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金菊
湖北省利川市汪营镇第二小学
摘 要:学生的课前预习活动则是训练能力,是提高其语文素养的重要环节,是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手段,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发展。课前预习是学生课前的一种自主认知活动,是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和能力对课文预先进行了解、质疑、思考的求知过程,是语文核心素养中对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语文 核心素养 培养
“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语文学科素养加上“核心”后,除了听说读写思五个方面的知识、能力之外,还要把文学审美、文化价值、思想价值等纳入。
学生的课前预习活动则是训练能力,提高其语文素养的重要环节,是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手段,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发展。课前预习是学生课前的一种自主认知活动,是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和能力对课文预先进行了解、质疑、思考的求知过程,是语文核心素养中对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从预习的检测导入新课,保障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不是一句空话,我们经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才能挑动学生心目中想学的心,使其自然而愉快的接受知识。所以,新课导入要十分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在教一篇新课文之前,要注意根据课文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去激发学生的兴趣。
1、通过教师口头检测,导入新课
激发学生思维能力。在上新课时要设置学生交流预习展示的环节,老师提几个关于新课的问题,让学生口头回答,这样既检查了学生对新课的预习情况,又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如在上《卖火柴的小女孩》时,我就提问学生对作者及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让学生口述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样的督促检查既引起了学生对预习的重视程度,又给这节课的教学打好了基础,同时学生之间的预习展示交流也互相起着激励促进的作用。更激发了学生学习新课文的兴趣。
2、通过检测生字词,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前,让学生当堂听写生字生词,以检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预习情况,这样的检测导入,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
众所周知,语文的“听说读写”四大能力中,“听”位居之首,可见听的重要性。学习生字词核心目的之一是运用。运用字词也是巩固字词最有效的方式。听写生字词导入,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理解能力,更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帮助学生积累词汇。实现这一点,仅靠传统的听写,板演,造句是不够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是关键。课前,指导学生听写自己的一些已解决的生词,然后课外练习用这些词语写成一段语句通顺、意思完整的话。长此以往,对于学生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的提高也可取得良好效果预习就是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有效途径。是真正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非常重要。如有听写错误,就更激发了学生对课文学习时的主动性,自觉性。
3、通过检测朗读课文,导入新课。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朗读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学生通过发音的纠正、角色的选择、情感的融入等练习记忆语文知识,锻炼表达能力。同时,朗读也是新课导入的一个重要途径,学生通过对新课文的朗读,熟悉课文所讲的内容,在头脑中构思起自身对课文的理解,在教师进行讲解时能够更好的理解课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我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一课文时,就可以利用朗读导入法,让学生进行有感情朗读,也可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朗读,还可以分段朗读。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充分体会到作者的感受,初步领悟到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结合教师有针对性的讲解,能够达到更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4、创设情境,促进口语表达,导入新课
培养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最直接的目的就是为了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而在语言表达中,口语表达无疑是最为重要的一种形式,同时也是学生进行语言知识运用的主要途径。教师应该明白,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一个十分重要的表现就是能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当中正确、有效地运用使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与沟通。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有意识地给学生创设不同的语言环境,并引导学生进行表达,以此来更好地促进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法发展。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应该采用适合小学生的教学导入方法,训练学生的说话,运用和表达能力,引导学生质疑和分析的理解能力,重视培养学生兴趣,以人为本,保护儿童的天性,从而为以后的语文核心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牛玉霞.小学语文教学中核心素养能力培养策略探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04):280.
[2]魏健康.小学语文课前预习的策略[J].教育革新,2019(10):56.
[3]李旭. 探小学语文课前预习的重要性[N]. 发展导报,2017-10-20(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