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蕾 孙琴 张露
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实验小学 610000
[摘要]融创教育融汇学生发展的知情意行,把人的发展置于核心地位,让学生在融创课堂的学习过程中,体会融合学科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支撑,相互补充的意义,实现深层次学习和理解性学习,让学生在活动中增强自信,帮助学生获得应对未来挑战的技能和信心,并学会尊重他人并赢得他人的尊重。
[关键字]融创课程 美术学科 书画同源
一、融创课程的形式
融创课程的两种形式。第一种形式是不同学科在相同教学重难点上对学生不同维度、有深有浅的合作性点拨。相同的教学目标,是以教学内容为依托的表层性融合;不同学科使用的不同教学方法与达到的不同深度的教学效果则是课程内部的融合。
第二种形式是基于第一种形式的提高、升华,是对融创课程成果的进一步表达,是对融创课程理想状态的设想——有融合且有创造。一堂优秀的融合课程中学生既有内心隐性的学科收获,也有综合多学科外显的融合生成。
二、融创课程的教学目标
融创课程以某个基本学科为主导,有机融合的其他学科对基本学科的教学目标做正面辅助的推动,必须助推主要学科的教学效果向更深刻的方向进发,辅助学科的教学出现具备不可替代性。就《墨梅》来讲,语文与美术的融合目的是凭借美术学科的知识理论点,帮助学生突破语文教学设计中的重难点——感受王冕笔下的墨梅形象。结合诗句、文本、插图、注释,学生很容易找到诗句“个个花开淡墨痕”,明白墨梅是淡墨画出来的。在传统语文教学中,此环节到达终点,教师进入下一环节。但“淡墨”的具体形象、专业解释是什么?学生并不知晓,只得到一个笼统的意象,一种朦胧的感受,一次浅表性的体验。语文老师走到语文教学的限制之处,学科能力的不及之处,学科壁垒矗立教师眼前,教学难以深入。于是,这里适时引入美术老师现身讲解,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老师手执一只毛笔勾勒“焦浓重淡清”,拓展中国水墨画中“墨分五色”的概念;淡墨的颜色跃然纸上,墨梅的真实形象由此清晰。学生脑中眼中的墨梅形象活了,更能从淡墨梅的清高淡雅中感受诗人王冕为人的高洁清白,高远志向。可以说融合使古诗教学从虚无的诗句走向了诗人的本真形象。
三、《墨梅》课堂的情景设计
对于小学中低段的学生来说,很多时候无法将课堂中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内容清晰表达,而语文很多时候本就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我们需要做的是让学生在学习、实践的不断浸润中,加深“意会”的程度,逐渐萌生新的创新力和创造力,增加“物传”(上文已经提到的“融合课堂的生成)的教学输出途径与质量。
巧妙创设学习情境是一个极好的办法。穿越地理空间为课堂带来北京故宫博物馆的收藏——《墨梅图》;利用班级学生的艺术特长,现场楷书题写题目《墨梅》;美术老师携带文房四宝适时出现,挥毫作画;墨梅乐曲的嵌入;各个时期的诗人抒发对梅花的独特情感;学生在教学现场进行折梅赠远文化分享活动等等。
四、《墨梅》教学片断
教学片断1:
(一)赏“墨梅”图
(教室古色古香布局:木头书桌、笔墨纸砚、印章、熏香、古花瓶、一折枝梅)
师:孩子们,你们看今天讲台布置和平常有什么不一样吗?
生1:今天的讲台比平常多了毛笔,还有蘸墨水的。
师:这是文房四宝——“笔墨纸砚”,读书作画必不可少的工具。你闻到了什么?
生2:是梅花,我闻到了梅花的香味,也看到了梅花。
师:你看,元代的画家王冕正在创作他的《墨梅图》。画卷长50.9厘米,宽31.9厘米。一枝独秀,横空出世,粗枝有力,末枝轻挑。朵朵梅花簇拥枝头,或绽放或含苞。无论是构图还是画法,都是王冕的匠心独运。(教师出示画墨梅的动态视频)
师:今天我们就学习王冕笔下的《墨梅》,题目得好好写,有谁堪此大任?
(班级中的小书法家上台展示;学生一边展示书法,班级一边观赏《墨梅图》)
师:《墨梅图》至今被保存在北京故宫博物馆里,今天我把它带到现场。
(《墨梅》的1比1仿真图课前置于班级后面的角落处,学生回头进行观察)
教学片断2:
(二)品“淡墨痕”
师:什么是淡墨痕?
生1:就是那种很淡的墨黑色。
师:我们请美术李老师做专业讲解。
美术老师:孩子们,淡墨是墨的颜色。中国画讲墨分5色,分别是“焦浓重淡轻”。焦墨焦干乌黑发亮,浓墨、重墨和淡墨是在焦墨的基础上依次加入更多的水,颜色变淡。清墨的颜色就更淡了,墨色微乎其微,几乎全是水。这里的淡墨就是诗人王冕笔下“个个花开淡墨痕”的淡墨。
(教师一边讲解,一边握毛笔演示“淡墨”和“清墨”)
师:墨分五色,声音也可以表达。
一生读得重。师评价:这是焦墨,水太少了。(全班笑)
一生读得过清。师评价:水加多了,这是轻墨了。(全班笑)
一生读得刚刚好。师评价:若隐若现,若有若无,刚刚好,这是淡墨了。
教学片断3:
(一)画“墨梅”图
师:《墨梅》是写在画上的诗,这样的诗叫“题画诗”。学了诗,我们请美术李老师教我们如何画墨梅。
美术老师(一边画墨梅,一边讲解):我们用淡墨侧锋画出绽放的梅花花瓣,一笔一瓣,似圆非圆,中间留些空白。用浓墨勾出花蕊,这是绽放的梅花。用淡墨一笔画出花苞。最后用浓墨将花苞和墨梅连在一起,这就是一幅折枝的墨梅图。我们品梅,赏梅,画梅,我想到“洁”字——洁白高洁之意。我把这个字题在作品上,将梅的高洁传递给你们,你们再将梅的精神传递给身边的人。同学们,如果你们有想题的一个字或者词,可以题在作品的空白处。
(学生在墨梅的轻音乐中进行书签创作,美术老师点评)
教学片断4:
(一)赠“墨梅”书签
师:谢谢李老师指导我们画梅花。中国人自古对梅花有特殊情感啊。
(带领学生认识古人关于梅花的诗:王维的《杂诗三首》、卢梅坡的《雪梅》、张臬的《墨梅》)
师:今天我们读梅、品梅、画梅,也很好。让老师更感兴趣的是你们在书签上所题之字,题了什么字?为什么题这个字?
生1:我题了“耐”字。因为在冬天其他花都凋谢了,只有梅花骤然开放,凌霜傲雪。
生2:我题了“洁”字。正如李老师所说,我们要过上洁白、清贫的生活,不能过得太富有或者特别骄傲,要谦虚。(现场大笑)
师:孩子,洁白纯洁是很好的,老师更希望所有人都能过上小康生活。
生3:我题的字是“寒”,因为梅花在寒冷的冬天开放。
生4:我题的是“墨”字,因为这节课我们学的古诗就是《墨梅》。
生5:我题的是“香”,因为梅花很香,十里飘香。
师:这就是我们中国少年对墨梅精神最好的诠释,最好的传承啊。中国自有“折梅赠远”的文化习惯,让我们把书签送给现场远道而来的客人如何?让他们在这里也能感受梅花的清香之气。去吧,吟诵着墨梅古诗,把书签送给远道而来的客人吧,去吧去吧!(学生吟诵着古诗将书签赠送给听课的老师们)
五、《墨梅》课后反思
1、在分科教育的前提下做学科整合教育,不能仅限于某一课的展示和研究,要尝试“大单元、系列主题”的实践与探索。比如:与《墨梅》相同的“书画同源”主题;国学中的诗情画意主题;语文学科中的创造性思维主题(《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捞铁牛》等课文)挖掘主人公创造性思维背后依托的科学知识要点。由点带面,一节优质课建立一个课程群,吸纳更多的研究力量和研究内容。
2、扩大研究的范围。建立对“融创课程”效果、成果的专业描述,对比研究“融创课程”与“传统课程”的优劣,使课堂取得更优质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stem教育这样做》
2、王建强.融创课堂的内涵、特征与价值解读[A],2019;3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