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情境创设的有效策略

发表时间:2021/3/2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7月(下)19期   作者:袁诗祥
[导读] 创设课堂情境已经成为学科教学中重要的一项环节
       
        袁诗祥
        四川省西昌市马道镇中心小学   615031
        摘要:创设课堂情境已经成为学科教学中重要的一项环节,有趣的、丰富的情境更能点燃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激情,对于发散他们的个人思维、提高学习的整体效率有着不容小觑的促进作用。因此,教师要学把以往枯燥、沉闷的课堂教学变得“活”起来,不断探索并创新情境创设的形式与方法,尽可能地依据学生的现实情况来创设情境,让情境符合学生的认知程度,从而才能领数学课堂充满生气,有利于增强他们学数学的内心体验,让学生觉得数学课不再无味,提升他们学习的热情。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情境;创设;有效策略
        目前,大部分教师都缺乏创设情境的意识,只顾着向学生传授基础的数学知识,过于突出自身的“讲”,却忽略了对情境的营造,无法给学生带来不一样的学习体验,逐渐降低了小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学习热情,不利于促进他们的综合发展。因此,为了改变上述现状,笔者结合小学生发展的总体特点,在本文提出了以下几点小学数学课堂情境创设的有效策略,希望能够为其他教师提供有效的借鉴与参考。
        一、情境创设的特征
        1.具有目的性
        创设某个教学情境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一般而言有三个目的:一,通过有趣的情境来唤醒学生内心的学习情感;二,通过悬念情境来引出某个数学问题;三,通过启发性的问题情境来引发学生对某个知识点的深层思考。如果偏离了上述三个目的,那么教学情境不但是无效的,而且还会有害,不利于促进学生对相关知识的习得,对于初中生的数学思维也起不到丝毫的训练作用。因此,在创设有效教学情境时必须要具有鲜明的、强烈的目的性。
        2.具有一惯性
        好的教学情境应该具有一惯性,这样才能在某节课起到特定的引领作用,如果所创设的情境“虎头蛇尾”,没有很好地贯穿到整节课中,就难以让学生发现这个情境中蕴含的数学知识。因此,教师应该让情境自始至终都发挥出相应的导向功能,通过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情境来激活学生的个人思维,随着问题的逐渐深入,使学生能够利用当堂课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前面情境中的问题,以此来体现教学情境在数学课堂上的一惯性。
        3.具有可及性
        可及性是指教师所创设的情境应该符合初中生的“最近发展区”,充分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原有的认知水平来创设相关情境,尽可能地调动学生以往的知识经验,使学生联系经验对情境中的具体问题展开自主地建构与探索,进一步唤醒学生内心的探究热情,从而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思考逐步探寻到正确的答案,在习得知识的同时还获得了“摘到果子”的成功体验,促进他们的综合发展。因此,在创设有效教学情境时必须要具有可及性。
        4.具有互动性
        教学情境的创设也是教师、学生产生良性互动的重要基础。通过合适的教学情境既可以缓解初中生对抽象知识的畏难情绪,也可以让学生在融洽的氛围中与教师展开对话,即针对不懂的、不会的地方可以及时向教师询问,而教师也可以给学生提供合作探究的空间与机会,使学生通过与其他同伴的合作来解决情境中的问题,以此来培养初中生的合作意识,同时还增强了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有利于营造一种开放、平等、互动的学习氛围,从而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率。


        二、小学数学课堂情境创设的有效策略
        1.立足现实创设生活情境,调动学生认知经验
        数学知识与人们所处的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要改变以往“讲授——接受”的枯燥模式,加强对情境创设的重视,尽可能地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寻找一些熟悉的素材,将学生置于贴近生活的情境之中,便于学生结合以往的相关经验对新授知识展开自主地建构,降低他们对新知识的陌生程度。因此,教师要立足于现实给学生创设生活情境,让抽象、复杂的问题变得更加贴近生活,使学生体会到所学知识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连接,进一步调动学生的认知经验。
        例如,在教学“运算定律”中的加法交换律时,教师给学生创设了“喂小鸡”的生活情境,张三去农场饲养小鸡,先跑来了4只小鸡,又来了5只小鸡,这时一共有几只小鸡呢?这是一道很简单的计算题,学生们很快列出算式:4+5和5+4。通过观察学生会发现所列的式子中加数都是4和5,代表着小鸡的数量,虽然位置发生了变化,但结果是相等的。教师继续引导学生探讨如果换成其他两个数字结果是否还会相等……在生活情境中,学生逐步发现并掌握了“交换律”。
        2.把握时机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自主思考
        不同的情境可以给学生带来不同的学习体验,而问题情境能够引发学生对具体问题的质疑和思考,让学生带着内心的好奇对数学问题展开一系列的分析,使其通过自己的努力逐步探寻到正确的答案,有利于锻炼小学生的个人思维,在习得新知识的同时还获得数学学习的技能。因此,教师要把握时机创设难度适中的问题情境,以此来引发学生对某个问题的自主思考,让学生的精力、思维力都集中在情境中的问题上,从而联系所学的知识对其进行分析,进而找到问题的关键点,有利于降低数学学习的难度。
        例如,在教学“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时,教师提前准备了一张学生买学习用品的结账单,并引导学生分析这张购物小票。计算器:13.5元;卡通书包:38.6元;文具盒:7.3元;圆珠笔9.9元;书夹子:4.5元。观察完之后教师抓住时机提出了问题:该名学生购买卡通书包和圆珠笔一共花了多少钱?这名同学买的计算器比书夹子贵了多少钱?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学生可以结合出示的结账单来进行自主思考,有利于打开他们的思维,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展开计算,降低小数学习的难度。
        3.展开操作创设动手情境,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教师不能一味地向学生传授陈述性的知识,而让学生丧失了动手体验的机会,否则会减轻他们学数学的热情,甚至还会阻碍小学生综合技能的发展。动手能力也是学习数学必须掌握的一项关键能力,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展开操作,适当地创设动手情境,让学生一边动手操作、一边用脑思考,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保持高兴致的学习状态,有利于丰富他们的学习体验,同时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逐步发现、掌握新知识,既可以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也有利于增强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使学生获得综合发展。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时,教师给每位学生提供了5个等腰梯形的纸片,并在上面标注了上底、下底和腰,还画了高。引导学生用剪刀“剪一剪”、动手“拼一拼”,拼出任意图形,时间大约4分钟。在此过程中,有的学生将两个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大的平行四边形;有的则找到下底的中点,将中点与上底任意一个顶点连接起来并沿直线剪开,将梯形剪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教师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操作,使学生在原有梯形的基础上不断动手创造出平行四边形来,可以使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感知两个图形间的关系,使他们的操作技能得到锻炼,同时优化了学习的效果。
        综上所述,教师要遵循先进的理念,从学生的爱好特点出发,充分依据他们的实际情况,在把握当堂教学内容的基础上,通过“立足现实创设生活情境”、“把握时机创设问题情境”和“展开操作创设动手情境”来激发小学生内心的学习热情,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对新授知识展开建构,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中心,逐步增强他们的主体体验,使学生在习得知识的同时获得综合发展,最终达到情境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秦卫花.以情引境  因情化境——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情境创设[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3(02):67.
        [2]董兴纪.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情境创设方法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3(07):93-94.
        [3]李治霞.悄然滋润,喜看花开——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情境创设的有效性、高效性[J].亚太教育,2015(03):1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