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平
辽宁省丹东市振兴区教师进修学校 118000
内容摘要:2017年教育部颁布了新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新课标中强调:“做中学和学中思,通过合作与探究逐步培养学生提出科学问题的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批判性思维和想象力。”科学探究目标中要求在教师引导下,能用比较科学的词汇、图示符号、统计图表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陈述证据和结果。科学记录是学生参与科学探究活动的思维物化品,它再现了学生的思维过程,承载着科学探究的重要证据。
关键字:中年级 ; 培养 ;科学记录
2017年教育部颁布了新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新课标中强调:“做中学和学中思,通过合作与探究逐步培养学生提出科学问题的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批判性思维和想象力。”科学探究目标中要求“3-4年级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能用比较科学的词汇、图示符号、统计图表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陈述证据和结果。”学生在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过程需要做好科学记录,在表达和交流时也要基于科学记录。同时记录过程要调动眼、耳、手、脑一起活动,是一个积极思考的过程。有助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由此可见,科学记录是学生参与科学探究活动的思维物化品,它再现了学生的思维过程,承载着科学探究的重要证据。是学生提升科学结论的重要依据。它在科学学习活动中有着重要作用。
一、中年级科学课堂中学生记录存在的问题
(一)高起点
课堂上有的老师给学生简单的记录表。只口头提出要求记录什么。中年段的学生虽然在科学课上做过简单记录根本不知道应该记录什么,怎么记录。学生记录时就出现了“科学记录是张纸,涂涂画画都随你”的现象,这种忽视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已有能力,乃是高起点的教学。
(二)伪记录
科学记录很多时候是为了交流讨论、分析数据、现象,得出结论服务的。进而培养学生表达交流,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而我们有些课堂上的记录就是为了记录而记录,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同时还浪费了学生的学习时间。
(三)内容多
一节课中可能有几个活动,老师让学生每一个活动都记录,使的学生的学习活动变成了记录活动,学生缺乏了思考的时间和交流的机会,记录的价值没有充分体现,科学活动的价值没有得到挖掘,无法保证教学目标的完成。
(四)重结果
一些老师为了节省时间,经常在活动是把记录过程省略,等到总结全课时,老师把一些实验观察记录变成复习题,让学生根据刚才的观察填写,然后全班交流评价。这样只巩固了科学知识,而学生细致观察没能通过记录体现,学生的思维碰撞没能在表达与交流过程中得以实现,让科学学习活动的价值大打折扣。
二、基于归因的培养策略
基于上述科学课堂中学生记录存在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途径是要确立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小学科学教学,就是要求我们回归儿童的生活方式,回归对儿童心理研究,解读儿童,从而设计科学学习活动。
中年级段学生思维内能力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关键时期,因此,在关注具体现象和外部特征的基础上,分析现象和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原因等,学生的思维特点正是我们设计科学活动,实施教学策略,培养学生记录能力的依据。
(一)设计典型活动,选择常见材料
由于小学生的注意力不能够持续集中,不能对复杂性事物进行全面认识,也不具备使用科学音言来进行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因此,在选择科学学习活动时,应选择学生身边常见的事物作观察对象,而且该事物对学生认识事物具有非常典型的示范的作用。观察活动是记录的前提。
精心准备的材料,目的是让儿童进行详尽、细致的观察,经历观察的过程,获得观察的现象,感知观察的认识,体验观察的乐趣。例如,我们苏教版教材中要求观察桃花,我们城市的学生很少能采到真正的桃花,即使采到了拿到课堂也因为失水不便于观察,我们可以结合实际情况观察桃花,梨花或者校园里的其他花。教师可以提前采集一些桃花或梨花用保鲜盒放到冰箱里冷藏储存,这样的花上课是还是新鲜的,为观察花的结构提供了条件。在观察过程中给以儿童更细致的帮助和指导,主动参与他们的探究活动,并作适当的示范。指导他们怎样镊子摘下萼片,又怎样用镊子夹住花的。在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用画图、文字等方式把花的各部分记录下来,在比较和分析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花的结构。
材料的选择还要注意地域的差异。选择本地区有的材料替代教材中的本地区难以找到的材料。
(二)明确活动目的,指导记录方法
前文中提到学生出现记录时就出现了“科学记录是张纸,涂涂画画都随你”的现象。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学生活动目的不明确,教师要引导学生设计活动,明确科学活动的目的。同时教师还要用文字或图片提示学生如何记录。这需要教师在记录方法上进行指导。教师可以示范方法,或提供教材中示范记录,让学生在此基础上又所发挥。
科学学习强调进阶的学习方式,学生记录能力也是进阶式的。这需要教师适时的指导,让学生掌握适切的记录方法。科学教育要求学生会用多种方法来表达自己的观,这就要求学生的科学活动记录要用多种方法来记录:可以用文字表达,可以用画图表示,可以图文结合,也可以照相还可以制造模型,只要是学生能想到的方教师的指导下都可以用。这样通过教师适时的指导,学生的记录整理开始从无序走向有序。因此,必须让儿童学会并掌握观察实验记录的方法和能力。
1、简单记录法。文字记录较详尽,有利于培养儿童的表达能力,但记录时较费时,较枯燥乏味。因此,教师要指导儿童在文字记录时,要简练,可以用简单图示代替文字,只要自己能看懂。例如,观察树叶,圆形,就写“圆”。绿色就写“绿”。抓住关键字词记录观察结果。气温上升下降可以用画箭头的方式。
2、科学画记录法。科学画记录较具体、形象,指导学生把主要整体形态画下来,用文字和线条作以简单的标注。儿童学会了将难以用文字表达的信息转化为图形。例如观察校园里的小动物时,记录蚂蚁的身体就可以引导学生开始尝试用图形加简要文字说明的形式进行记录。虽然有时表达得不够清楚,但儿童还是比较感兴趣的。
3、图文结合记录法。有时还可以邀请家长参加科学活动。让家长帮助拍摄学生的活动过程,把照片贴在记录本上,在照片下面加以文字标注。例如,养蚕活动有的学生在家养蚕,家长帮助拍好照片后,学生标注文字,在全班交流。这项大大促进了学生对科学记录的兴趣,比单纯用文字更生动、更活泼。充分调动了学生近距离观察实验的积极性。
(三)充分交流评价 激发学习兴趣
科学活动中,教师要指导学生要依据科学记录进行交流。交流观察结果的同时也是在交流记录方法。所以教师要用各种现代教育手段展示学生的记录方式和方法,引导学生互相评价,互相学习。例如,食物的消化一课,学生猜测食物经过的消化器官时,教师可以利用希沃教学软件拍下学生画的图片,然后上传到白板上,供大家交流评价。通过交流与评价学生体验科学学习的乐趣,建构起新的知识。
著名自然特级教师路珸琦曾评论学生的科学记录:“学生的科学记录中的科学现象、科学道理,并不是像他们所探究的那么浅显。实际上,在他们这样的年岁,也不需要像成人那样深刻的理解。他们只要对这个事情有兴趣就可以了更深的道理他们会在成长中蓦然发现,渐渐领悟,渐渐形成生命的智慧。儿童的探究,更多的意义是在未来的日子,记录纸能够勾起他们对孩童时代的回忆!”从中我们更能认识到科学记录是学生对科学的体验和丰富程度,是引呈他进入科学世界、发现探究乐趣的关键。
当下,科学记录正引领着我们的科学课堂潮流,它是学生科学探究、思考习惯养成的最佳引领载体。我们科学老师要依据课标,结合中年段学生特点,引导学习记录学会学习,体验科学学习活动的快乐!
参考文献:《小学科学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