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麒
辽宁省丹东市振兴区教师进修学校 118000
摘要:音乐被誉为开启人类智慧大门的金钥匙,而小学音乐欣赏在音乐的启蒙阶段显得尤为重要。新课改以来,音乐欣赏课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本文旨在探讨小学音乐欣赏课堂上如何很好的实施音乐教育,真正的实现音乐教育的功能。
关键词:诱导性 ;多样性;陶冶性
音乐界有一句箴言:音乐的本质是科学,音乐的内容是哲学,音乐的表现是艺术,音乐的功能是教育。而音乐的教育功能,主要是靠音乐教学来实现,只有准确把握音乐教学原则,才能收到音乐教学的理想效果,实现音乐的教育功能。本文主要谈谈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的诱导性、多样性和陶冶性原则。
一、音乐欣赏教学的诱导性原则
通过调研了解,小学音乐欣赏课常常成为教师不爱教、学生不爱学的课程,教师缺乏策略,学生缺乏兴趣。所以必须从激发学生兴趣入手,坚持诱导性原则,端正学生学习音乐的态度,真正达到掌握技能、陶冶情操的音乐教学目标。
1、教师美的诱导
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是引起学习无意识注意的源泉,而传递这种美的第一媒体就是教师。
首先是仪表美。所谓仪表美,就是教师的衣着整洁得体、表情祥和自然、举止美观大方、精力充沛昂扬。这样的音乐教师闪亮登场,必然使模仿性极强的小学生爱屋及乌的对音乐产生强烈的兴趣。其次是语言美。所谓语言美,就是语音准确、语调亲切、音量语速适宜、语言组织流畅简洁、语言表达生动活泼富有形象性。用这样优美的语言入情入理的讲解歌曲、深入浅出的分析乐理,学生必然是自然而然的随着教师的诱导一步一步的步入音乐的大门。第三是范唱美。所谓范唱美,就是教师用优美的声音、丰富的情感、准确而又清晰的范唱引起小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小学生在听觉上产生聆听的热情。
正如罗马诗人贺拉斯所说:“只有唯一的方法可以打动人心,就是向他们显示自己首先被打动。”教师美的作用就在如此。
2、音乐美的诱导
运用多种途径挖掘欣赏曲目的意境美,采取科学方法展示欣赏曲目的处理美,是音乐欣赏教学诱导性原则的根本体现。
开掘音乐意境美。入选小学音乐课本中的欣赏曲目都是思想性较强、艺术性较高的传统歌曲。由于小学生阅历浅、知识面窄,其自身很难认识、理解歌曲的意境美,必须靠教师的主导作用予以引导。其途径除了反复聆听音乐和教师的讲解外,还可以运用以下几种形式:一是充分发挥教材中插图的作用。这些插图采用油画、国画、水彩画、简笔画和摄影图片的手法来描绘歌曲的内容。由于这些插图把听觉艺术变为视觉艺术,具有直观性、趣味性的特点,辅之以教师的讲解,更能引起小学生的遐想,启迪他们的智慧,刺激他们的兴趣,使他们在享受教唱歌曲意境美的过程中产生学习新歌的积极性。二是善于抓住小学生愿意听故事的特点。欣赏音乐前,教师根据教唱歌曲的题材、创作意图以及新歌与小学生生活的关联等,运用优美的文字、形象的比喻自编一些有情节、有趣味的小故事。三是正确迎合小学生崇拜偶像的心理。小学中、高年级音乐课本中入选的歌曲,有些都是名家曾经演唱过的。如音乐教材中的《茉莉花》有宋祖英演唱的版本等。四是利用多媒体播放音乐相关的画面,如欣赏管弦乐时乐队演奏的画面、欣赏电影插曲时播放相关任务画面,做到视听结合,激发欣赏音乐的兴趣。
二、音乐欣赏教学的多样性原则
作为实现音乐教育功能主要手段的音乐欣赏教学,必须在教学途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上坚持多样性原则。
1、坚持欣赏教学内容的多样性
第一,是“双基”的渗透。“双基”的渗透在音乐欣赏教学中不可缺少,因为它是交给学生打开音乐大门的一把金钥匙,必须坚持循序渐进和系统性原则,杜绝“一歌一点水,期末地皮干”的现象发生。
第二,模唱乐曲旋律。学生可以在模唱中充分感受音乐特点,可以哼唱、也可以用“lu”或“la”等音,或是唱曲谱 。如欣赏《牧歌》,分析音乐时一定要让学生唱一唱,亲身感受蒙古族长调旋律悠长舒缓、意境开阔,节奏比较自由,气息绵长,旋律极富装饰性(前倚音)等特点。另外要注意在欣赏教学中的唱要和歌曲教学一样注意音准和发声方法。
第三,打击乐器助奏。教师可以根据乐器的特点,科学合理的选择打击乐器为乐曲进行助奏,也可以充分利用身边可发出音响的声源。要注意的是:如果欣赏的是首歌曲,建议在前奏和间奏的时候不要开始打击乐器,这样便于学生能够听清楚音乐的速度,调整节奏等。
第四,适当开辟舞蹈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为音乐欣赏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增添新亮点。
2、坚持欣赏教学形式的多样性
一是从音乐要素入手,感受音乐特点。音乐基本要素包括节奏、旋律、和声、音色、力度、速度、调式、曲式等,我们要抓住音乐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去关注音乐要素。
二是设计音乐实践活动,丰富情感体验。有位专家说:你跟我讲过的,我不一定能记住,你做给我看,我也许能记住,但如果我亲自参与,我就一定会记住。音乐实践活动在音乐教学中收效很大,在欣赏教学中也是如此。
三是引用“声势”教学,培养多种能力。声势教学法是奥尔夫教学体系中的一种教学方法,即要求学生用身体动作发出各种有节奏的声音,如:拍手、拍腿、跺脚、捻指等“声势”进行节奏练习。
教师可以在欣赏教学时要求学生用恰当的“声势”为音乐旋律伴奏,可以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感受音乐特点,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对音乐的听辨能力、对多声部音乐的参与理解能力。
三、音乐欣赏教学的陶冶性原则
所谓陶冶性原则,是指在音乐欣赏教学中,用声音的魅力,意境的展现,丰富的活动,像“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春雨那样渗透和滋润学生的心田,换起学生内心深处美好的感受,使其情感得以升华,心灵得以净化,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精神力量。
欣赏教学绝不是简单的放放音乐让学生听听而已,而是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诱发学生的求知欲,从有声的音乐中获取无声的情感体验,受到美的熏陶,从而提高学生对真善美和假丑恶的辨别能力。在教学中,教师除了讲解欣赏曲目的背景、分析歌曲的特点外,还应抓住作曲家、作品介绍这一陶冶契机,向学生介绍一些优秀的音乐家,介绍他们所创作品的时代背景如在欣赏莫扎特《摇篮曲》之前就可以讲授莫扎特创作《摇篮曲》时的背景故事。学生了解了歌曲的背景故事不仅为学生深刻体会和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作者的创作意图打下基础,而且,作曲家奋发向上、勇于斗争、热爱祖国等优秀的品格及当时的社会背景,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达到陶冶学生的效果。
音乐欣赏教学中,只有始终坚持陶冶性原则,才能实现音乐从政治态度、伦理道德、思想品格等方面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纸上得来总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随着素质教育的完善和深化,小学音乐欣赏教学原则也将会进一步发挥和创新。只要我们大胆的实践,善于总结,小学音乐欣赏教学必将不断的展现新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