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凤
天津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第一学校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已经是当下中学生物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本文从笔者自身在初中阶段亲身教学实践的角度出发,分析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素养的多种途径与形式,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提供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核心素养;科学探究;初中生物教学
正文:
生物核心素养是国家教育部新课程改革后,极力提倡的教育目标具体化体现,是制定生物课程教育目标的基础性依据,是生物教学过程中的全方位目标对中学学生的综合性展示,核心素养就是知识与技能的合体。依托中学生物课程的学习, 可以培养学生“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这些基本的核心素养。以“生物核心观念为本”的课程与教学,揭示的是知识的本质,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提取与迁移。这种核心观念的形成使学生在不同情境中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对新情境、新问题做出预测[1]。
教育中的科学探究可以解读成三种含义。第一种含义是指学习内容,即“作为探究过程的科学”,主要包括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和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力,这是与生命科学、物质科学等相提并论且需要学生掌握的。第二种含义是指学习方式,是从学生学的角度来考虑,区别于被动获取结论或知识,而以主观能动地的方式来获取知识的学习方式。第三种含义是教学指导思想,是从教师教的角度出发,即教师制定科学大纲要以科学探究为基础,从时间、空间等教学资源上努力,从而最大限度促成学生进行探究学习[2]。
任何学科的教学都需要建立在“知学生、知学情”的基础之上来完成。初中的学生特点分析如下是学生对生物世界的方方面面都很好奇。无论是认识动植物,了解生物技术,还是研究生态系统,学生们都对自己的世界非常感兴趣,并希望了解事物是如何运作的。学生对生活中的常见生物现象已经有了自己的解释、态度和技能,这些认知或技能可能并不充分、不完整或不恰当。此外,不同学生有不同的学习风格,但处在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值11-14岁的年龄阶段,而这个年龄阶段正式学生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发展的关键阶段。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的同时不能只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与更新,更需要通过科学的探究实验来有力更新学生的固有观念,帮助学生形成扎实牢固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下面笔者将从自身实践角度出发来分析如何通过多种形式的尝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方面的核心素养。
生物教材是课程的组织框架,阅读教材是主要的教学方法。但笔者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发现仅仅依靠教材是远远不够的,教师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的更好达成,必须要借助更多的教具进行辅助教学。
因此笔者在最新的一个学期中进行一个自制教具主题的相关课题研究,在课题研究中笔者和学生一起进行创新尝试,最终将我校初中生物课堂中常见的教具类型总结为三种:一是关于磁贴与图画结合的教具,如以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中的“桃花结构”为例,笔者带领学生在硬卡纸上绘制彩图并磁条结合进行实践教学。二是静态模型教具,如以“肾单位”为例,笔者和学生一起用硬卡板和超轻黏土一起制作除简易模型,在平面图形的基础之上增加立体感,使学习材料更加丰富。三是动态模型,以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为例,教师带领学生通过硬纸板、塑料管、注射器、超轻黏土等工具一起制作完成动态模型,动态实验效果突出,并且可反复教学使用。通过和学生一起自制教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促进知识掌握和提高学习兴趣,还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与科学探究能力。
著名的教育学家杜威认为科学教育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科学研究的过程。他强调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好的途径就是“做”中学。实验教学是培养中学生科学探究核心素养的主要途径,笔者在进行实验教学时除了按照教材和课标要求进行讲授和实验操作以外还鼓励学生进行实验改进探索,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中“探索非生物因素对生物额影响”探究实验中,教材中选用鼠妇作为实验材料,选用光作为非生物因素,但实践下来学生发现问题较多:鼠妇易因紧张、鼠妇易钻入土壤中难以观察等没有出现理想实验结果的情况发生,为更好地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到实验结果,笔者和学习的生物教师团队带领学生一起进行实验创新,后来经过不断尝试发现可以选用容易取材的蚂蚁作为实验材料,选用温度作为非生物因素,实验结果明显发现温度影响蚂蚁的活动性,帮助通过科学研究实现理论知识的进一步理解,一定程度上也促进学生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核心素养的形成。
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每日课堂教学中的素养渗透是至关重要的。笔者在日常的生物教学中设置常规的“5分钟生物演讲”环节,鼓励学生自己动手与实践尝试。“5分钟生物演讲”是指每节课的课前5分钟充分交给学生,学生可以通过PPT、视频、实物展示等多种形式进行生物主题的相关演讲,可以包含某一种生物的介绍、生物信息前沿、生物科学研究进展、自己身边的生物故事、介绍自己的小发明等内容。通过鼓励学生主动了解与查询资料来达到促进学生主动思考与探究的目的。如一个学生把自己养的仓鼠带到学校来进行演讲介绍,除了形态特征、生活习性、生殖发育等常规的生物学知识以外,还将自己与仓鼠的互动过程、如何养育及养育过程中的心得体会进行分享,实现了理论学习、实践探究与生命观念的多种教育效果,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大有提升。
结语:
从传统的知识传授模式向核心素养教育模式的转变,是新课程背景下素质教育发展的必然,具有深远的意义[1]。基于核心素养下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科学探究的培养,这就需要教师无论是在课堂理论教学还是实验教学中都应积极思考总结、不断探索改进教学策略、丰富教学形式,积极思考如何通过多种途径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
参考文献
[1]俞红成.高中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培养策略[J].中学生物教学,2016(08):18-19.
[2]陈薇. 高中生物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