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蒙蒙
马集镇实验小学 山东 德州 251105
摘要:近年来,社会进步迅速,我国的教育教学的发展也有了改善。学校教育是小学阶段国民基础教育的主阵地,但这一阶段的小学生更离不开家庭教育的助力。然而,小学阶段家庭教育中父母角色缺失,家庭教育重智轻德、轻心理健康,以及家长教育方式不当等问题,影响和困扰了无数小学生和家长。
关键词:家庭教育;农村小学学生;良好习惯养成;重要性
引言
家庭是学生生活、学习、成长的主要场所,也是学生初步具备社会化品质、构建人际交往的第一平台,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随着社会环境的发展变迁,农村家庭教育呈现出了新的发展趋势,一方面,一些农村家庭开始注重对孩子实施教学,希望为孩子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另一方面,部分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问题存在误区,家庭“民主化”教育模式的构建面临困境。通过研究农村家庭教育的发展现状,有利于提升农村家长的文化素质,对孩子未来的成才和成长起到重要的作用。
1小学阶段家庭教育概述
1.1家庭教育的内涵
家庭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家庭教育是指家庭成员以实现个体人格完善、家庭关系和谐、家庭健康发展为目标的家庭成员之间积极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狭义的家庭教育是指由家长(主要是父母)对未成年人实施的教育和影响。智能时代的到来使“互联网+教育”不仅深刻影响着学校教育,而且深刻影响着家庭教育。家庭教育中后喻文化理论的提出改变了人们对狭义家庭教育的理解,无论是父母还是子女,都需要冲破传统家庭教育的藩篱,在教育与被教育中一起成长。我们通常所指的家庭教育一般是狭义的家庭教育。
1.2小学阶段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小学生正处于义务教育基础阶段,该阶段的教育不仅涉及学校教育,而且包含父母对子女耳濡目染的影响与教育。小学生正处于成长关键期,无论是父母显性的教育还是潜移默化的隐性教育,都会对孩子的学习习惯、心理健康以及道德行为等方面产生影响。1.家庭教育影响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钟启泉说:“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形成影响最大的是父母。在小学生形成关注、坚持以及集中等学习品质时,他们往往以父母为榜样,观察、学习以及模仿父母的行为,然后逐渐内化到学生自身的习惯之中。”小学阶段是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而这一阶段形成的习惯很可能会影响学生的一生。因此,家长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习惯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有非常重要的影响。2.家庭教育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小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关键期。这一时期,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会逐步得到发展,但其心理也容易产生矛盾,所以此时家庭教育至关重要。良好的家庭氛围、和谐的家庭关系,都能为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创设积极、健康的环境和条件,再加上家长对孩子的正面引导与教育,三者的结合能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2常见不良家教现象分析
2.1粗俗的语言
父母从来都是孩子的老师,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和说话用语在影响着孩子们。在当下的农村家庭教育中,父母经常会当着孩子的面言语粗俗,夫妻之间在闹矛盾纠纷的时候更是出言不逊,完全没有顾虑到对孩子的影响。给孩子的童年心理造成了一定的阴影,同时也使孩子形成了一定的内向性格。家长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已经用粗俗言语毒害了学生幼小的心灵,致使学生在学业上遇见困难也不想向教师或家长请求帮助,而是将压力都放在自己的身上,这样长期恶性循环下去,会给孩子造成或多或少的不利影响,这样不利于孩子们正确的价值理念的形成。
2.2暴躁的脾气
有许多农村家庭父母脾气十分暴躁,这时孩子成了唯一的受害者,常常会因做错一件小事,而受到父母的指责和打骂,这常常会使得学生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长久在这样的家庭中发展下去,学生的内心也不再温暖,更不会给他人伸出援助之手。
这样的家庭不利于学生今后在学习道路上的发展,父母这种反常的心理状态,会给学生造成一定的影响,慢慢地学生也会同样地养成一定的坏脾气和怪性格,这也是有一类学生常常在学校发生打架事件的原因,不听取教师的教诲,经常我行我素,脾气古怪,对待学生无法展现出友好的一面,还会经常使自己无法融入集体,无法促进自身的发展。
3家庭教育对农村小学学生改进措施
3.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学们都还处于年龄尚小的阶段,他们的心智还不够成熟,在学习知识时需要以内心的好奇心和兴趣为推动力,因此,在小学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出现,老师在讲台上非常认真、投入的教授知识,但是同学们的反应却不尽如人意,常常出现云里雾里、不知所云的情况。这都是由于同学们没有全身心、真正地投入到知识的学习中,跟不上老师的讲课思维和节奏,还有就是对教授的文章内容没有兴趣,在数学课堂上都是应付了事。所以,老师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应当结合同学们的性格特征和接受知识的能力,对教学内容进行充分的解读,进而激发出同学们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例如,老师在加减法进行讲解的时候,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向同学们显示有关于加减法的小故事、小情节,巧妙地引进有趣的教学情境。这样能够在活跃课堂氛围的同时,激发同学们的兴趣,调动同学们的情感,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以故事开头,更能引发他们的好奇心理。
3.2关注留守儿童问题,提出解决办法
目前,我国的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巨大的社会问题,该问题的出现是我国在经济转型时期农村与城市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必然现象,在小学低年级家庭教育问题上,关注留守儿童问题,贯彻落实可行性方法,是解决部分农村家庭教育问题的途径之一。留守儿童问题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难点,这个问题的解决需要政府和学校双方共同努力,在学校已经建立了留守儿童信息档案,关注留守儿童成长和心理健康,确定方便联系的监护人的联系方式并与其及时沟通,如果是爷爷奶奶进行照顾的情况下,学校应该安排定期家访,对家庭教育方式提出合理化建议。与此同时,政府也要加大对农村地区的经济建设,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减少外出务工人数,培养家长对孩子教育问题的重视,保证农村地区的孩子有一个正常,安全,健康的成长环境。在这一点上,除了政府和学校共同努力之外,家长本身也要更新价值观念,意识到孩子教育的重要性,不能一味挣钱养家而忽视了对孩子成长的关注,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缺席,应该时时刻刻将孩子的教育问题作为家庭的重中之重。
3.3吸纳资源,发挥农村广阔的教育资源
事实上,农村地区有着淳朴的人际关系、美好的田园风光、和谐的人文环境,这些都能够成为小学生家庭教育的有利因素。借助于丰富的自然资源,家长和教师能够帮助小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让他们拥有一颗纯洁善良的心灵。例如,在春暖花开的时候,可以带领孩子去踏青,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充分陶冶情操,让学生更好的认识生命、热爱自然。在夏日里,让学生绘画美丽的风景;在秋日,带领孩子去采摘果实,感受丰收的喜悦,体会劳动的价值,在冬日让孩子感受皑皑白雪的自然景观,学习和“雪”有关的各类诗句。利用农村地区广袤的人文和自然景观,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行。在提高学生知识覆盖面积的同时,帮助他们更好的完成学习任务,吸收更加广阔的教育资源。
3.4亲角色回归家庭,构建和谐的家庭氛围
家庭教育中父亲角色的回归,有利于父母在教育子女问题上形成合力,培养孩子的良好品质。这就需要构建和谐的家庭氛围,创设家庭文化环境,形成良好的家教、家风,充分发挥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构建和谐的家庭氛围。家庭氛围既是进行家庭教育的基础和前提,又是搞好家庭教育的支持与保障。家庭内部应该形成和谐的夫妻关系、亲子关系,父母应该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达成共识,积极主动参与子女的教育,为孩子创设良好的家庭氛围。创设良好的家庭文化环境。一个家庭的文化不仅影响着家长在家庭教育内容上的选择,更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的方式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好的家庭文化不仅有助于培养孩子良好的品德,塑造孩子的人格,而且可以传递知识、传播文化。因此,父母应该为子女营造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注重提升家庭文化的精神追求,使孩子时刻都能受到家庭文化的熏陶。
结语
农村的教学不仅需要靠老师的教育,更需要家长的关心,我们要加大对农村老师各方面的政策,让农村老师更积极地进行教学,落实农村老师的各项福利,构建专业的农村教学团队,让更多优秀的老师加入到团队中。
参考文献
[1]段慧兰.村小学生家庭教育若干问题的调查研究[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0(2):101-103.
[2]冯晓丽.浅谈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问题及对策[J].学苑教育,2016(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