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玲
湖南省长沙县果园镇果园小学
【中文摘要】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教学论研究得到较大发展,分化出了教学论学科群,语文教学论的发展也随之进入了变革的新时期。本文主要对改革开放以来语文教学论在理论、实践、学科体系建设、教材等方面所取得的进展以及该学科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并对其今后发展路径进行了初步探索。
【关键词】语文教学论;进展;问题;发展路径
语文教学论是研究语文教学本质、揭示语文教学规律以及运用最优化的教学方法实现语文教学目标的专门学科。它是学科教学论这一学科群中的一门分支学科,是中文专业和教学论相结合产生的边缘性应用理论学科。
一、改革开放以来语文教学论所取得的进展
现将改革开放以后该学科在教育教学等领域所取得的进展做一个简单的梳理。
(一)理论研究之进展
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都必须有其相关理论研究作为支撑,语文教学论也不例外。在语文还没有独立成科前,与其相关的理论研究著作俯拾即是,其中有很多对今天的语文教学仍具有指导意义。语文独立成科到文革前夕,语文教育界的同仁们置身于语文教学研究,对语文教学论进行了艰难的探索。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语文教学论的研究结出了丰硕的果实,为其走向成熟作了大量理论铺垫。
(二)教学论实践之探索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展开了对教学过程的新理解和讨论。这是置身于知识经济的时代背景下,又借鉴西方哲学的研究方法进行的一次教学思想的更新,这次讨论最终关怀的是人的素质问题,于是,广大语文教育者纷纷在语文教学课堂中将这种新思想、新理念付诸实践。新世纪初,我国推行新一轮国家基础课程改革,新的课程标准与教材被验证。新课改从试行到推广,进行得轰轰烈的提高。语文教学论与时俱进,将新课改带来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师生关系、教学评价融入其中,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相对完整的健全的现代分科教学论课程,也逐步具备了自己的体系。
(三)学科体系建设日趋完善
1979年12月,“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成立。次年10月,“中国教育学会语文教学法研究会”成立。1997年国务院学位办统合了各学科的课程论、教学论,将“课程论”和“学科教学论”两个二级学科归入教育学“课程与教学论”一个二级学科专业范畴,“语文教学论”作为其中一个研究方向,确定了自身的地位与方向,其内涵不再局限于基本属于操作技能的“教学方法”而上升到原理、原则、法则等层面,这使得语文教学论跨越到一个崭新的高度。至此,语文教学论成为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分支学科,“语文教学论边缘学科的地位,在当代高层次的学科体系中有了明确的定位。”
(四)教材建设之突破
80年代以后,本学科的教材进入空前繁荣阶段。80年代中期,以“语文教学论”命名的教科书越来越多,这些教材(大多数语文教学论教材在本文的语文教学论理论研究进展部分已作介绍,这里不再重复)注意引进新的理论成果,重视从语文教学实践吸收营养,注意继承传统的语文教学经验,吸收国外语文教育研究成果,从而更深入地揭示了语文教学的本质及其规律,取得了重大的突破。
二、改革开放以来语文教学论存在的不足
随着社会和教育的发展,语文教学论与时俱进,不断融入新的教育理念及其先进教学思想。
就其主流发展态势来说是积极的,但是,我们在欣慰的同时,必须以辩证的态度去看待它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笔者认为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是值得我们关注的:
(一)理论和实践结合不够紧密
近三十年来,虽然该学科在理论研究领域和实践研究领域均获得了乐观的新进展,具体表现为教学理论研究界不断活跃着充满生命力的新气候,教学实验改革也使语文教学论研究者中的一部分人员投入到了以教学实践为研究对象的教学论研究中去。然而在此看似乐观的新气象背后,“两张皮”的现象却依然存在:
(二)研究思维空间有待拓展,反思意识有待增强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语文教学论研究者引进、借鉴古今中外教育理论与经验及国内相关学科研究,在语文教育理论与实践方面作了不少艰难的有意义的探索,提出了许多具有建设性新思想、新理论、新概念,教学论思维研究空间得到了拓展,但是,就其研究和探索的基本结构而言,还是具有一定的单一性、封闭性,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长期以来,该学科的研究一直局限于语文学科的性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评价等范畴,科学研究的水准基本上还停留在实体论水平上。
三、语文教学论的发展路径
(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任何一门学科要想获得长远发展,不仅要在理论上有所建树,在实践上有所践行,更重要的是要将理论和实践加以结合,用理论指导实践,从实践中验证理论,这样才会实现质的飞跃。正如程翔老师所说的:“我们必须以自身基础来消化别人的先进经验。我们学习于漪老师,并非把自己变成于漪老师;我们学习魏书生老师,也并非把自己变成魏书生老师。其实,即使你想变成于漪、魏书生也是不可能的。他们所达到的高度是属于他们自己的高峰,别人是不可企及的;你只能重新创造一座属于自己的高峰。这个高峰就是结合的产物。”[9]因此,要提高语文教学论研究的质量,我们要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展开,只有将理论植根于实践的土壤之中,将教学科研植根于基础教育的土壤中,才能让教学和科研充满生机与活力,否则它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二)在结合中国语文教育实际的基础上加强创新与反思意识
语文教育是最具个性的教育,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学论这门研究语文的应用性学科也需要与时俱进,迎合当前的语文教育。因此,无论是在教学论理论研究还是在实践研究的过程当中,广大研究者应当努力克服思维的封闭性、单一性、保守性,努力追求思维的开放性、多元性和创造性,要具备追求科学、坚持真理的胆识,甚至能够根据新的实际情况,对一些似乎已经成定论的教育结论予以新的认识和研究,对语文教育教学问题做合乎实际的判断和反思。此外,我们应当从中国语文教学的实际出发,而不迷信和局限于古今中外优秀教育理论与经验。对待外国的东西,我们“要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有用处,决不能主观地公式地应用它。”对于我国古代的文化,“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但是决不能无批判]只有这样,才能开拓出语文教学论新的研究领域,才能孕育出新的活力与生命。
(三)由单学科研究向跨学科研究发展
在当代新科学技术革命强大潮流的影响下,“各门科学学科高度综合又高度分化,各门学科间相互交叉相互渗透,不仅导致专业的深化,而且导致各种交叉学科、边缘学科不断出现。”语文教学论就是作为这样一门边缘性学科而出现的,有着自身发展的弱势,因此,广大研究者不仅要从教学实践基础上进行研究,总结经验,使之上升为理论,还要从其他学科,如美学、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学、系统论、控制论、管理学、伦理学等学科以及其他学科教学论中,吸取最新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来丰富语文教学论的内容和形式。只要把其他学科的成果和方法与语文教学论研究特点紧密结合起来,融汇、化合再加以创新,语文教学论一定会获得现代的发展和进步,也会拥有一个与时俱进的科学的学科结构。
【参考文献】
[1]黄麟生主编.中学语文教学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石鸥.新世纪拒斥这样的教学论——主流教学论困境的根源及其走出[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2(3)
[3]王鉴著.实践教学论[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