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新课改初体验

发表时间:2021/3/2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2期   作者: 潘雪梅
[导读] 当今的世界是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
                                                        

                                                                                        
        潘雪梅
        广西自治区南宁市隆安县那桐镇初级中学
        [论文摘要]:当今的世界是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为了适应社会形势的发展,国家对教育做出了进一步改革,随着课程改革的的深入,以往的课程内容、教学理念、教学手段、师生关系、教学评价都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作为21世纪的历史教师应该紧跟时代的步伐,适应教学改革的发展和要求,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调整教学策略,提高自身历史教学水平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历史、课改、教学、学生

        人类进入21世纪,国际间日趋激烈的竞争和国力竞争,对教育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挑战,当今世界各国纷纷把改革和发展教育作为国际竞争的首要战略。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美国、英国、俄罗斯、日本、韩国等国都加大了基础教育的改革力度。而我国也从2001年,作出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构建新课程体系的指导思想,从而加快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步伐。随着课改的进一步深入,作为一线的教师,我也有幸参与了新一轮的课改,真正感受到了课改的魅力以及新课改给我们的课程和教学理念等所带来的变化。
一、课程内容化繁为简,更彰显人文关怀
以往的初中历史课程学科体系严密、内容繁琐、面面俱到的现象较为突出,课程的深度和广度、难度较大。它几乎是高中乃至大学同类历史学习内容的缩写版。而课文中的文字多是些难以读懂的抽象的概念和论述文字,语气中充满说教式,少了启发性和亲切性。这种高容量的知识内容虽然有助于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扩展学生的视野。但其繁杂性、深厚性、枯燥性。让很多学生在学习历史时望而生畏,造成学生对学习历史失去兴趣和信心,从而形成了学习过程中死记硬背、被动学习的痛苦局面。新课改则打破了原有的学科体系,按照国家基础教育改革精神和《标准》要求,以学习主题的形式重新构建初中历史学习内容。1、改变了课程过于注重历史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历史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学科。而整套历史教科书的编写则立足于素质教育,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出发。首先,从内容上选取了对学生全面素质提高有益的历史知识,包括了解历史知识发展的基本线索、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等,还包括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社会发展规律的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国情教育、民族团结教育、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传统美德教育、正确的国际理解教育等内容,以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同时,在此基础上,教材的内容还着重体现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为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实践能力、探究能力,教科书里每课都安排了活动与探究、动脑筋,每个单元安排了活动课,全书后安排了复习学习方法和技能的活动课。通过这些活动,既有利于学生理解、分析、概括、想象能力的提高,尤其是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更有利于学生表达、动手、组织、协作能力的提高。2、破除学科本位的观念,注意与相关学科知识的综合。改变偏重书本知识的倾向,加强历史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的联系,真正体现“历史源于生活,是现实生活的体现”这一理念。3、教材的趣味性和生动性增强,充分体现初中教科书的特点。

新课程教科书一方面注意通过具体的是史实、浅显的史料、真实的图片、想象的图画、活泼的插问与活动课、探究课等,增强了历史的真实性、形象性、生动性,激发了学生的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在教科书的内容上摒弃历史课程中某些繁、难、偏、旧的内容,改变偏重书本知识的倾向,以形象的史实占主要地位,避免了专业化、成人化的倾向。注意从内容上尽量少而精,严格控制知识的深度和广度,通过简明而清晰的描述,深入浅出地勾勒出历史的发展脉络和特征,使学生的学习负担得以减轻。再一方面,课文中的文字简洁、浅显、生动、活泼,少了抽象的概念和空洞的、结论式的论述文字。语气上更具有启发式,少了说教式。充分考虑了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满足了初中学生的心理需要。
二、旧教学理念的转变和历史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的改变
                教学理念是教学行为的理论支点,是教学行为的灵魂。过去的教学活动中,站在教学前沿的我总是习惯于把自己当作知识的化身,知识唯一的源泉,是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不可撼动的权威。而学生是花园中待修剪的花草,是粗俗陋劣有待雕琢的顽石,是干瘪焦渴有待填充的皮囊。在这样陈旧教学理念指导下,教学中,学生和老师就处于不平等的地位,教师高高在上,学生低低在下。结果,教学就变成了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一切以教为中心,学围绕着转。课堂成为了教师专门向学生传送知识的的课堂,学生变成了被动的信息“吸收器”。只会跟着老师学,复制教师教授的内容。而作为“主体”的人的学生在课堂中仿佛就不存在,他(她)只是课堂中的观众,是配合教师完成教学活动的配角,而教师就成为课堂教学中唱独角戏的主角。这样,教最终走向其反面,成为了遏制学的力量。经过多次的课改淅沥和自我反省后,我不再把自己看作是知识的权威,而是把自己从“权威”的高台上放下来,放在一个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上。在这位置上,我与学生共同设计教学活动中的一切,让学生自主参与、自主思考、自主探究和自主实践。通过这些课堂活动学生成了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和实践者,而我则成了活动中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帮助者。就这样,我和学生间共同构建了一个平等、和谐、民主、互动式的新型师生关系。
三、单一的教学手段的摒弃,传统的教与学方式的转变
教学理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率的作用。在旧的教理念影响下,以往的教学活动中我
只是简单的执行教案,忽视了历史学科形象、生动活泼的本来面目,忽视了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学生的主动参与。结果,教学形式和手段传统而单一,显得粗略、生硬。学生对历史科的求知欲全无,对学科的学习态度越来越消极,对学科的信心越来越弱。因此,上历史课成为禁锢他们的桎梏和催眠曲。相对传统的旧教学模式,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积极互动,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在这样的新的教学理念指引下,于是我把学生参与教学当作是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改变,也是教师教学方式的根本改变当作真正实现教学形式转变的宗旨。上课时,我丢掉“教师讲,学生听”传统的教学模式,广泛开展模拟游戏、角色扮演、辩论赛、仿古小制作、社会调查等活动课,采用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相整合等多种教学形式和手段,使历史课堂变得丰富多彩,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愉快的学习环境,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和积极情感体验。通过这些多样的教学形式,使我从传统的讲授教学转变到教学活动的设计、指导、组织、帮助和鼓励上来。也把学生从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变到主动的学习中来。这中动脑、动口、动手的学习活动,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相对自主的探究活动的空间,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能够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在活动的准备与实施过程中,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联想探究的创新能力和交流合作的能力等,都能够不同程度地得到培养和提高。另一方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方式,并最终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四、全面和客观地对学生评价观念的形成
以往对学生的评价,我主要是局限于学生的学业成绩。哪一个学生的历史学习成绩好,我也就理所当然地认为,那个学生的各方面都不错。由于评价面过于狭窄,评价手段过于单一,缺乏公正、全面地评价,结果造成了评价的失误。这样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了很大影响。在新课改的影响下,我明白了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和方法的多样化的重要性。在评价学生时,我学会了评价中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要关注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学习兴趣与积极情感体验等方面的发展。为此,我通过各种课堂活动为评价学生创设每一个新的平台和窗口,站在这些平台,透过这些窗口,看学生的活动状态,包括学习兴趣、参与程度、合作意识、心理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从而更加全面和客观地评价学生,形成对学生正确的评价观。完善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机制。

[参考书目]:
        1、《新课程理念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实施》,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5月第一版。
        2、《中国历史培训资料》,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5月第一版。
        3、《新课程理念与初中课堂教学行动策略》,中国人事出版社2003年5月第一版。
        4、《初中教学评价—历史》,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年4月第一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