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婉
合肥市潜山路学校
摘要:美育以艺术教育为核心,它注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美术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教育,良好的儿童美术教育可以提高少儿的审美水平,培养孩子的抽象思维,提高他们的创造力。让他们可以按照”美”的规律去创造,从实质上说这就是一种美的创造。所以,儿童美术教育能够让他们对身边美的事物学会如何去发现去欣赏,从而去更好的感受这个世界,更有能力去自主创造这个美丽的世界。
关键词:儿童美术教育 美育的意义 实效性
儿童美术教育的目的不是把所有学生都培养成所谓的艺术家,而是为推动美育的实效性发展起着突出的作用。所谓的“美" ,是它能够从不同的侧面帮助孩子们能更好地去了解周围的世界。美育是指主要来培养学生能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我国当下的美术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创新性与实践性的艺术教育,已经成为了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有效突破口。使学生更深入理解这个世界的真善美,形成他们的独立个体对于美和艺术的爱好,并能把从艺术教育和美术鉴赏中得到的素养和各种能力去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那到底如何更好的能在儿童的美术教育中去实现美育的功能和实效性呢?
一、美育的根本就是以美的形象性、感情性为其特点而区别于德育的。
德育是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虽然德育主要的意义和目的也是一种以情感为核心的模式,但是美育它是通过展示出充满感情的各种艺术形象,使学生尽可能去接触和欣赏到各种不同形式、不同风格的作品,以提高他们对艺术作品的形态、形式、风格的多样性的辨别能力与鉴赏力。尝试去理解和感受每一个艺术造型真正所要表达出来的内涵和情感,最终帮助孩子从心灵和行为上去形成正确的人生观的价值观的目的。
二、在美术教学中对艺术实践和对其不同的表现技法的学习,是使学生去理解艺术形式美的重要途径。
在小学各阶段,针对学生年龄的不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去理解和欣赏、表现艺术作品的方法也会有区别。
每节课前老师都要提前备好课,明确好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出非常有趣味性的教学环节,一定要充分的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老师的引导下,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的参与进来。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因为年龄小,认知能力有限,更需要用大量直观、色彩鲜艳的图片来刺激学生的视觉感官,能延长学生有意注意的时间,以学生为主体,让孩子们在各种有趣的课堂活动环节中去学习和掌握各种美术技能,如何欣赏、理解作品的内涵,以及所要表达的情感,最终潜移默化的渗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但到了小学中高年级以后,他们的认知能力、理解能力、观察能力、分辨事物的能力等都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在绘画表现方面,他们会开始注意各物体之间的关系以及物体的比例和画面构图等。然而现实问题是,他们实际所已经掌握的技法和能力始终跟不上思维发展的速度,有时候明明有很好的的创意和想法,但在画面中就是表现不出来。这时,教师的课堂示范环节就变得非常重要,在示范的过程中详细的讲解步骤、方法,特别把一些涉及美术专业理论方面的难点知识通俗易懂的教给学生去理解,帮助他们更好的实际掌握。
还要通过不断和大量的去欣赏和临摹一些画家的名作,了解作者的创作思路和意图,并能大胆的去发表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感受,激发创作欲望以及升华情感。
三、儿童美术教育,不能只是看上去很美。
2017 年,人民日报发表时评《美育是一种刚需》指出:“要建立科学的美育评价制度......彻底从只重知识传授、技能训练,轻视人格养成与心灵教化的功利式教育中解放出来,注重引导学生的感知能力与审美情趣,保护好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1)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美育的目标也是以人的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的。要让他们能有一种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要在日常的生活中去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发散思维,要有一双善于发现各种“美”的眼睛,那么他的美术技能才能得到更长远的发展。
实践证明,缺少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达尔文曾指出缺少美育,会使人失去审美情感和高尚的审美趣味。“失去这种趣味和能力就意味着失去幸福 ,而且还能进一步损害理智 ,甚至可能会因为本性中情感成分退化而危及道德心”。(2)
四、艺术教育要避免“功利化”,最终要回归艺术教育的本质。
“如何评价什么才是成功的美育”决定了美育的发展方向。
我们要培养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要鼓励他们大胆去动手,我们也要转变对孩子学习结果的评价。如果评价是“功利性”的,那么美育必然也是“功利性”的,反之亦然。但在以往很多的实际情况中,我们发现很多老师和家长都会下意识以“像不像”或者“好不好”之类的标准来衡量孩子的作品。孩子画的内容和老师的范画有造型上的区别,就被要求改进,还有一个孩子因为把太阳涂成了蓝色而被家长大声训斥说其乱画。美育评价体系落后的原因并不在制度上,而是在于大众的观念上。成年人的世界里缺少那种对于孩子作品想象力的理解,不能仅仅以成年人的认知程度去狭隘的评判孩子的想法。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都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对这个世界的一切事物都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和看法。太过于限制孩子的发散思维和想象,培养出“复印机”似的思维模式,看起来整齐划一,貌似基本功扎实,但长此以往,何谈创新?这样的孩子永远也无法形成自己的审美观点,更无法去激发出情感上的共鸣。
美术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所以美育在孩子每个阶段身心发展的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儿童美术教育不单纯是进行绘画技能的训练,更不单纯是为培养艺术家,而是旨在育人。它能把孩子们带到一个美的现实和美的精神世界里,有造型美、色彩美、还有大自然的美以及人们通过劳动去创造的美。这一切会使儿童从这个世界的方方面面来获得各种美的感受,并能形成自己独特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会让他们更能善于去发现身边的一切美好的事物。同时让孩子能在童年时期就可以去形成一定的自主意识,让他们可以不断的去思考、探索和表达,这样好的思维习惯对于他们学习其他领域的知识都会有所帮助,让孩子受益终身。
参考文献:
(1)赵婀娜.美育是一种刚需〔N〕. 人民日报 . 2017年07月04日05版 .
(2)滕守尧《审美心理描述》351项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