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金玉
安徽省桐城市龙腾幼教集团 安徽安庆 231400
摘要:随着幼儿身心日益成长发展,个性愈发独立,进行品德教育也成为幼儿园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边角时间展开品德教育,可以实现一举数得的教育价值。本文将围绕着教育优势和具体的运用策略展开分析探讨,希望能发挥借鉴参考价值。
关键词:幼儿;边角时间;品德教育
所谓边角时间,就是指课程参与、游戏活动、进餐喝水等活动之前的等待时间和之后的短暂休息时间,以及幼儿接送过程中的时间。在这个时间过程中,幼儿基本上就是处于等待状态,没有过多的其他行为动作和语言表现。而且由于幼儿年龄小,为了保证整体的秩序井然和安全有序,这样的边角时间在一日活动中很多、很常见。利用边角时间展开品德教育,可以实现很好的渗透和潜移默化效果。
一、利用边角时间进行品德教育的优势分析
首先,从品德教育方面分析。品德教育涉及到众多的方面和内容,专门的德育培养活动,相对来说时间有限,内容也有限。边角时间正好是利用零散的时间进行零散的内容教育,日积月累之下就可以涉及到众多的方面。还有品德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渗透特点,并不如某一个知识点的学习一般,可以达到一劳永逸的作用。边角时间的重复提及、重复引导,可以实现良好的深刻记忆效果。还有,品德教育的内容和幼儿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边角时间通常就是这些活动发生的前后,正好可以和幼儿的直观经验和认知情感结合起来,实现良好的德育培养效果。其次,幼儿正处于活泼好动的阶段,边角时间很难做到专注地等待,进而容易发生各种不遵守行为规则的情况,发生各种意外伤害事件,进而影响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利用边角时间进行品德教育,可以有效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安抚幼儿等待的焦虑和无序的情绪,并实现良好的健康教育引导,达到一举数得的教育目标。
二、利用边角时间进行品德教育的策略分析
(一)分析边角时间特点,选择适合的教育内容
不同活动之间的边角时间有长有短,前后衔接的活动内容也各不相同,幼儿的状态情绪也就充满明显的差异性。因此,教师要认真分析边角时间的特点,选择适合的德育培养内容。这样才能达到吸引幼儿参与兴趣,实现良好培养效果的目的。
比如在排队等候中午用餐的过程中,一上午 的活动内容基本结束,而且即将吃到美味的食物,幼儿的心情是充满期待的。教师就可以让幼儿背诵勤俭节约、安静用餐的餐桌礼仪内容,不仅可以实现良好的认知效果,也可以在即将到来的用餐环节得到行为落实,从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提高德育培养的效果。又比如在排队接水的活动中,幼儿们普遍都会有一种比较焦虑的情绪,想要快速轮到自己,完成这一活动内容。教师就可以播放文明礼貌的相关歌曲,利用童真童趣的情境氛围,使幼儿在愉悦身心的同时,也可以得到将礼仪讲礼貌内容的无形渗透。总而言之,不同阶段的边角时间具有不同的特点,教师需要进行认真分析,然后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内容和形式,才能获得幼儿的有效配合和互动,顺利实现教育目标。
(二)考虑幼儿兴趣爱好,创新教育的方式方法
对幼儿兴趣爱好的深入了解,是创新教育方式方法的基础,是挖掘内在潜能的基础,可以有效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活泼好动、喜爱游戏这种广义的阶段性特征,并不适合在边角时间展开。
边角时间相对时间有限,而且对大规模大幅度地行为动作具有限制作用。基于此,教师要更深入地去了解幼儿的兴趣爱好,然后将之结合到边角时间的品德教育之中,避免“为活动而活动”。
幼儿们普遍喜欢听故事,而且能够有效集中注意力。教师可以将德育内容融合在具体的情境氛围当中,只需要让幼儿安静地听就可以。这不仅能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也符合边角时间的独特环境要求。又比如,幼儿们普遍对教师的表扬有着强烈的心理需求,教师可以采用知识问答的方式,在良好的互动过程中,进一步巩固幼儿的德育培养效果。还有,教师也可以将德育内容和简单的手指游戏结合起来,展开相对安静的游戏活动。总而言之,教师要深入了解幼儿的兴趣爱好,结合边角时间的特殊要求,以及德育培养的科学方法,积极探索有效的教育教学方式,寻找适当的教育契机,不断提高活动效果和质量。
(三)落实幼儿主体地位,保证自主的体验交流
良好的德育培养,首先需要获得幼儿内心的同意和认可,才能转化为实际的行动力。因此,灌输式教育模式是万万不可取的。在利用边角时间进行品德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重视幼儿主体地位的发挥,鼓励他们进行独立的思考,进行自主的交流和体验,在交流探讨中促进思维的发展和深化,进而全面提升德育素养。
比如,在利用情境故事对幼儿进行德育渗透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幼儿发表自己的理解和看法,并从德育的角度进行引导和启发,提高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同样,在其他方式的德育渗透过程中,教师也要保证幼儿的自主体验和交流,不会因为幼儿的不当言论而进行批评指责,打击幼儿的表达意愿和表达勇气,而是采用循循善诱的方式,促进幼儿的思维认知实现良好的正面引导和塑造。
(四)尊重幼儿成长规律,给予适当的自我空间
随着幼儿身心发展的日益成熟,他们的自我意识开始增强,对于交际交往活动有了更强烈的需求。而且幼儿本身也需要一定的独处时间,根据个人需要展开一些观察思考活动,或者只是纯粹的休息与放松,获得愉悦的精神享受。这样才能实现幼儿社会性和个体性的良好融合。边角时间本来应该具有这方面的教育功能和价值,这也是幼儿成长发展的客观规律。部分教师由于对这方面的认知相对缺乏,持有太过功利性的教育目的,这也会在无形之中影响幼儿的参与积极性。因此,教师需要从统筹全局的角度出发,尊重幼儿的成长规律和全面发展需求,给予他们适当的自我空间,促进幼儿全面健康的发展。
比如在体育活动结束后,这时候的体力消耗相对比较大,教师就不需要安排品德教育的相关活动,给幼儿提供适当的身心休息的机会。对于精力充沛的幼儿,他们也可以通过一些恰当的语言交流和肢体碰触来展开交流互动,促进个性化成长。又比如在午睡前的等待时间段,教师也要给幼儿一个心理过度时间,为接下来的良好午睡质量创造一个安静祥和的环境,而不是品德教育加剧幼儿的思维活跃程度。总之,教师在利用边角时间进行品德教育的时候,要做到科学有度。
(五)重视家园共育环节,展开全面的教育引导
家园共育是《幼儿发展纲要》的明确组织和实施原则,对幼儿的健康成长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边角时间当中,家长接送幼儿的时间经常被忽略。同时充分利用家长和教师的双重影响了,对幼儿展开品德教育,更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基于此,教师认真利用三方共处的边角时间,促进幼儿品德素养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比如,在入园的时间段,教师可以和家长,一起表达对幼儿今天良好表现的期盼,鼓励幼儿能够讲文明、讲礼貌。在离园的时间段,教师就可以向家长反馈幼儿今天的行为表现,从而提升幼儿对这方面内容的重视程度,从而向着更好的方向不断发展进步。这也可以充分兼顾到幼儿的个体差异性,提高德育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总而言之,利用边角时间展开品德教育,具有明显的教育优势和教育价值。教师要不断丰富完善这方面的理论认知,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策略,促进幼儿德育素养的有效提高。
参考文献:
[1]点滴小事,渗透德育[J]. 俞静艳.??快乐阅读.?2016(14)
[2]利用好课堂时间[J]. ??小学阅读指南(一二年级版).?20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