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的生活化教学探析

发表时间:2021/3/2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2期   作者:汪建江
[导读] 新课改的推动下,综合素质教育作为新课改的主要改革方向

        汪建江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瓜沥镇光明小学         311243
        摘要:新课改的推动下,综合素质教育作为新课改的主要改革方向。小学阶段的道德法治课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和思想性,是帮助学生塑造道德思想、渗透法治观念、构建正确人生观的一门课程,能够帮助小学生了解法律法规、规范自身行为、认识社会,是提高小学生道德品质的一项重要手段,同时也作为完善综合素质教育的必经之路。现阶段,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倾向于在道德法治课中加入生活化元素,营造课堂氛围的同时、创设教学情境、能让道德培养与生活实际密切关联,所以,为小学道德法治的生活化教学提出更多的有效策略,能帮助小学道德法治课提供良好方向,从而得到更好的开展。
        关键词:小学;道德法治;生活化教学
引言: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年纪较小,知识储备量和综合素质都比较薄弱,与此同时,小学生更具有善于发现外来新鲜事物的特点,具有极强的好奇心和思维可塑造性。道德法治在小学中开展主要是为了帮助小学生塑造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并培养他们的优良道德品质。新课改的改革下,所有学科的教学方式都在不断优化、革新,特别是法治教育课中加入生活化元素来展开教学,利用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构造教学情境,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还会切身融入到这一科目中,不仅能为学生未来的学习过程中形成道德修养,还能为学生以后的人生道路奠定基础。
1小学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要性
        道德、法治是治理新时期、新社会中最为重要的两项内容,同时,也是每个中国公民在日常生活中必须要具备的两项基本意识。小学低年级正处在儿童时期,高年级也还没有脱离儿童时期,儿童时期的教育能影响学生的一生,所以这一阶段开展道德法治内容教学是十分有必要的,心智还不成熟的小学生能在这一时间段通过道德法治的学习充分吸收社会知识养分,补充自身对社会的认知,从而形成积极向上的个性和举止得体的行为方式。小学道德法治教学开展中,还有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帮助法律知识空白的小学生形成正确的法律意识,懂得在日后的人生中,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并在法律意识的引导下,规范自身的日常行为,为自己的健康成长和未来构建和谐社会打好基础。但是,能够为小学生灌输道德法治知识也成为了教学中的难题,虽然他们充满活力,好奇心重,喜欢接收新鲜事物,但是由于年纪较小,自身发育情况限制,理解能力和领悟能力都不能满足道德法治的教学目标,如果在教学中,教师还是以传统教学模式一味的硬性灌输,不仅会让小学生觉得这方面知识难以理解、枯燥无味,甚至还会觉得这些知识无关紧要。
        这时,新课改革新下的生活化教学成为了教育工作者使用最普遍的教学模式,一方面对学生的动手实践水平进行了锻炼,还帮助学生在课堂的生活化情境中,提高了自己的理解能力、领悟能力、操作能力。道德法治教育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增强学生自信感的的同时,还能使学生深刻的在生活实际中理解独特的道德内涵;另一方面就是对教学质量的改善。改变长期以往枯燥的教学方式后,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再加上当代大部分学校对素质教育的重视,校方能够大力支持道德法治教育的全面开展,能很好推动道德法治带给学生素质教育的效果,还能提升此教学在学生心中的地位,从而提升了教师开展道德法治教学的质量。最后,生活化教学渗透在小学道德法治教育中还能增强教师本身的道德品质,以人为本是教育的初心,教师如果不具备道德法治素养那么无法为学生展开良好的教学,此教学不仅能够为学生带来良好的教育效果,还能让教师在自身的道德法治意识下,再次巩固,深入。
2生活化教学的教学方法
2.1挖掘生活事件
        生活化教学方法顾名思义就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出发点,找到学生能对生活有认知的事件作为基础,这样才能更贴合学生的思维。无论是家庭生活、校园生活、社会生活,都具有相关联性,教师要以教材为本,寻找与教材内容相符合的事件。例如在“文明礼让”内容开展生活化教学时,教师首先为学生播放不遵守道路行人纪律的视频,比如视频中有人不顾道路情况,在车辆拥堵的道路中乱行造成交通瘫痪;再比如学生在上学时在过马路时互相打闹,或是翻越栏杆过马路、闯红灯、机动车道上骑自行车等不文明行为,观看后询问学生感想,比如:“视频中的人做法是是否正确?错在哪里?如果你也处在当时的情境中,你会阻止他们吗?采用什么样的方式阻止?”面对这种学生经常能见到的场景,定会有许多想法可以表达,并且会争先恐后发表自己的意见,为课堂气氛营造了良好效果。
2.2生活情境再现
        小学生年龄小的缘故,缺少一定的生活经验,在生活中关于道德层面的问题并不敏感,这时教师就可以利用生活化教学方式,为学生在课堂中创造生活情景再现的模式。还是以“文明礼让”的教材内容入手,教师可以把桌椅搬到仅靠墙的位置,合理的将课堂布置成一个“十字路口”,为学生创造生活情景再现的马路环境。同时,可以邀请学生家长和课任老师扮演交警,让学生在交警的指挥下通过教室模拟的十字路口。这种生活中经常能看到的真实场景能很好的为课堂带来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以为是在做游戏的生活化教学方式,更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演练结束后,教师可以将学生组织到一起,以座谈会的形式,对刚才通过十字路口的行为做评价,并让“交警”来做点评,这样学生可以充分了解,十字路口中,什么样的行为是文明规范的,又有哪些行为是违反交通规则的。
2.3设计模拟活动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增添模拟活动的生活化教学方法来加强师生互动,比如角色扮演、小记者采访、虚拟法庭辩论等。以“远离火灾”这一教材内容为例,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因操作不当造成火灾的生活模拟场景:“双休日的一天,小红想为劳累一天的父母做一顿晚饭,在锅内倒入油后,小红去切菜,因为油温升到了油的着火点,导致锅着火了,火苗越来越旺,小红不知道该怎么办。”随后,教师开始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帮助小红应对火灾。

这时生活经验的学生会脑洞大开,有的学生会说小红应该第一时间跑出门去,有的学生会说立刻拔掉电磁炉插头或者关闭燃气灶开关。然后,教师可以扩大模拟故事情景的火势情况,锅里的火在厨房开始蔓延,马上要烧到天然气管道了,小红应该怎么做确保自身的生命安全。有的学生会说拿湿毛巾捂住口鼻,有的会说拿锅盖把锅盖上等。通过这样的师生互动合作,能使整个起火的过程更加生动形象,学生们在模拟活动中能够积极参与,还能掌握有效控制火势,保护自身安全的知识,课堂教学效果能以此达到最佳状态。
2.4合理布置生活化作业
        作业的巧妙布置能为生活化教学起到显著的辅助效果,不仅能够帮助小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知识,还能让他们在完成课后作业时,对道德法律意识有进一步的概念形成,从而起到德育效果的教学目标。以往道德法治课布置的作业很枯燥无味,多数以抄写、背诵为主要布置形式,这种形式和其他主科的作业模式不相上下,容易出现学生将大部分的时间都留给了主科作业,对道德法治作业产生漠不关心的态度,从而很难达到教学效果,这时,合理布置生活化作业就显得尤为重要了,灵活的安排生活化作业,加入实践作业。以《爱心传递》这一教材内容为例,爱心传递的教育总体来说就是让小学生懂得关心帮助他人,为他人传递爱心。教学完成后,教师可以布置“帮助他人,体验快乐”的课后作业,比如,让学生先对需要帮助的人进行记录,并将帮助的过程以记录或者讲台报告的形式传递给大家,还要充分表达自己帮助后的感受,是快乐、幸福、还是自豪。
3小学道德与法治的生活化教学具体策略
3.1用生活案例激发情感
        道德法治学习不仅可以使学生提高自身素养,还对提升学生的眼界有着很好的作用,有很多案例能够让学生产生民族自豪感、责任感,这些案例应用在教学中能令小学生渐渐认同道德法治教学开展的必要性,从而提起对道德法治知识的重视度。比如向学生提起2008年轰动全国、振奋人心的北京奥运会,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奥运会开幕式片段的音频、视频、图片等,亦或是为学生们讲述我国的奥运冠军为了使国家获得荣誉,历经磨难。随后,向学生提出问题,第一:通过观看影片,你觉得奥运会在我国顺利举办,象征着什么;第二:奥运会第一次此在我国举行,会对我国产生哪些深远的意义;第三:奥运冠军的一步步走来,我们可以从他们身上学习那些优秀的品质。提问结束后,渗透一些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史,学生了解后,会激起民族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同时,教师还可以运用以往真实发生过的,并带来了严重影响的火灾案例进行教学,从新疆克拉玛依大火,到四川凉山木里县的森林火灾等,配合新闻、纪录片配合火灾造成无法挽救的后果进行数据讲解,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火灾的影响力、破坏力的同时,植入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保护森林的道德思想。
3.2利用生活化课堂导入
        课堂导入教学作为每节课的引入部分,导入效果对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有效的课堂导入能够为小学生创造好奇心导向,从而迅速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使其在课间活动中立刻收心,与课间形成过渡,把目光放在即将展开的课堂教学内容上。良好的生活化课堂导入教学还能唤起小学生对道德法治知识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可以选择多种引导模式,如问题引导、实际生活故事引导等。以《父母多爱我》这一教材内容为例,其课题的教育目标就是让小学生懂得父母的辛苦,并理解父母、感受父母的爱,并让小学生对父母产生敬意,从而激发孝心,并和父母能够以正确的方式互相沟通。教师可以首先让学生想一下父母每天都在为自己付出什么,是时间、金钱还是无微不至的照顾,有关这些的每一件事,都可以记录在本上,同学之间可以互相分享。几乎所有学生碰到这一话题,都会想到父母每天为自己做饭、洗衣、带自己去郊游等事情,然后从内心感受父母所付出的,并学会感恩。这种课前导入模式,能够为课堂营造良好的气氛,还能让学生在引导中,体会父母的爱,为后续的课堂教学提供有力的基础。
3.3生活化教学与生活实践结合
        教师在展开生活化教学与生活实践结合过程中,需要寻找一些内容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课外资料,这些内容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还能更好地服务于生活。比如让学生阅读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的《昆虫记》中,牢记昆虫的体态和生活方式,随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们去校园内,参观生活中常见的昆虫,让学生懂得保护物种多样性的重要性,不要捕捉蝴蝶、蜜蜂等益虫。或者在阅读童话故事《白雪公主》后,让学生思考,白雪公主如果没有盲目相信他人的话,就不会吃了毒苹果中毒。通过故事里的事件引导小学生在生活中要保护自己,不要相信陌生人说的话、吃陌生人给的食物。在道德法治教学的教学中,还要拓展学生的自我防范意识。
3.4设置生活化问题,让学生参与
        教材虽然是教学中的主要依据,但并不是教学的唯一参考途径。为了避免传统模式中的说教式授课方式,在运用生活化教学模式时,教师还要具备筛选眼光,找出有价值、可利用的教学案例,巧妙的与教材内容相结合。小学生更容易受到鼓励和表扬来提升学习效果,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能用所学的课堂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提高生活能力。针对小学生的年龄和性格特点,教师可以这样问:“同学们,今天我们围绕着可能亲身经历过的事情进行提问,同学们可以积极回答。在公共场合,有人大声喧哗,这种做法是正确的吗?公共汽车上我们遇到白发苍苍的老人和身患残疾的人,是不是应该主动让座,为他人提供方便呢?”这些问题会让学生们很容易就说出答案,在说出答案后,教师要进行表扬,以表扬督促学生,生活中遇到此类事情,一定要这样去做。
结语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生活化教学方法对小学生道德与法治教学起到的积极作用也越来越明显。真实案例、生活中所遇到的真实问题的加入,能很好地为道德法治教学增添趣味性。道德与法治教学能优化小学生的成长之路,教育工作者需要在这方面的教学中,不断改革、不断深入,以学生将来能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为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 王振芹.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活化教学法的应用探究[J]. 考试周刊. 2020(81)
[2] 杨志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回归生活的价值与方法分析[J]. 智力. 2020(23)
[3] 王海泉.生活化理念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J]. 试题与研究. 2020(22)
[4] 章福成.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生活化教学路径探索[J].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19(17)
[5] 赵海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生活化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J].        考试周刊. 2019(3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