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小学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发表时间:2021/3/2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2期   作者:韦杏美
[导读] 健康中国行——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动方案(2019-2022)>指出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是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

        韦杏美
        广西河池都安瑶族自治县菁盛乡菁盛中学 530700
        [摘要]健康中国行——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动方案(2019-2022)>指出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是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儿童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率和精神障碍患病率逐渐上升,已成为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本文主要从提高认识,家校双方排查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专业化水平,完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等方面,谈谈农村中小学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里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自我意识、情绪调适、人际交往、情感认识和升学就业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里困扰或问题。农村中小学校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师资水平、办学条件的限制,很少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学生的心里问题比较突出,为了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我认为在农村中小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一.提高认识,家校双方排查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近年来,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但很多心理问题是被人们忽略掉的,直至因心理问题导致的恶性事件发生后,人们才意识到学生存在心理问题。家校双方应提高认识,从多角度排查学生的心理问题。
        1.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
        老师不仅要做一个“传道授业”的师长,而且应当扮好学生的“心理医生”这个角色。在正常教学和日常管理的过程中,灌输心理健康理念,及时发现学生的异常行为。失眠、焦虑、抑郁、网络成瘾、不正确的两性行为、自我封闭、自伤自残、校园欺凌、社交恐惧、叛逆和孤独等这些都是属于学生的心理问题,老师都应关注并采取相应措施。有的学生性格内向,不善于表达,平时听从父母和老师,是所谓的“好学生”,可他们却感到压抑、困惑、害怕等,学校老师还可以通过各种测试量表筛查出这部分学生心理问题。
        2.家长、周围同学要能判断学生的心理问题
        生活中,学生和家长、周围同学相处的时间最长,关系最密切,他们的异常行为最容易被同学发现,所以也可以通过家长、同学反馈,发现部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同学和家长缺乏专业知识和经验,怎么判断孩子是否存在心里问题呢?可以从“偏离”这个观点和经验进行初判、预估,从而为后续的专业的精准诊疗提供良好的准备和基础。什么是偏离?就是通常理解的不寻常,与通常情况下反应不一样,就意味着偏离。这种偏离越明显,越持久,偏离幅度越大,出现心理问题的可能性就越大。常见的偏离有五种:情绪异常偏离,认知异常偏离,对异常的刺激反应偏离,生理反应偏离,行为偏离。
        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专业化水平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从教人员必须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对专业知识和实际能力达不到要求的,绝不能随意安排做专职心理咨询教师”。但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从业人员绝大多数是非专业人员兼任,这些人员的共同点是缺乏系统的专业培训,没有持证上岗。要能很好开展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专业化水平是必须的。
        1.树立专业化发展的理念
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单纯的课程教育,它是以提高人的自尊、自助能力,促进心理和谐为首要目标的,其对象也不是少数学生,而应是面向全体。它必须尊重服务对象,必须配合学生的需要,心理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的关系也不是教导式关系,不是灌输,而应是一种引导式关系,引导学生自己认识自己并自我成长,以达到“助人自助、全员心育”,这也体现了现代教育的价值追求。所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在工作过程中形成以人为本、助人自助的专业理念。


        2.开展师资培养和培训活动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除了需要一般的教育技能外,还需要掌握特殊的专业技能,不是看些书籍,听些讲座就能有效地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对在职心理教师进行系统的专业培训。把对心理教师的培训列入师资培训计划,加强心理教师长期的有计划的专业在职训练与进修,对培训课程进行研究,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培训提高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水平。主管部门应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管理,使其在学校教育中获得应有的地位,他们的工作状况能被了解。应保证心理教师与“主科”教师能享受同等的待遇,在评职、晋级、评优等活动中能有一席之地,以保护心理教师的积极性。
        三.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
        1.建立学生心理辅导档案
        在学生入校后两三个月时间内建立学生心理辅导档案。学生心理辅导档案包括学生的基本情况;学生成长及健康资料;学生的家庭背景;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人格、个性与性格特征;学生社会化方面的情况;学生学习过程及结果情况。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辅导,要以客观全面正确地了解学生情况为前提。建立学生心理辅导档案,有助于学校掌握学生的健康状况,检测学生的心理变化,进而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心理辅导,教育和教学计划。
        2.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以往的心理教育更偏向的是德育教育,更多的是教会学生什么是良好的品德,而对于帮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心理素质作用不大。如何学会从内心去关心自己,帮助他人,如何才能灵活的处理好人际关系,如何排解和克服学习及生活中的压力等问题是当今素质教育中的缺失。心理健康教育课是帮助学生掌握心理保健的方法,增强学生心理调节能力。针对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积极开展学生成长关键期和关键点的指导工作。如教师要对青春期的学生介绍青春期的知识,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早恋”的不良影响。教师要引导学生,教会他们自我保健,启发他们了解自我,包括自己的长处、兴趣、能力、性格以及不足和缺陷。接受自我,即不能过高估计也不自欺欺人。认识现实,正视逆境,具有遇事不乱,应付自如的心理品质。自信待人,自助助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劳逸结合,科学用脑,提高学习效率,保持健康的心态。可见,心理健康教育课在学生的健康成长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农村中小学校应该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课时在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中统筹安排,每两周至少安排一课时,每学期至少安排一节心理健康教育班会课。
        3.设置心理咨询室
        心理咨询室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机构,是学校学生工作的一个教育机构。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需要特定的环境和设施来发现学生心理问题,并借助这个环境和设施来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辅导干预。心理咨询室是学校面向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心理咨询、指导和服务的专用场所,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渠道,也是衡量中小学素质教育和办学条件的一项重要指标。通过心理咨询室开展的各种心理健康教育互动,达到解决学生心理问题,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目的。
        学校依托心理咨询室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重点干预,广泛覆盖的原则为指导。一方面能够有效帮助学生疏导心理压力,解决心理问题,预防和干预恶性事件的发生;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帮助他们发掘潜能,完善人格,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心理咨询室接待有心理辅导需求的学生,对有一般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帮助他们解决心理困扰;发现和鉴别出具有较为严重心理问题的来访者,向家长或监护人提出建议,将其转介到有关专业心理咨询和治疗机构。
        目前,我国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虽然发展较快,从中央到地方都出台了相关的文件和条例强调其重要性,但区域发展极不平衡。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还很欠缺,仍然需要国家地方政府和教育系统的多方支持,加大对其投入,改进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建立并完善心理健康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制度。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会越来越好,农村中小学生会更加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腾研.于海英.鲍谧清.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专业化问题的思考.教学与管理.2012(2)
        [2]郑日昌.吴九君.学生心理辅导.开明出版社.2012.1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