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鑫
陕西省兴平市陕柴小学
随着时代的迅速发展,信息技术教学越来越显得重要。特别是在现今的教学中,信息技术已引起传统教育教学方式发生着深刻变化。在教学领域里,知识传播已不在是过去那种简单的从声音到耳朵的单一形式的传递,而是图、文、声、像并茂的复合传递形式。如果我们依然守着旧的教学方法不改,将会落后于知识经济的时代。因此,信息技术作为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与核心,必然要进入教学领域,并对当代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信息技术的运用,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传统教学模式是以掌握知识为目的的维持性学习,是以“老师为中心”的一种教学模式。课堂教学中良好的教学效果的取得,有赖于先进的教学媒体,帮助学生做出各种学习的反应。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的教学活动仅限于一本教科书、一块黑板和简单的幻灯片演示来完成。枯燥无味,缺乏生动性,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在多媒体信息技术介入教学后,它彻底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让教师从繁重的重复性劳动中解放出来。最常见的是教师制作课件上课,利用课件突破教学难点。课件的多媒体性让学生对一些抽象的内容有了更直观的认识,这是从小学生认知特点出发所采取的教学策略。课件集生动的图片、动听的音频、直观的视频、生动形象的动画、优美的文字等媒体素材于一身,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大大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要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一句话:“事半功倍”。这比以前的传统方法有趣多了。动画是学生最喜欢的素材,它不仅帮助老师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能在更贴近生活的情境中进行学习,而且学生的注意力也更加集中。
二、信息技术的运用,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教学工作是学校教育中的核心工作,是促进学生学习与发展的主渠道。因此,把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配合起来,以整合的研究与实践,促进带动教育在信息技术文化背景中的改革与发展。这种“整合”既不是两者简单的相加,也不是两者勉强的掺和,而是两者要做到双向互动,紧密融合,促进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前苏联教育学院巴班斯基院士认为:最优化的教学有两个标准:一个是效果,一个是时间。
我们通过大量的课堂实践深刻认识到多媒体教学的优越性:一节课的时间内发挥媒体的整体效能,让学生精神兴奋,思维活跃,堂上能用尽可能少的时间内完成尽可能丰富的教学内容,达到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例如,老师可以就一个情景对话的主题来设计一堂丰富的课堂,然后提供相关的教学资源,小学生在选取不同的教学资源时,进行反复比较、模仿、寻找差距与不足中,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辨别问题的能力。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实现了教学资源的最优化配置。
三、信息技术的运用,加强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占主导地位,有利于系统的传授知识,这样直接的讲解知识可以省掉学生摸索的时间,在整个过程中学生接受知识的情况非常好,对于知识的重难点把握的也很好。而信息技术走进课堂后,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利用学习资料和教师帮助主动获取知识。在多媒体展示中,学生通过眼看、耳听、心想、口说等多种感官训练,激发学生对教学内容更进一步探究的欲望,学习的兴趣也在不自觉中增加了,教师可在轻松愉快中完成教学任务。因此,加强网络课堂教学过程的主导与控制,引导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对网络课堂教学的成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更加体现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四、信息技术的运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可见,课堂教学中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而传统的教学和现在的许多教学都是严格按照教学大纲,把学生封闭在枯燥的教材和单调的课堂内,使其和丰富的资源、现实完全隔离,致使学生学习的兴趣日益衰减。将多媒体信息技术融于教学课堂,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动会变、形象直观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有效地再现实物的可观属性,使学生感知事物的艺术效果,在大脑中形成一幅活生生的画面,创设了一定的情景,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使学生真正的进入角色,从而调动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激发动机和兴趣,有利于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学生的一切认识、求知源于兴趣。以学生的兴趣为切入点和出发点,充分创造条件,丰富教学资源,努力调动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学生动手实践,大胆创新,才能一方面不断提高自身职业素养,另一方面也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之,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信息技术对各学科教学模式、教学效果的促进,都说明了掌握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教师是推进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每一位教师都应增强意识,然后自觉地能动地研究信息技术,掌握信息技术教育手段,最终达到信息技术同自身学科相结合的目的,并从中寻求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逐渐探究新的学科教学模式,提高教育教学效率,从而有效推进学校信息技术教育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