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活力的激发

发表时间:2021/3/2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7月(下)19期   作者:张红娇
[导读] 课堂,需要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参与

        张红娇
        湖南省怀化市第一中学 418000
        摘要:课堂,需要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参与,且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显著的效果。但是,目前,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意识不强,使得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由此,教师围绕学生展开了教学分析,想要找出激发学生学习活力的方法,唤起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在实践教学之后,教师发现为学生打通生活、问题和实践的学习通道之后,可以帮助学生找到语文学习的方向,解除学生学习的后顾之忧,找到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活力,使得学生在科学的引导下,提升自身水平。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学生;活力;激发
        高中语文教师观察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表现,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情况有了具体的了解,发现学生在阅读中存在缺乏联系生活的意识、动脑分析不足、自主实践机会少等问题,基于此,提出了打通生活、问题、实践教学通道,以此来解除学生学习的后顾之忧,激发学生的活力。
        一、打通生活的通道——激发学生探索生活的阅读活力
        教师在教学中为学生打通生活的通道,是借助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生活背景上来刺激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使学生发现语文知识中的生活元素,了解生活是如何与知识融合的。学生在生活元素的带领下,能够体会到语文学习的意义,形成关注社会生活的意识,让自己的学习“活起来”,而不是死记硬背,陷入教条主义。但是,部分教师在采取生活教学措施的时候,没有贴合学生的现实实际,使得学生难以产生参与课堂学习的强烈愿望,抑制了学生活力的激发,影响了课堂的教学效率。这就需要教师在生活化教学中,注重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从学生出发,借助生活元素来激发学生探索生活的意识。
        在学习“中国建筑的特征”时,笔者为了使学生了解中国建筑的特征,熟悉中国文化的特点,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教学中组织学生回想自己生活中见到的古建筑,说一说自己的感受。学生联想自己的生活,分享了自己印象深刻的古建筑,分析了古建筑的特点。学生认为古建筑散发着独特的特点,与当时的时代特点和文化习俗有着直接的联系。学生产生了探索的兴趣。在阅读之后,学生了解了中国建筑的特征,感受到了中国建筑的魅力,有了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阅读的意识。
        二、打通问题的通道——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阅读活力
        问题,让学生产生了学习的疑惑,给学生指出了学习需要努力的方向。

学生沿着由问题搭建而成的学习台阶攀爬,能够在跋涉的过程中找出解题思路,积累学习的经验,走向阅读的高峰,领略别样的风景。教师在教学中为学生设置问题,将学生需要解决的疑惑罗列给学生看,可以活跃学生的语文思维,让学生发现自己在学习中没有解决的问题,使学生主动进入到学习探索中来。但是,部分教师在设置问题的时候,忽视了学生的接受程度,使得问题超出了学生的理解范围,打击了学生的自信心。由此,教师在设置问题的时候,要做到从学生出发,合理设置。
        在学习“装在套子里的人”时,笔者为了使学生熟悉课文的主要内容,让学生知道作者为什么要将文章命名为“装在套子里的人”,帮助学生理解作者创作的主旨,在教学中对学生提问:什么是装在套子里的人?作者描写这样一个人的目的是什么?你在生活中见到过这样的人吗?你认为应该怎样看待?学生带着问题,走进了课文,在课文分析的过程中,有了自己的想法。学生在问题思考中,熟悉了课文的段落大意,知道了作者创作的目的,有了挖掘阅读的动力,形成了主动分析、寻求问题答案的学习习惯。
        三、打通实践的通道——激发学生探索实践的阅读活力
        阅读,是学生向内输送知识营养的主要渠道,可以健全学生的价值观念,提升学生的文化内涵。因此,只有学生参与到阅读实践中,阅读课堂才能真正发挥出作用来,推动学生掌握阅读实践的知识点和技巧。教师在教学中带领学生实践,可以让学生了解到自己在实践中的不足和优势,使得学生更加清楚地认识自己,为学生的后续学习铺设好道路,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但是,部分教师在学生实践的时候,喜欢打扰学生,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来,阻碍了学生的自主发展。由此,教师在学生实践的时候,应充分尊重学生,活跃学生。
        在学习“鸿门宴”时,笔者为了使学生了解刘邦和项羽之间的争锋,熟悉刘邦和项羽的性格特点,在教学中为学生设置了实践任务,让学生揣摩刘邦和项羽在宴会期间的心理活动,并将其写下来,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为了顺利完成写作,对课文进行了反复阅读和分析,了解了刘邦和项羽的性格特点,然后写出了他们的心理活动,丰富了他们的人物形象。学生在动手实践中,知道了怎样借助语言、心理来突显一个人。
        总之,通过围绕学生的生活展开,让学生联系现实实际;为学生提供课堂问题,刺激学生动脑思考;引领学生实践,促使学生在实践创新,增加了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机会,唤起了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活力,发挥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赵伟.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思维的培养研究[J].黑龙江科学,2017,8(09):70-71.
        [2]吴泽玲.谈在高中语文课堂中渗透“生命教育”[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7(05):17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