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东荣
云南省文山州广南县黑支果乡中心小学663308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在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对于教师教学效率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在传统语文教学模式中,其低效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更好地适应当前教学需求,因此,在当前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影响下,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寻求有效的教学手段,为学生构建良好的语文学习环境,进而有效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进一步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而利用情境教学模式便可以有效达成上述需求,所以,在小学语文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应当不断挖掘有效的教学手段,确保情境教学模式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方法策略
在小学语文实际教学过程中,科学地利用情境教学模式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贴合小学生实际身心需求。在教师开展情境教学的过程中,应当首先对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及掌握,不断根据学生特点,科学调整情境化教学方案,不断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这就要求教师在开展情境教学过程中应当根据正确的时机以正确的形式为学生开展教学活动,使学生通过有趣的情境内容切实体会到语文知识内容的魅力所在。
一、利用信息技术,完成课前情境导入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若想切实提升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教师应当首先从课堂开始阶段的知识导入中着手。在课堂知识导入阶段,教师可以通过有趣的情境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但最为有效的方式便是利用多媒体设备。随着当前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喜欢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设备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可以利用海量的互联网资源,为学生收集相关的知识内容,并在课堂开始阶段利用多媒体的直观性向学生进行内容展示,进而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为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奠定基础。
二、利用角色扮演,丰富情境教学内容
在小学语文情境教学过程中,通过为学生创建有效的教学情境,能够得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为学生营造更为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在这个学习环境中,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意识,增强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创新意识,为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奠定有力基础。
同时,教师在进行情境化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根据学生的实际心理需求不断调整情境内容,比如为学生开展角色扮演类的情境教学,使学生通过对文章中人物的扮演进一步增强对语文知识内容的理解与掌握,增强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文章作者的所思所想。
例如,在进行二年级上册《曹冲称象》的文章学习过程中,教师便可以组织学生根据文章中的角色展开表演活动,首先让学生自行选择想要扮演的任务,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准备所需的道具,进而展开角色扮演。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牢牢集中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也更为透彻,加强学生对本课内容主旨大意的理解与掌握,有地的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三、结合生活实际,还原真实情境内容
在小学阶段的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由于该时期学生身心尚未发育成熟,从本质上而言仍属于儿童,其对世界认知较少,缺乏相应的生活经验,对事物的理解也较为简单,因此,该阶段的学生使大脑思维能力与好奇心最为强烈的时候,但由于自身想象基础较为薄弱,对于新的文章内容无法进行有效的学习和理解,进而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直线下降,且由于模式知识的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无法有地的提升,严重抑制了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将情境教学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充分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进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便于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为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奠定有利基础。
例如,在进行四年级上册《观潮》的文章教学过程中,教师便可以利用互联网资源为学生收集有关钱塘江的视频及图片,进而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由于很多小学生从未实地欣赏过钱塘江,对于文章内容的讲述无法感同身受,对文章的理解造成了一定的阻碍,而利用多媒体视频图片的方式,能够使学生足不出户便可以领略钱塘江的风景,同时教师还可以对文章知识进行扩展延伸,为学生寻找如黄果树瀑布等著名景观,使学生充分感受到祖国的雄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情感。
综上所述,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如若仍沿用传统教学理念,会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造成严重的阻碍,不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当积极挖掘有效的教学方式,为学生创建良好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不断汲取丰富的语文知识,切实感受语文的魅力所在,进而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能力,为学生今后的成长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李红芬.小学语文情境化课堂教学的研究[J].小学生作文辅导(读写双赢),2018,(11):4.
[2]潘章石1.小学语文情境化课堂的教学方法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外语学法教法研究,2018,000?(029):P.158-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