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班主任的有效班级管理策略

发表时间:2021/3/2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2期   作者:刘春艳
[导读] 在小学班级管理的过程中,班主任的工作方式能够对班级的管理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

        刘春艳
        黑龙江省泰来县实验小学,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2400
        摘要:在小学班级管理的过程中,班主任的工作方式能够对班级的管理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小学阶段的学生纪律性不强,因此班主任在对他们进行管理时有一定的难度。笔者认为,小学班主任在进行班级管理时要采用一定的管理技巧,通过不断地实践,提高班级管理的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策略
引言
        班级管理是一项重要的管理工作,对学生的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由于小学生的特性,班级管理方法不科学,可能会造成学生敏感、自卑的心理,甚至会影响学生的思想以及身心健康。班主任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处于主导地位,该班学习风气、纪律都与其息息相关。
1坚持学生主体地位
        随着教学理念的不断创新,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的过程中,必须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班级管理工作同样如此。尽管在目前的小学学生群体中,他们的学习成绩相对较差,缺乏自制力,没有形成明确的学习目标,但是在班主任的正确引导下,能够更好的将学生的主动性发挥出来,实现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改善教学效率。在这一过程中,班主任必须要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心理变化,对自身的管理策略进行相应调整。在当前的教育教学工作中,班主任应该与学生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既要承担学生管理者的角色,又要成为学生的朋友,在生活中给学生更多的鼓励,同时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实现班级凝聚力的提升,为学生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保障学生的全面发展。
2完善班级管理制度
        在开展小学班级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必须要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保障各项管理工作能够有章可循,更好的实现管理效率的提升。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大多数小学学生在学习方法方面比较落后,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就需要班主任在开展班级管理的过程中,应该严格的要求学生按照相应的规章制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1]。在新生入学期间,班主任应该对班级管理制度进行详细的介绍,同时要求学生必须要按照相应的要求,开展学习行为,与此同时需要进行班干部的选拔,更好的协助班主任开展各项班级管理工作。在完善班级管理制度制定以后,应该对其执行严格监督,详细记录学生的出勤情况,针对违反规章制度的学生,应该给予一定的警示。除此之外,在进行规章制度制定的过程中,应该让学生参与进来,更好的弥补管理机制中存在的不足,提升规章制度的合理性。
3强化学生自理能力
        在当前招生现状下,生源的素质决定了班主任在开展班级工作中的任务量不断提升,这就需要在班级管理中,应该强化班委组织建设,实现学生自理能力的提升,让班主任能够有足够的精力与时间来学习先进的班级管理方法,为后续管理工作的开展打下良好基础。在强化班委组织建设的过程中,既能够实现班主任压力的减轻,同时能够实现相关成员自我约束能力与管理能力的提升,明确自身的职业发展目标[2]。所以说,班主任应该通过对学生日常表现进行考察,组建优质的班委管理团队,让学生能够参与到班级管理工作中,激发学生的责任意识,构建良好的班级氛围。
4提升班主任管理水平
        在当前小学的班级管理工作中,班主任作为其中的核心力量,其自身的管理水平对管理工作的开展产生着直接的影响。因此,班主任必须要强化自我学习,实现自身管理能力的提升,从而获得学生的认可,为后续班级管理工作的开展打下良好基础。在这一过程中,班主任应该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架构,通过学习一些先进的管理理念与方法,做到与时俱进,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采用新观念与新方法,开展更为高效的管理活动。

与此同时,班主任应该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掌握多种技能,适应不同活动的开展要求,更好的增强自身紧急事件的处理能力,树立良好的威信。
5平等原则的贯彻
        小学生由于年龄的原因,内心相比其他人更加敏感,对情绪的感知、对情感的认知能力都很强。班主任过于偏心的表现、过于激进的劝导,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班主任在进行班级管理时,班主任在与学生交流时一定要把握住学生的心理,注意学生的情绪变化。与此同时也要保证人人平等,不偏心于某一人,不特殊对待某一名学生。每一个学生的性格、思想都是不同的,若是想真正落实班级管理,班主任一定要尽最大可能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能以自己的个人喜好来区别对待[3]。
        例如在评奖评优活动中,班主任不能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要结合学生的综合情况,通过投票等方式,公平公正地选出最合适的人选。在举行演讲、唱歌等比赛时,班主任也要做到公平,根据学生的兴趣、能力来抉择,尽量做到透明化,让学生明白选择的理由,进而避免学生心理产生落差。这种方法对克服学生自卑心理,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调动学生积极性有着重要的作用。
6应用“性格色彩学”促进班级融入
        “性格色彩学”分析显示,受主观与客观因素的影响,个人性格会出现第二主色,具体可分为八种性格组合,分别为红+黄、红+绿、蓝+黄、蓝+绿、黄+红、黄+蓝、绿+红、绿+蓝。乐嘉等认为,“性格色彩学”可帮助大家拥有健康的人际关系,最重要的是可以发现自己的天然力量和性格局限,即知道自己是谁。
        班级建设中,需要班主任快速充分地掌握每一位学生的性格特点和能力及不足,亦需要学生彼此之间快速了解和融合。“性格色彩学”能够帮助班主任快速了解班级学生的性格、优点和缺点,进而更好地对学生学习、生活等方面进行针对性引导,激发每一位学生充分发挥其性格中的优势;亦能够帮助学生重新审视和认识不一样的自我,即详细剖析自己性格中存在的优势和不足,从而充分展现自我;还能够帮助学生快速认识班级其他同学,促进同学之间深层次了解,从而有效加快班级的快速融合。综上可知,“性格色彩学”是班级建设和管理的有效工具之一,班主任可以适度将“性格色彩学”应用于班级建设和管理中。
7评价机制的完善
        传统的学习评价大多是以成绩为主,重在对知识的评价,但在新时代班级管理中这种评价方法并不适用。除了成绩外,有一些能力对学生的发展也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但其无法通过成绩显现出来。教师在教学评价中,在学生成绩以及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做出评价[4]。除此之外,学生也应加入评价的行列之中,采用自评或者互评的方式,多元评价,让学生共同进步。教师的积极的评价,对学生的心理会有一定的积极影响,如若是消极的评价,总会使一些学生失去自信心。良好的评价机制有利于学生了解自己真实的表现,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总而言之,小学是学生一生中非常重要的阶段,而班级是学生组成与活动的重要单元,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产生着巨大的影响。我们知道,随着时代的变迁,班级管理迎来了较好的机遇,但也面临着严重的问题,需要我们深入研究与分析,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与措施,促进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因此,有必要对小学班级管理模式进行深入的探析,提高班级工作的实效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韩振华.小学班级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革新,2019(10):5.
[2]黄玉清.以人为本理念下小学班级管理工作研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10):25.
[3]陈明.小学班主任情感素质结构与提升路径[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9(10):132-133.
[4]陈芳.班级管理中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9,5(19):9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