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化功名利禄,回归教育本位

发表时间:2021/3/2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2期   作者: 罗超
[导读] 教育本位是指教育本来的位置,即教育的初衷亦或解释为教育的本义
        罗超
        云南省红河州泸西县泸源普通高级中学  
        摘要:教育本位是指教育本来的位置,即教育的初衷亦或解释为教育的本义,它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将学习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然而在地方学校各种奖励机制的冲击下,学生的分数成了老师追名逐利的法宝。过度关注学生的成绩而没有重视素质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落实。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淡化名利,把教育当作一种情怀。
        关键词:名利 教育 情怀
1.我国教育现状
1.1新时代教育方针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第一,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1] ,这“四个服务”明确了教育的根本宗旨。第二,坚持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明确了教育的根本目标[2]。
1.2地方学校教育现状
        跨入新时代,国家对人才的选拔也日趋多元化,但对高中生的选拔依然是以高考为主流。于是每年高考结束,各省份在比拼教育事业的发展,各市县在比拼教育水平的高低,各学校也在比拼小考、中考、高考等考试成绩的好坏,各教师也在比拼教学本领的强弱。此外,部分地方学校奖励措施也直接与分数挂钩,例如某学校的奖励措施中明确规定,考起一个清华北大生,奖励该班教师50万。在这样的比拼和经济刺激下,学生的分数沦为教师追名逐利的法宝。学生成绩好,老师脸上有光彩,领导有脸面,得到的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也较丰厚。学生考不好,老师垂头丧气,领导唉声叹气,错失了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这种畸形的比拼和激励,让老师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学生的学习负担也日趋加重,“分分分,老师的法宝,学生的命根”。为了追求分数,在教育教学中,往往求全责备,要求每个学生都要达到同一标准。只要学生的能力和表现达不到期望,就劈头盖脸的训斥、责备和打击学生,甚至是体罚或变相体罚。然而,这样的地方学校教育主流不符合新时代教育方针,并不是教育的本义。
2.教育本位
2.1教育本位的概念界定
        教育本位是指教育本来的位置,即教育的初衷亦或解释为教育的本义。认识教育本位,需要追溯教育的界定。“教育”一词源于孟子的“培养世界上最优秀的人才”的思想。教,以孝为先,以文相授。育,生养成长,指社会学意义上的人类的自我复制。教育的本义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3]。


2.2教育本位的阐述
        私以为教育的本位包括三层境界。第一层境界,教育者帮助学习者摆脱原始的自然属性和生物属性,让他们变得社会化和文明化。这是教育的基础本位,是教育最基层的效用。从生物进化学、生物发育学及生物分类学上来看,人属于高等的哺乳动物,因此,每个人身上都有原始的自然属性,这些属性更接近于兽性,它是一种生存的本能,没有自我道德的约束,也没有文明的意识形态。而教育最基层的宗旨便是唤醒人们文明的意识和道德观念,让其变得社会化和文明化。第二层境界,教育工作者传授学习者科学知识和生存技能,培养其生活能力,让他们适应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这是对学生集中传递知识、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形成核心素养的过程。而这些知识、能力和素养正是作为社会中的人适应科技进步、社会发展和时代更迭所必备的。第三层境界,教育工作者辅助学习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促进学习者实现自我人生价值,为国家、为人类社会做出贡献,这是教育本位的最高境界[4]。
3.如何回归教育本位
        作为教育工作者,首先我们要爱岗敬业、志存高远、乐于奉献。要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甘为人梯,要找准自己的位置,把教育当作一种情怀,向荣获“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的张桂梅老师学习,热爱教育事业,无私奉献,为社会主义培养合格的接班人。我们要淡化功名利禄,回归教育本位,在教育工作和教学工作中溯本求源,要以热爱教育事业、热爱这份工作为宗旨,日尽其职,无悔付出。
        其次,我们要坚守高尚情操,淡泊名利。教师是一种平凡而神圣的职业,如果你想通过教师这个行业去过上流生活,走入名媛圈子,那可能让你失望了。教师需要高尚的情操和无私的奉献,行业步入这个行业,一定是因为热爱所以才选择。如若不爱这份职业,要么别进入这个行业,要么趁早离开。教师行业不是谋利的工具,也不是谋生的抉择,更不是获取功名的途径。
        最后,值得强调的是淡化名利不是鼓励大家不要工资,不要奖励。工资是教师殚精竭虑、呕心沥血付出应得的报酬,奖励是各级部门和领导对教师工作的肯定。所谓的淡化,是我们不能将此看得太重,不能整天抱怨工资低、奖励少而无心工作,忽略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养成。回归教育本位也不代表着不注重学生的成绩,而是在提高学生成绩、服务高考选拔的过程中,不能忽略了素质教育,不能把学生培养成考试的机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教育人,培养真正的人,培养全面完整的人[5]。
参考文献
[1]范松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人才培养的三重逻辑关系[J].宜春学院学报,2017,8:18-21
[2] 石中英.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8,6:期9-15
[3] 赵林洁.浅谈教育的本质[J].才智, 2017,33
[4]李常忠,朱引群.加强党员干部世界观、人生观教育[J].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出版,2000,2
[5]傅涛, 王正中.现代教育理论教程[M].甘肃:甘肃教育出版社:2004,0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