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红民 赵飞龙 宋鑫宁
澄城县城关中学 陕西省 渭南市 715200
摘要:现代教育是以培养具有综合能力的现代化人才为目标的教育。高中教育也为高等教育打下基础,同时,也是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基础阶段。而物理与化学都是自然学科,对发展学生理性思维,帮助学生建立科学意识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本文笔者便以高中教育为主,对培养学生物理化学等综合能力展开分析。
关键词:高中教育;物理;化学;综合能力
高中教育是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基础阶段。随着高中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各个学科的相互渗透已经逐步实施。而分析物理、化学这样的自然学科能够看出:目前,高考已经将它们以综合性学科来进行考察。这显然体现了对学生物理、化学等综合能力的培养要求越来越高。此外,随着高中改革的不断推进,将高中物理、化学进行综合,既能够为学生接受高等教育打下基础,还能够提高学生对科学文化知识的迁移能力,从而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一、高中物理与化学的关系
在传统教育理念下,高中物理与化学的课堂教学联系较少,对于学科教师而言,相对地也没有将物理与化学相关联的地方呈现出来。随着物理化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高等教育对高中教育要求的不断提高,教师必须对高中物理与化学有关联的知识进行综合讲解,以此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不断提升。因此,在这一形势下,学科教师便应更多地将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化学问题、运用化学方法解决物理问题等有关方面进行讲解,以此提高学生对物理与化学的全面认识,这样一来,能够为学科相互渗透打下基础,也能够切实提高学生的学科综合能力,从而为学生成为高素质的综合人才打下夯实基础。
二、培养高中生物化相结合的综合能力策略
1.以基础知识为依托
在推进素质教育的阶段,部分教师并没有认识到学科综合性的本质,同时在进行物理与化学教学中过多地强调综合部分,而忽视了基础知识的教学。而物理基础知识与化学基础知识作为教学的依托,是学生构成基础知识的关键,也是促进学生从多元化的角度运用化学知识与物理知识解决问题的重点。换句话说,只有在学生理解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才能使物理化学综合能力得以加强。例如:物理学科中的颜色变化常常渗透于化学变化之中。如:氧化铜、二氧化锰等相同颜色的物质与盐酸反应时,所产生的现象不同,生成产物的颜色也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因此,加强基础知识教学,以基础知识为依托的教育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也是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的关键。
2.以相关知识为切入
在培养学生物理化学综合能力时,教师需要以相关知识为切入,以教材中的相互作用为关键。无论是物理教学,还是化学教学,相互渗透学科知识,能够加深学生对本学科知识的认识,还能够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自然观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此外,物理与化学都是研究物质变化的学科,并且这两个学科在研究方法上具有相同之处。因此,联系相关知识能够为高中化学与物理这两个学科的渗透提供理论依据。例如:教师可以从物理量的变化来揭示化学量的变化。运用实验来证明氢氧化钡与硫酸的反应为离子反应,教师便需要引导学生观察“灯泡”这种实验装置发生“亮—暗—亮”的过程。再如:教师可以从物理现象认识到化学变化的质变规律。物质的溶解性既有物理变化,也有化学变化,为了区分镁离子与铝离子,教师便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氢氧化镁不溶于过量的氢氧化钠,氢氧化铝却溶于过量的氢氧化钠”来进行区分。可见,物理与化学知识的相互渗透能够解决学生对单一学科知识理解的困难,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研究方法的理解。
3.以实验活动为平台
物理、化学都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同时,实验活动、实验步骤、实验分析等过程都具有互通性,因此,在实验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实验仪器、实验现象进行观察与分析,这样能够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有意识记,还能够丰富学生的认知体验。例如:在分析实验仪器精准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出大部分的实验仪器都是读到准确数后一位的,就是在读到准确的刻度数后再估算一位。但是如游标卡尺、螺旋测微仪这类的仪器,在读完刻度后,还有游标上的数字要读。再如:实验操作也都需要遵循“正确性、安全性、方便性、精准性、可重复性”等原则,这些都是学生需要遵守的,也是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逐步将其落实的。可见,实验无论在物理课程,还是化学课程中都至关重要,同时,这两个学科的实验操作活动、流程以及践行的原则都有着一致性以及互通性。
综上所述,自然界千变万化,仅仅从一种视角研究事物的变化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教师作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便需要引导学生从多种视角审视自然现象,并引导学生采用交叉思维的方式进行跨学科研究,这样既能够突破学科之间的界限,还能够使学科教育适应学科发展的需要,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薛娜.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15(5):5-5.
[2]刘洋.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化学实验探究式教学策略研究[J].新课程(下),2017(6):4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