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瑾华
苏州工业园区车坊实验小学
摘要:在小学教育中,由于音乐属于副科,普遍学生对其缺乏关注。因此在进行节奏训练的时候,学生们根本毫无兴趣。为此,教师就要转变教育理念,通过合理的方式,对学生展开有效引导,让其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之中,按照规定要求,完成训练任务,进而提升自身整体水平。本篇文章主要描述了小学音乐节奏训练存在的问题,并对于开展节奏训练的方法发表一些个人的观点和看法。
关键词:小学教育;音乐教学;节奏训练
引言:对于小学音乐教师而言,为了能够确保学生积极投入到活动之中,有效完成节奏训练任务,自然需要充分了解学生们的实际情况。结合其年龄特点,对方法予以调整。如此一来,学生们就能转变对节奏训练的认知,从而做到积极参与。
一、小学音乐教学中节奏训练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形式过于模式化
普遍小学音乐教师在授课的时候,从来没有在教学方法层面展开思考,应用的方法极为模式化。如此展开授课,不但会对学生的兴趣造成影响,而且会完全背离音乐教学的本质。毕竟,学生们学习音乐,本来目的是为了放松身心,体会音乐的魅力所在。然而如此操作会让学生感觉节奏训练难度非常大,相关知识无法有效理解,从而慢慢失去兴趣。甚至一些学生还会产生抵触情绪,对于节奏训练十分反感,进而影响了教学的整体效果[1]。
(二)教学内容过于枯燥
尽管一些教师明白节奏的重要性所在,也尝试在日常授课过程中,将节奏的知识内容融入进来。但是,实际布置的教学任务极为枯燥。这些教师只是单纯参照教材中的节奏,让学生自主感知。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缺少相应的基础,因此自然很难做到深入体会。如此不但会使其学习积极性受到影响,同时还可能打击自信。如此一来,即便教师再努力,学习的效果同样无法达到预期。
(三)模仿内容过多
部分教师虽然会给学生提供节奏方面的相关演示,但几乎都是一些简单的动作呈现和节奏模仿。教师通常需要花费多节课的时间,让学生们进行节奏内容学习,依靠肌肉训练,逐步加深印象。在初期阶段,由于学生们感觉较为新鲜,还会有着一定兴趣。但时间一长,就会感到极为无聊,慢慢丧失积极性。此时,教师为了帮助学生们提升能力,就会继续增加内容量。如此就会让学生们感到十分迷茫,很容易变得不知所措。显然,这种教学模式对于提升学生的整体能力没有任何帮助。
二、小学音乐教学中开展节奏训练的方法
(一)课堂内进行节奏训练
对于小学音乐教师来说,在进行节奏训练的时候,理应将早期十分陈旧的教学模式完全摒弃,充分把握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基础,在课堂中,创设对应的教学情境。如此就能促使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得到有效激发,积极参与到课堂之中,具备优良的音乐素养,进而为其能力提升和节奏感培养带来诸多益处[2]。
例如,在对歌曲《两只小象》教学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尝试将节奏训练的内容融入进来,以此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逐步养成良好的个人习惯。不仅如此,小学阶段的学生存在变声的状况,因此在开展教学活动时,理应将这一因素考虑进来。在课堂的前期阶段,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对歌曲内容的相关资料进行展示,以此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加强理解,感受歌曲的意境。之后,教师再对本堂课的内容予以讲解,开展节奏训练活动。在该歌曲之中,部分曲谱存在相同或者雷同的情况,此时教师就能对该节奏的特点予以有效利用,全面引导学生,通过拍手的形式,感受对应节奏。然后,学生们在基于现有的节奏,轻声歌唱。如此一来,整个课堂的氛围就会变得十分高涨,学生们有着浓厚的热情,教师和学生也有足够的机会展开交流,交换彼此的想法,促使学生们的节奏感得到全面增强,自身音乐素养也会有所提升。
(二)课堂外进行节奏训练
对于小学音乐教师来说,理应转变自身原有的理念,除了要注重节奏训练外,还要定期开展一些活动,以此使得学生们的兴趣得到激发,逐步增强自身的节奏感,并有着较强的核心素养。为了保证效果,教师应在教学方法方面进行深入思考,引导学生积极投入进来,以此提升教学的实际效果。
例如,每隔一段时间,教师就可以在学校组织开展文艺活动,安排学生们积极参加。学生们的能力水平差异较大,因此可以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想法,自由选择表演形式。有些学生喜欢乐器演奏,有些学生喜欢歌唱表演,每个人都有足够的机会展示自我,从而使得自身素质教育的需求得到有效满足。
又如,若条件允许,教师还可以带着全班学生来到音乐艺术场所之中,从而能够近距离和音乐节奏的相关知识内容展开接触。通过自我感知,加深对节奏的认识。如此一来,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就会提高,自身表演能力也会得到强化,为个人发展带来了诸多帮助[3]。
(三)依靠多媒体进行节奏训练
基于素质教育的实际要求,小学教师可以积极尝试应用多媒体的方式进行节奏训练。相比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这种方法更具生动性和直观性,自然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兴趣,使其整体素养得到提升,进而满足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例如,在对歌曲《娃哈哈》学习的时候,教师就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通过播放相关视频资料,让学生们一边观看,一边聆听,促使自身多重感官得到刺激。由于学生们能够了解歌曲具体所描述的内容,使得自身认知水平得到强化,从而提升了学习效果。之后,教师再开展节奏训练,对于歌曲中的拍子进行呈现,让学生们知道歌曲的具体节奏表现是什么,从而进行模仿。相比于早期枯燥的讲解,显然这种模式更为有趣,对学生的吸引力更大,从而提升了学生们的整体水平。
(四)利用生活节奏展开教学
很多学生对于节奏的认知较为浅薄,认为只有在歌曲之中,才会有节奏存在。事实上,生活中到处都存在节奏,只是学生们没有注意而已。因此,教师就可以对学生展开引导,为学生们提供一些生活中出现的真实节奏,以此展开感知,逐步加深对节奏的了解,提高学习水平。
例如,教师可以通过播放影像资料的方式,让学生们感受生活中的节奏表现,诸如水龙头没有关紧,水滴保持相同节奏落下的声音;风车在受到风吹之后,转动过程中保持相同节奏的声音;人们在路上行走时,脚步展现节奏声音;钟表在摆动时,“滴答”产生的节奏声音。显然,这些声音全部都来自于生活之中。依靠这一方式,学生们对于节奏就会产生兴趣,自然也会尝试在生活中仔细观察和聆听,感知各种节奏。通过长期努力,学生们对节奏的认识就会得到全面强化,自身节奏感也会变得更强。未来在面对一些全新的音乐作品时,也能做到深入体验,进而使得自身综合素养得到提高[4]。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节奏训练一直都有着很高的地位。早期由于教师采用的方法缺乏合理性,导致课堂教学效率偏低,学生们没有兴趣,影响了学生的能力提升。为此,教师就要深入分析,结合当前教育工作的缺陷,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调整,运用最为合理的方式,让学生们进行内容学习,并有足够的机会进行实践。如此一来,学生们对节奏的感知就会得到全面强化,自身整体能力也会随之提高,进而为个人的发展带来了诸多帮助。
参考文献:
[1]张惠英.如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进行节奏训练[J].北方音乐,2020(01):199-200.
[2]李妍.如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进行节奏训练[J].求知导刊,2019(39):89-90.
[3]童咏慧.如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进行节奏训练[J].电脑乐园·信息化教学,2018(05):32.
[4]杨秀荣.如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进行节奏训练[J].儿童大世界:教学研究,2017(05):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