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效率的三点做法

发表时间:2021/3/2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2期   作者:许永敏
[导读] 教师如何才能在不加重学生课业负担的前提下

        许永敏
        214251   江苏省宜兴市官林中学        
    
        摘要:教师如何才能在不加重学生课业负担的前提下,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只有掌握学生心理特点,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改革课堂教学模式,转变观念,教师由主演变为导演,让学生成为自主学习的主人;跳出“茫茫题海”,精选习题,精评练习等方面入手,才能切实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动机兴趣;主演导演;学会学习;精选精评
        提高教学效率是一个亘古常新的论题,它一直推动着教学改革。教学一线的教师急需的是:能拓宽“提高教学效益”思路的理论指导和可供操作的教学策略。现在高中教学中学生学业负担过重,学习兴趣不浓厚,学习效率低的现象尤为突出。这在相当程度上与教师的教学策略不当及教学观念落后有密切的关系。如果教师能在不加重学生课业负担的前提下,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学生倦学、厌学的状况就能得到扭转。
        那么如何才能较有效的“提高教学效率”呢?下面谈谈我在教学工作中的三点做法及体会:
        一、掌握学生心理特点,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
        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兴趣则是激发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重要动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首先应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只有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能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事例入手设置疑问,则可以引导学生从好奇走向探究,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例如:在学习“共振”时,可以用生活事例来激发学生对学习、研究共振现象的兴趣。教学相关章节时,我首先讲了一个曾遇到过的事例:有一次我家的电冰箱突然发出很大的响声,原来想可能是冰箱放得不平而引起振动所造成的,就把冰箱移动了一下位置,重新放平,可是过一会,它还是发出很大的振动声音,我就打开冰箱门检查了一下,采取了相应的措施,终于解决了这烦人的噪声。接着我向同学们发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吗?其实,我只是把最下层抽屉里的一只瓶放在另一只抽屉里,就这么简单!你们想知道这是什么原理吗?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课本上的知识。在学生阅读教材之后,我又利用多媒体投影了这样一段录像资料:美国有一座能抗狂风的斜拉索桥梁,却在微风吹拂下倒塌了。我又循此提问,同学们,你们能解释其中的原因吗?一个生活事例,一段录像顿时使学生对学习课本知识产生了十分浓厚的兴趣。在课堂上他们热烈讨论,争相发言,互相交流,本来枯燥乏味的书本知识在他们的主动探究中活了起来,“共振”的概念牢牢地嵌入了他们的记忆之中。这样的教学效率还能差吗!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二、改革课堂教学模式,由主演者变为引导者,实现角色转变
        传统的教学是以教师为主演,学生是观众。

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是被动学习的奴隶,要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必须从“主演者”变为引导者。这就需要我们抛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实现角色转变:教师要由主演变为导演,学生要由听众变为演员。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那么怎样才能实现这一转变呢?我们必须做到“六个要让”,即:在课堂教学中应让学生观察的要让学生自己观察;应让学生思考的要让学生自己思考;能让学生表述的要让学生自己表述;能让学生动手的要让学生自己动手;可让学生探究的要让学生自己探究;可让学生总结的要让学生自己总结。总之,凡是学生能做的,教师不要包办代替,要放心、大胆,放手让学生去做,即使不是全部学生能做的,也可以提供机会,让部分学生去尝试。这就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珍惜学生的每一个自主发现的机会,时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作为导演的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发现、总结。
        例如:在学习光的折射时,我准备了一只透明的、较深的容器,一只竹筷和一瓶冷水,让二个学生进行操作。一人先看着容器底部,另一同学把一瓶水全部到入容器中,然后问第一个同学看到容器底部的深度如何变化?(同时交代其余同学课后也亲自动手做一下)。接着,让第一个同学把竹筷斜插入水中,让同学观察竹筷是否和原来一样直?如果不一样,那又是为什么?再引导学生研究这一现象,让学生尝试作出光路图来分析,学生可以看课本,也可以相互讨论。大部分同学得出了正确的结论。
        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同学们都很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来,这就真正实现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转变,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精选习题,精评练习,减轻学生学业负担
        怎样才能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怎样才能跳出“茫茫题海”?出路只有一条:充分有效地利用课堂四十分钟时间,精选习题,精评练习,达到减少学生过重作业负担,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精选习题,要求教师在广泛钻研、分析,对比各种习题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知识水平和能力精心选择有典型性和针对性的练习题。典型性要突出题型特点,针对性要突出某部分知识内容和某方面的能力,要做到有的放矢。设计出更高质量的练习,从而减少学生的作业量,使学生做一道习题便有一点的收获。
        同时教师在课堂要精评练习,讲解例题要少而精,对同一类型的题目采取一题多问、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方法来处理,启发学生去联想。其实,高考中的“新题”、“生题”大都是围绕知识的本源由同类型的“旧题”演变来的。总结并掌握好不同类型题目的解题方法,就可以根据对“新题”的物理过程分析,将同类型的解题方法引用进来。知识迁移能力就表现在这里。运用“联想”的方法,在解一题时,可以联想出一类题,并总结出相应的解法,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和分析总结物理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是一个重大的研究课题,虽然不可能有一剂灵丹妙药,但是其中确有规律可循。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首先必须培养学习兴趣,切实转变教学观念,不断优化教学策略,逐步引导学生从学会走向会学,从而成为学习的主人、自主发展的主人,做到精选习题,精评练习,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同时也要通过经常性的赏识和激励增强学生进取的动力。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