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翠英
江西省德兴市银城第二小学
摘要: 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学生自学的核心问题,也是人们认识事物掌握知识的第一个环节。下面,笔者将从提供数学阅读材料,激发阅读兴趣;挖掘教材中的阅读资源,加强阅读指导;搭建阅读交流平台,提升阅读效率等方面出发,浅谈关注数学阅读,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关键词:数学阅读;阅读材料;资源;平台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龙菲尔说:“数学过程不过是语言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数学是一种语言,而语言的学习是离不开阅读的。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学生自学的核心问题,也是人们认识事物掌握知识的第一个环节。可见关注学生的数学阅读,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尤为重要。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一、提供数学阅读材料,激发阅读兴趣
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说过:“一切有成效的工作必须以兴趣为先决条件。”可见兴趣是激发学生阅读的前提,有了阅读的兴趣,阅读的效果就不一样。教学中教师可向学生提供一些数学历史、数学故事、数学笑话等方面的阅读材料,或在阅读之前,教师适当创设一些富有启发性的、具有针对性或悬念性的问题,让学生在读中有思、读中有悟、读中有得。如教学二年级的“方向与位置”时可向学生呈现:“指南针是我们的祖先在2000年前发明的,指南针是辩认方向的能手,不论把它放在什么地方,它总是一端指南,一端指北,有了它,人们就不会迷失方向。”二年级的学生通过阅读材料,知道了指南针的作用,是我国最早发明的,不仅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促进了对“方向与位置”这一数学知识的喜爱,还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挖掘教材中的阅读资源,加强阅读指导
教材是知的载体,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了一个指导性的文本。教学中,教师要充分的挖掘教材中的阅读材料资源来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符合其认知规律的阅读方法。特别是数学语言发展水平较低的,对数学敏感性差的思维转换慢的学生,可通过对材料的反复阅读,提升学生的数学语言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从而建立起良好的语言培养和达到学好数学的自学能力。
1、提纲导读法
数学阅读的过程应是一个积极思考的过程,教师应根据不同阅读任务和性质向学生提出阅读要求,让学生带着目标而读。因而教师应编好导读提纲,引导学生和启发学生在阅读中思考。
如每学期的第一堂课,可让学生阅读新书中的目录,并思考:本学期,我们将学习哪些数学知识?其中哪些内容是我们曾经学过的?这些学过的内容为什么还要再学?未学的内容有哪些?等等。通过导读书的目录、质疑,使学生对一学期将要学习的数学内容有系统的认识,化厚厚的一本数学书为简单的两页目录,树立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2、字斟句酌法
数学教材中的概念、性质、法则等内容,由于其特点的要求,往往具有更高的严密性和逻辑性。教学时可让学生反复阅读材料,找出重点词、关键词,引导学生多分析、多思考,以帮助学生逐步弄清结论成立的条件,准确地把握题目的内涵。如教学“方程”这一定义时,可让学生反复阅读“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这句话,找出重点词,让学生推敲、理解具备方程的两个条件是“含有未知数”和“等式”。然后出示一组判断题,检验学生的阅读成果,体验阅读理解的收获。
3、融会贯通法
数学知识是相互联系的,新旧知识之间总保持着某种内在的一致性,这直接关系到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阅读学习时,善于从一般原理的高度去认识新知识,从知识系统的角度去把握新材料,深入思考,才能避免片言只语的肤浅印象,减少思维的盲目性,真正了解教材所包含的逻辑关系,从而提高理解层次,增强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如教学“反比例”的定义后,可让学生阅读“正比例”的定义含义,让学生在阅读中理清了这两个定义中都具有“两种相关联的变化的量”,不同的是“成正比例中的两种量所对应的两个数的商一定,而反比例是乘积一定。”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在新旧知识间建立起实质性的联系,还能增强学生对概念定义的理解,去灵活运用正反比例知识解决问题。
三、搭建阅读交流平台,提升阅读效率
数学语言以其高度的抽象、简洁地描述了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为科学的发展提供了精确的工具,但其概念、性质语言的形成过程,新教材都将它置身于情境语言环境中,教师可放手让学生去阅读数学材料,采用信息交流,如提问、练习、讨论、谈收获、评价等形式,为学生搭建阅读交流平台,随时发现问题,给予指导,提升阅读效率。
如教学《纳税》一课,可留给学生阅读教材的时间,然后组织学生反馈交流。学生通过阅读课本,你一言,我一语地畅谈着阅读课本的收获,学生在交流、分享、倾听中理清了《纳税》一课中的新知识,课堂阅读效率得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强化,学生的“学”得到了发展。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关注学生的数学阅读,培养数学阅读能力,能有效的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实现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而不复需教。”从而获得终身学习的本领。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教育》2009年第6期。
(2)《小学教学》2008年第10期。
(3)叶圣陶的《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