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性视域下的小学生养成教育

发表时间:2021/3/2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2期   作者:郝国庆
[导读] 道德习惯的养成对学生成长至关重要

        郝国庆   
        河南省濮阳市清丰县和义路小学     457300
        摘要:道德习惯的养成对学生成长至关重要,并在教育中占有主导地位。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的学习、生活及待人接物等行为习惯,使学生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逐步形成正确人生价值观。养成良好的习惯使人受益终生,特别对小学生而言养成教育尤为重要。由于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初级阶段,对很多事物不能形成正确意识形态,这就需要教师进行有效引导,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及健全人格。
        关键词:养成教育;小学生;习惯
前言:
        小学阶段是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关键期,中国教育家孔子曾说:“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如此看来从小养成良好习惯,便是高素质人才基本体现,成功教育就是要从习惯开始,教育核心不单纯只是传输知识,而是要学会做人。要做好养成教育这项工作,就应当从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行为着手,在教育实践中应以多种有效方式,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细节抓起,从而有效进行学生文明习惯养成教育。
一、学生遵守规则,教师以身作则
        学生养成教育应有明确的行为标准,在校期间教师向学生告知学校规范,组织学生学习具体规范内容。例如,文明进校、楼内靠右行走、不大声喧哗、文明就餐、打扫卫生、有序放学等,多方面明确学生在校基本准则。让学生知道在校期间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知道什么是对与错。同时教师还可以主题班会形式,针对学生不好的行为习惯进行教育分析,让学生认识到不好的行为习惯,所带来的不良影响和危害。对表现好的学生进行表扬,对于表现较差学生给予适当批评和鼓励,长此以往对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起到积极作用。
        学生在养成教育中,教师应率先做到以身作则,成为学生效仿的榜样。教师就像学生的一面镜子,每一种行为都会潜移默化对学生产生影响,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严格要求自身的道德行为规范,应做到为人师表,言谈举止、待人接物都应起到一定的表率作用,学生的种种习惯是在模仿中逐渐形成的,教师就是学生模仿的主要对象,一举一动都会无形间融入学生日常的言行举止当中,所以身教重于言教。学生要想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就必须以身作则,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例如,有的学生卫生习惯差,总爱乱扔垃圾,即使是批评教育也很难改变。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就应以身示范,每次走进教室看见地上有垃圾就随手捡起,扔到垃圾桶内,告诉学生垃圾就该在垃圾桶里,不应该出现在教室地上。长此以往,学生就会感受到一个好的班级环境是要靠大家共同维护的,当学生意识到错误时,就会将不好的行为习惯立即改正过来,这就是教师以身作则的重要性。
二、从实际活动出发,开展行为训练
        良好的习惯是从身边点滴小事累积而成的,养成教育就是要从学生身边小事抓起。例如,不能随手乱扔垃圾,见到垃圾要随手捡起,见到老师主动问好等。

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经过长时间的沉淀,就成为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和道德品质。而良好习惯养成主要还在于学生自身体验与感受,传统刚性规定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的教育方式,一般不会取得太好的效果,这就需要学校从实际出发,开展各项有关教育养成的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例如,学校组织学生走进养老院,帮助老人洗衣服、洗脚、收拾卫生等力所能及的事。在家里可以展开我是家里小帮手活动,体验家长的辛勤,感受劳动带来的快乐,学会孝敬父母,关心亲人。在社会中体验做合格“小公民”,学会讲文明、懂礼貌、诚实守信、遵纪守法、懂得热爱祖国的“小公民”。在学校要做努力学习、团结友爱、尊重他人的好学生。让学生在学校、社会、家庭实践中去感受,促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
        良好习惯的养成也可通过学生的行为训练进行培养,但在训练过程中要注意趣味性、灵活性,保证训练过程在轻松愉快中完成。例如,一、二年级学生进行坐、读、写姿势训练活动,教师可以设定“看我怎样做,你就怎样做”活动主题,增强训练过程中趣味性,发现表现好的学生要及时表扬与肯定,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积极性,促进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由于小学生心智不成熟,导致行为反复,教师在对学生不良行为习惯进行多次改正且收获不佳时,便有些不耐烦。可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这需要教师耐心引导和管理,使学生处在一个长期讲文明、懂礼貌等环境当中,让学生对自身的言行规范形成一种习惯。例如,学生上学或放学时,每日都要提醒学生遇见老师要主动问好,要爱护校园环境,不要破坏校园公共设施等。经过日积月累教师每日提醒和引导,学生都能做到见到老师主动问好,这是因为学生将日常校园行为规范当成一种习惯,有效提升学生主动性和自觉性。
三、建立家校联动,形成合力
    当前,家庭教育仍是薄弱环节,如果说学校是养成教育主要渠道,那么家庭才是养成教育第一起点。在养成教育工作中,学校与家庭相结合一般采用家长会、家访、家长开放日等形式进行交流,建立家校联动机制,形成合力,增强教育效果。由于学生来自不同家庭,所受的家庭环境影响也各不相同,因受家庭文化修养所限制或家长有着不良生活习惯所,确实给学生带来了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的特殊影响。例如,学生在校期间有着不乱扔垃圾的良好行为习惯,可有的学生和家长在一起出了校门,就没有这种良好行为习惯,开始随手扔垃圾。大多数是因为学生与家长在一起时,家长随手乱扔垃圾行为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起到不良影响。养成教育必须以家庭为依托,任何教育都不可能离开家庭教育,父母应用自身良好行为习惯去影响孩子,教育孩子并时刻督导孩子。所以,家庭教育是多方面的,家长也应以身作则,配合学校,形成合力,提高对学生养成教育认知,为其以后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与生活打下坚实基础。
结语:
    总之,良好行为习惯是长期反复磨合,不断强化的过程,需要学校与家庭共同配合,从点滴做起,教师与家长也要时刻提升对养成教育自我认知,作为教师和家长应处处留心,率先垂范,克服自身不良因素,持之以恒的教育和引导,使学生能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成为具有良好行为习惯和高尚道德品质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陈小宝.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08):197.
[2]顾东明.刍议小学生养成教育[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8(11):62.
[3]吴敏霞.浅析家校结合开展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12):7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