学生的角度入手,进行此部分内容的授课,并在此过程中,真正构建学生认知与语文教学内容的连接,从而充分发挥学生语文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融入到语文课堂中,去思考,去实践,去表达,促进学生语文综合学习能力的提升。与此同时,教师也需要不断学习新观念,新方法,并在不断实践的教学中,促进个人语文教学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袁天会.生本教育理念下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J].文理导航(下旬).2017(11)
[2]马振辉.构建生本教育课堂教学模式,打造高效课堂[J].中华少年.201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