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利玫
广东省梅州市平远县实验小学514600
摘要:阅读作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具有重要作用。但在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由于一些因素影响,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有待提升。基于此,为了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 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发展,本全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一些应对方法,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教学策略
良好的阅读教学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表达能力以及写作能力,作为语文教学中的重要部分,当前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受到了人们的广泛重视。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结合语文阅读教学的需求,灵活运用先进教学技术,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在教学中要明确阅读教学目标,整合与拓展阅读内容,在提升学生阅读兴趣的同时,促进学生文学素养与语文能力提升。
一、明确阅读目标
在语文阅读学习中,学生具有明确的阅读目标,便能够使他们在阅读过程中有的放矢,才会在有目标的前提下去深入探究阅读内容,从而对文章具有深度理解,才能在阅读中不断提升自身的阅读能力。但由于小学生的理解能力与学习能力有限,多数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并不明确阅读目标,如此便需要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给予一定的引导,在实践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情况,结合阅读内容,鼓励并引导学生发现阅读材料的中心主旨,并在阅读中感受阅读内容的情感与思想,才能使学生的阅读行为具有一定效果。
此外,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差异性引导学生制定合适的阅读目标,笔者在此将其分为了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指代学生在阅读中要能够学习文章的知识,掌握生字以及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而第二个层面,指的是学生在阅读中掌握良好阅读技巧,并运用于阅读活动中;第三指的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感受文章的情感内涵,从而给予学生感官与情感上的感悟,提升学生的阅读体验,激发阅读兴趣和提升阅读水平。
二、整合与拓展阅读内容
在以往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仅仅根据教材内容开展阅读教学活动,虽然教材中蕴含丰富的阅读材料,但由于受到教材载体限制,教材中的阅读材料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果教师仅仅局限教材课文展开阅读教学活动,那么便会限制学生的视野,难以有效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学生也难以通过阅读学习丰富自己的文学知识街垒。基于此,教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和你整合与拓展阅读内容,针对学生的兴趣,阅读教学目标,在基于教材内容的基础上,灵活引入其他的优秀文学经典文章拓展阅读内容,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同时,使学生能够通过阅读,系统性与全面性的拓展自身文学素养,从而逐渐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
三、优化阅读教学模式
阅读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但想要使学生的阅读效果提升,我们首先就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阅读活动。因此,在当前新教改背景下,语文教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要不断创新完善阅读教学模式,应用先进教学手段,优化阅读教学过程,使学生能够在阅读中不断探究与思考,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散发、情感得到体现,才能使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并逐渐提升阅读兴趣,为提高阅读效果奠定基础。
比如在进行小学语文部编版教材《少年润土》这一课教学时,教师便可以通过设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究文章内容,比如可设置如:文中“润土”具有怎样的相貌特征?润土和“我”说过那些事?学过这篇课文后,你认为润土是一个怎样的少年?通过提出这样的问题,深化阅读内容,使学生在阅读中能够有目的的去细读与选读,从而促进学生的理解能力提升,此外,这样的阅读学习方式,有效的提升了师生互动性,使教师能够在互动中更好的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及时针对学生的学习现状改变教学策略,以促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提升。
四、总结阅读成果
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在学习中渴望得到教师以及家长和其他同学的认可,尤其是教师与家长的肯定与鼓励最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每当学生完成一个阶段的阅读活动,教师要及时给予评价,帮助和引导学生去整理与总结阅读成果,使学生能够将阅读中收获的知识转化为自身的知识积累。而对于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教师要善于以鼓励和肯定的方式进行,避免挫伤学生的学习信心,并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支持,从而获取良好学习体验,从而提升阅读积极性,并促进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提升。
结束语:总而言之,在当前小学语文新教改背景下,促进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是小学语文必须要进行的重要任务,也是在教学中全面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提升的重要途径。而在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帮助与引导学生树立阅读信心,使学生提升阅读体验,并激发阅读兴趣,让学生能够有效提升阅读水平,促进自身语文素养发展。
参考文献:
[1]漆富军.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J].才智,2020(13):40.
[2]杨联. 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性策略研究[C]. .教育理论研究(第十辑).:重庆市鼎耘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19: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