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婉玲
广东省肇庆鼎湖中学
摘要:发展与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更要教给学生批判性思维方法。本文归纳了语文学科教学中一些行之有效的批判性思维方法。
关键词:语文学科教学;批判性思维方法
批判性思维是中学生成长过程中必须要养成的品质,它包括批判性思维的精神和批判性思维的方法。发展与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更要教给学生批判性思维方法。本人在教学实践中归纳了一些语文学科教学中行之有效的批判性思维方法。
一、区分材料与观点。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就对学生提出了这样的要求: “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材料具有客观属性,不以作者的意志而转移,而观点是作者的主观认识,会因人而异。区分好哪些是材料哪些是观点是批判性阅读的第一步。
二、审视材料。审视材料包括审视材料的来源、审视材料的真实性、审视材料的视角等。
1、审视材料的来源。无论接收什么信息,我们都一定要看信息来自哪里。因为来源不同,可信度就不同。我们中高考文言文阅读和平时训练接触到的材料大多来自经典史籍,如二十四史。为什么呢?因为它可信度高!当然,也不是说二十四史写的就全对而民间流传的野史全是无稽之谈,我们要注意的是一个可信度高低的问题。
2、审视材料的真实性。材料的真实性很重要,我们要追究所述材料是否属实、所述材料是否事实的全部、如果不是那大约是事实的全部的百分之几。我们可以用《孔子家语》中“颜回偷食”的故事引导学生,为什么孔子明明亲眼看见颜回偷吃米饭但却是差点错怪了颜回?因为孔子只看到了整个事件过程中的一部分啊!所以,眼见未必为实,事实的部分和事实的全部有天渊之别。
3、审视材料获得的视角。“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告诉我们,立足点不同,视角不同,所见不同。所以批判性思维阅读的一个重要方法是审视材料的视角,要知道我们所看到的材料是作者从什么视角观察所得。《吕氏春秋·孟春纪·贵公》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荆人有遗弓者,而不肯索,曰:"荆人遗之,荆人得之,又何索焉?"孔子闻之曰:"去其'荆'而可矣。"老聃闻之曰:"去其'人'而可矣。"故老聃则至公矣。对失弓一事,楚人、孔子、老子所言相去甚远,为何?因为楚人胸怀楚国人民,孔子胸怀天下百姓,而老子胸怀天下万物。
通过对材料的多重审视,学生会深刻理解片面看问题和断章取义的危害,可以养成多角度看问题的习惯,同时也会明白到全面看问题是很难做到的,从而意识到人在认知上的局限性,常怀谦卑之心,宽容他人,反省自己。
三、审视观点。审视观点包括审视观点与材料的吻合度、审视论证是否符合逻辑、审视与之相关的其他观点。
1、审视观点与材料的吻合度。观点的提出是以客观材料为依据的,所以观点与材料应该是高度吻合的,如果不吻合,那么观点是不可信的。如贾谊的《过秦论》,中心论点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认为秦灭亡就是因为不施行仁义而使攻守的形势发生了变化。但是,从文中 “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等内容来看,秦从来就没施行过仁政,它能统一六国靠的不是仁政。如果说观点是得天下要用武力而守天下要用仁政的话,文章也没有表明这一点。因此,可以说《过秦论》的观点和材料吻合度不高,观点值得质疑。
2、审视论证是否符合逻辑。观点的分析论证要符合逻辑,如果不符合逻辑,那么结论就有可能是错的。
《孟子见梁襄王》将人民盼望不嗜杀的君王,比作七八月间的旱苗盼雨,以生动的比喻说明了“天下莫不与也”的道理。这比喻论证乍一听形象生动,细想,有问题!比喻论证法具有或然性,如果要结论成立,那么本体和喻体应该具有明显的共同属性。禾苗是植物,没有主观能动性,而人有主观能动性,比禾苗复杂得多。因为百姓和禾苗本质属性不一,所以禾苗得雨兴之其实并不能推出百姓得仁附之的观点。
3、审视与之相关的其他观点。“兼听则明”在很多情况下是对的,当我们受限于自己的认知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时,我们不妨多听几家之言,开阔一下视野。例如,苏洵《六国论》的观点是“六国破灭,弊在赂秦”,我们不知道苏洵说得对不对,但我们可以参考一下历史上其他人是怎样评价六国灭亡原因的。苏辙的《六国论》观点异于其父,认为六国破灭弊在“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元代李桢的《六国论》认为二苏都是厚六国而薄秦有失偏颇,认为六国与秦皆残暴,六国破灭,弊在力量弱小而又欲为秦所为。各不相同的观点会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到底谁说的更恰当?一番求证后,学生对六国灭亡的原因会了解得更多,更重要的是能深刻理解苏洵是为了解决北宋的现实问题而强调“弊在赂秦”这一原因的。
四、审视作者。审视作者是为了知人论世,包括审视作者所处的时代、审视作者的生平思想、审视作者的写作目的。
1、审视作者所处的时代。时代对作者的影响是深远的,几乎所有作品的背后都透露着时代的气息。例如,唐代的作品大都比较大气,这与大唐盛世的包容开放有关,魏晋的文人大多是压抑的,这与当时的政治黑暗有关。“愁”情几乎贯穿了李清照的所有诗词,但以南渡为界,“愁”的内涵发生了根本性转变,由一种充满诗情画意的“闲愁”便成为苦难深重的“哀愁”。审视作者所处的时代,才能深刻地理解文本,才能作出合理的批判。
2、审视作者的生平思想。作者的人生阅历、思想格局、认知水平都会反映在作品上,审视作者的生平思想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评价作品。李白和杜甫都仕途不顺,但两人面对坎坷的仕途表现大不相同。李白潇洒地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游山玩水,饮酒作乐;杜甫却时刻想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漂泊流离,忧国忧民。原因何在?这就要引导学生充分了解两人的家庭背景、思想个性等。
3、审视作者的写作目的。很多时候,我们做事情都是目的先行,目的决定了我们的行事方式。写文章亦如此,写作目的决定了选材等。为什么我们一直以来知道的是“吾生有涯而知无涯”而不是“吾生有涯而知无涯,以有涯求无涯,殆哉矣” ?因为编者太希望我们努力学习!为什么贾谊总结秦亡教训只说“仁义不施”?因为汉初民生凋敝,阶级矛盾激烈,危机潜伏,他总结秦亡教训是作为汉王朝巩固统治的借鉴。这两例编写目的是善意的,即使我们上当受骗了,问题也不大。但在我们所处的这个信息时代,很多资讯都会被商业利益绑架,甚至有一些是心怀恶意的,所以审视写作目的真的是非常重要!
五、审视事物的发展轨迹。世间万物一直处于变化发展中,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要审视事物的发展轨迹。新冠病毒肺炎初发,武汉医生根据患者生活轨迹认为“这种疾病大概和华南海鲜市场有关系”。2020年2月22日,科学家推测新冠病毒的发源地可能不是武汉华南海鲜市场。2月27日,钟南山在新闻发布会上说:疫情首先出现在中国,但不一定是发源在中国。这三条信息,展示的是事物发展变化的轨迹,随着疫情的发展,医生的了解越来越多,得出的结论也越来越科学。懂得这一点,我们就不会苛求武汉的医生,责备他们推论不当。事物是发展的,人们对事物的认知有一个过程,阶段性的认识可能会有错误之处,求全责备并不利于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7.
[2]徐飞.给中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书[M].江苏: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9.
[3]徐飞.批判性思维与学科教学融合[J].课程·教材·教法,2018(8)6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