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媛
黑龙江省鹤岗市宝泉岭农场学校 154211
摘要:语文新课标要求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学生课外阅读的自主性越强,课外阅读的面就越广,接触语文教材的量就越多,吸收的营养就越丰富,形成的语文综合能力就越强。本文侧重小学阅读兴趣的培养,营造课外阅读的良好氛围,自主选择课外阅读的读物,确定课外阅读的方法,展示读书的成果方式等引领学生养成读书的习惯。
关键词:引领学生 培养兴趣 养成习惯
常听学生家长们感慨:“我家的孩子热衷于看电视,看漫画书、卡通片,上网打游戏比成年人还厉害,就是不爱看课外书,而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却较差。”确实,当今多样化、信息化的社会,对传统的书籍产生了很大的冲击。不用说孩子们不爱看书,就连成人们也热衷于看电视、上网查资料,把书籍束之高阁。如果长此以往,缺乏名著与优秀文化熏陶的一代人,将缺乏一定的文化知识底蕴。《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一、二年级能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 因此,作为新课改教学实践的低年级的语文老师,从小培养学生爱看书、会读书的习惯成了当务之急。
如何培养学生从小爱看书、会读书的习惯呢?我觉得关键在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以兴趣这把钥匙去开启儿童心扉,引导学生走进知识宝库的殿堂,让学生变要我读为我要读。
一、营造氛围,激发兴趣
1、以讲诱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感兴趣的事物学生往往愿意接受,否则会出现排斥心理。刚入学不久的一年级的学生,认识的字非常有限,根据低年级学生爱看电视、爱听故事的特点,鼓励学生课外看动画故事片、儿童节目。利用每天的中午或作业整理的时间给学生讲《安徒生童话》、《伊索寓言》等课外书中的故事、听课外故事录音。动画片那生动的画面,教师那娓娓动听的话语,故事中那曲折的情节都对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感染力。然后告诉学生,这些故事书里都有,等我们学会了拼音,认识了更多的汉字,我们就可以自己去读,自己去看书,书中会告诉你无穷无尽有趣的故事。从而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读课外书的欲望,诱发了学生学习拼音、认识汉字的兴趣。
2、以奖促趣
当学生有了强烈的读书欲望,为了让学生有更多的书读,可以在班级中建立了一个读书角,把小朋友的各种书籍集中在一起,给每个贡献书的小朋友一个介绍自己图书的机会,每天的中午抽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到读书角去找自己喜欢的书读,如果谁的书出借次数最多,给书的主人给予适当的奖励,对借阅次数多的同学也给予适当的奖励。这样一来,学生不但共享了图书资源,还向同学们交流了自己读过的好书,更进一步地激起了相互推荐好书,读好书的愿望。同时给每个学生订阅了人手一份《小学生语文报》、《小学生天地》,让学生每天定期阅读、交流,给学生营造了一个浓浓的读书氛围。
二、加强指导,保持兴趣
已被激发的兴趣要长久保持并最终转化为良好的阅读习惯,必须加强对学生阅读指导,“授之以渔”,教给读书方法。
1、指导选择适合的书籍
当学生有了读书的愿望,又学会了拼音,可以适时地向学生推荐一些适合他们阅读的读物,并根据低年级学生的文化基础、认知水平、学习实际、年龄和心理特点等因素,因人而异。重点引导他们阅读童话、寓言、儿歌、谜语为主的注音读物,这些作品浅显易懂通俗简短、情节生动,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口味,然后把每周老师讲、读故事的时间改成让学生上台自己读,对大胆上台又读得好的学生给予表扬。这时学生为了能有上台读书的机会,纷纷读书。
2、家校联系,落实课外阅读计划
课外阅读光靠学校里有限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要想真正有效地落实阅读计划,必须与家庭取得联系,让家长也一同参与。让家长明确《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告知家长低年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怎样从小培养学生的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让家长认识到语文阅读不能仅仅把眼光放在语文书上,要从小扩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面,补充课外阅读量,认识到课外阅读不仅不会影响语文成绩,反而会促进语文阅读、写作能力的提高。打消家长的各种顾虑以后,在每天的家庭作业中布置适量的课外阅读作业,如:有时阅读发下的《语文报》,有时阅读指定的篇目,有时让学生自由阅读。让家长在家做好家庭老师,记录每天阅读的书名、篇目,并记下每天课外阅读的时间。教师鼓励家长让孩子多看各种有益的课外书籍,并提倡让学生多读。这样,学生每天养成了定期读书的习惯,慢慢地这种读书习惯成了学生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3、教会阅读的方法
精读与略读相结合。当今社会处于知识爆炸的时期,信息含量大、变化快,那么多的书都看是不可能的,应有选择地看。因此,要注意培养学生精读与略读相结合的能力,指导学生读书先读前言、目录,读报先看标题、栏目,在浏览中形成粗略印象,借此选择图书。对于自己所需要的优秀的作品,细细品读。其它内容可采用略读形式。 读思相结合。托尔斯泰说过:“知识只有靠积极思维得来而不靠记忆得来时,才是真正知识。”因此,还要注意引导学生边看书边质疑, 并通过自己查询资料分析解答,从而理解知识、掌握知识。
读记结合。每个学生准备一本摘记本,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及时摘录新认识的字、优美的词句和一些新知识,以便以后查阅,养成边读边记的好习惯。
三、活动展示,巩固兴趣
低年级小学生毕竟年纪小,兴趣易激也易失。为使学生对课外读物爱不释手,阅读兴趣日趋高涨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要想方设法,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让他们有机会展示课外阅读的效果,享受进步和收获的喜悦,激发读书后的成就感。
1、口语交际
口头交流是一种省时省力、参与面广、收效快的形式。每节语文课开始,让一位学生进行“课前三分钟展示活动”,或背古诗或诵优美语段、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或谈点见闻、互通信息,阐述见解。读报课,轮流让学生朗读文章、讲故事,交流课外阅读所得。早读课、语文活动课、班会课,开展“介绍一本好书”的活动。这些交流不仅反馈了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也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锻炼了学生的胆量。
2、比赛
可采用故事赛 、朗诵赛、知识赛等形式。如我在班中推出“故事大王擂台赛”,每周评出一位故事大王给予奖励。“诗歌接力赛”,给胜利的小组每人奖一颗“星”。这样一来,同学们都积极的背诗、阅读,巩固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3、表演或游戏
采用相声、小品、童话表演、成语接龙等形式寓教于乐,使学生的阅读兴趣不断得到巩固。学生书读得越多,就越会读书,越喜欢读书,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经过一阶段的教学实践,孩子们慢慢地喜欢上了读书。从最初的要我读,逐步地成了我要读,相互之间还争着推荐自己读过的好书,形成了良好的读书风气,每位同学还能朗朗上口地背诵许多首古诗。
总之,课外阅读,作为语文课的延伸,能扩大视野,发展智力,陶冶情感,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小学生读书兴趣的培养》《读书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