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见解

发表时间:2021/3/2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2期   作者:张碧莲
[导读] 在我国传统的教学中,小学数学教师容易忽视德育

        张碧莲  
        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增城中学附属小学  511300
        摘要:在我国传统的教学中,小学数学教师容易忽视德育,认为德育是语文教师所需要做的,认为德育与数学不相关,只是单纯的灌输给学生数学知识理论与技能,只注意到数学方法中严格推理,演绎的范畴内。其实,数学素养中也有对偶的一面,称之为合情推理,或常态推理,因此,教师应该注重学生思想品德的建设。
        关键词:小学数学;德育;渗透策略
引言
        小学数学教师应当立足于数学教材,充分发掘学科特色,实现德育教育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机结合,从而提升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保证课堂教学质量。
一、小学生数学教学中德育出现的问题
        (一)教师在教学方式上较单一
        因受应试教育传统因素所影响,教师在教学方式上过于单一,教学形式上也因此受到极大的牵制,一味地将课堂上的理论灌输到授课中,导致学生在学习中缺少实践观念,对学习失去兴趣,学习态度变得消极,积极性也直线下降,最后导致德育在小学数学中起不到任何作用,无法提高教学效率。
        (二)德育渗透缺乏持久性
        德育教育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工作,无法一蹴而就。而且其教学效果还具有一定的延时性,短时间内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这就需要教师要坚定信心,持之以恒。一项针对数学课堂德育教育渗透的调查显示,仅有4.5%的教师表示“总是会”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高达54%的教师表示“有时会”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由此可见,虽然很多教师已经有了渗透德育教育的意识,但是能够长期坚持的教师却少之又少。
        (三)对德育工作重视不足
        受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不论是家长还是教师,都过于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但是对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思想品德等方面的重视程度不足.教师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常常将理论知识的教学作为教学的重点,片面地以为只要帮助学生提升了学习成绩,就是在帮助学生,可以让他们收获美好的未来.在此种错误的思想下,教师用大部分课堂时间向学生传授知识,很少涉及德育内容的渗透,影响了德育教育的效果,无法实现预期的德育目标,不利于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方法与策略
        (一)创设教学情境,渗透德育
        创设教学情境是小学课堂教学中比较常见的一种方法,此种方法深受教师与学生欢迎的原因是代入感较强,学生会被教学情境吸引,进而产生更强的参与欲望,跟随教师的步伐一起探究数学知识与原理等,进而让课堂的气氛一直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之上,同时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也更高。在创设教学情境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对以下几点进行重视:首先,要对教材的课程内容进行深度划分,有些内容适合渗透德育,有些则不可。其次,对课程知识进行范围扩展,如一些数学文化、数学家故事等,从这个角度也可以挖掘一些德育方面的内容。最后,教师构建教学情景时,最好可以根据数学知识的实际情况进行情境构建,让情境可以更为贴合实际,进而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教师带领学生学习《认识钱币》的课程知识时,就可以构建一个商品购买的情境,让一些学生扮演商家,一些学生扮演消费者。然后让学生自由对自己喜欢的物品进行购买。教师此时可以参与其中,然后佯装自己的钱包丢失,并在寻找的过程中对钱包中的钱币数额进行描述,如有几张面额100元的,几张面额50元的,以及有多少零钱等,然后让学生对这些钱币进行计算。这不仅教会了学生认识、计算钱币,还可以在其中进行德育方面的内容渗透,让学生可以跟随教师的引导养成拾金不昧、不欺瞒、不撒谎等好习惯,好品质。


        (二)通过数学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数学学科给人以理性、严肃的老学究之感,然而深入小学数学教材之中,那可爱又适宜的卡通插画、曲直多变的线条、旋转的几何图形,都让人感受到扑面而来的美感,教师要通过适当的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数学审美,呈现小学数学独特的生动之美,诱发学生的创造直觉,通过适当的方法让学生体会其中之美,在潜移默化中鉴赏和感知数学之美,对学生适时进行德育渗透,激发学生的创新创造性思维活动,较好地培养学生的数学审美理念。
        在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游戏”一课中,教师通过课前“小魔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表演硬币“穿”杯子的魔术,硬币无法直接穿过杯子,那只能是拿杯底的手中原本就有一枚硬币,培养学生初步的转换思想。教师对学生进行启迪和引导:“如果让这个黑板擦穿过洞,你们可以找到解决的方法吗?”学生回答:“让洞变大就可以实现。”当洞越来越大时,学生看到即使把边剪得再细也无法超过这张纸的边,这张纸的边缘将洞的大小限制住了。教师抓住这一契机,让学生思考:“如果我们要突破这种限制,应当怎么办呢?”学生思考后回答:“剪开。”教师继续提问:“剪完后的纸条是断开的,那么有什么方法是剪完后不用连接,直接就可以形成一个洞呢?”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大胆操作和实践,采用“排骨式”“内排骨式”“面包圈式”“连环洞式”等方法,不断在实践中总结和反思,最终探索到剪出大洞的方法。
        (三)加强合作探究,培养道德品质
        数学学习过程是与师生互动密切关联的,从本质角度分析,数学学习的过程就是师生双向交流和互动的过程,没有师生之间的合作互动,也就不会有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积极表现和对数学知识的内化吸收。所以,在数学教学中,要想推动德育的顺利实施,必须关注师生之间的合作互动,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力度,并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小组合作学习方法不仅得到了新课程的大力倡导,还给师生深度互动带来了便利条件,改善了德育的实施质量。例如,在教学圆形的面积计算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提出综合问题,让学生合作思考并通过这样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合作品质。小明爸爸想用长度为62.8米的栅栏围出一块地,对于要围成正方形还是围成圆形没有定论,要想让围出的面积最大,你可以帮小明的爸爸出出主意吗?请给出小组讨论后的答案,并说出各组的原因。
        (四)联系生活实际,抓住德育契机
        数学和我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我们可以利用我们身边的数学进行德育教育。比如:一年级教学《分一分》时,可以让学生整理书包,先把所有书本和文具进行分类,再按一定顺序放入书包。布置回家整理房间的任务,让学生既学习了数学知识,又培养了自理能力。又如:教学《时、分、秒》这一单元的时候,可以让学生测一测一分钟能做多少道口算题,能写多少个字,能背多少课文,能踢多少个毽子等,让学生体会到一分钟很短,但是可以做许多事情。通过一些身边的例子让学生感受到时间的珍贵,懂得珍惜时间。比如运动会的跑步比赛,有时候比别人慢了一秒,就与冠军失之交臂,成败就在这一秒之间;医生救治病人,一秒钟可能决定一个人的生命;一秒的时间是太空飞船7公里的飞程,一秒钟很短,但是在高科技面前却很长很长……学习完时间的知识后,开展《合理安排时间》的活动,每个人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一星期的时间计划表,在学生之间开展节约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
结束语
        总之,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我国对教育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入德育能够促进核心素养与品德素养的发展,提高学生数学能力。德育不是一蹴而就的,要贯彻到学生的一生发展中,使学生时刻保持良好的品德,提升学生的总体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何丰国.刍议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策略[J].学周刊,2020(27):75-76.
[2]王丽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9(12):250.
[3]陶庆龙.浅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学[J].小学生(中旬刊),2018(09):5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