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文化下的对称教学

发表时间:2021/3/2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7月(下)20期   作者: 袁彬彬
[导读] 7月21日有幸参与了基于数学文化下“数与代数”专题讨论

        袁彬彬
        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第五中学
        7月21日有幸参与了基于数学文化下“数与代数”专题讨论,多位老师的示范课和专题发言,让我清醒的认识到社会在呼唤着数学文化的回归。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膨胀式的迅猛发展,面对太多的信息可随意的选择,对教育的深入思考越来越少,人也会变得越来越浮躁。数学文化的目的在于改变教育只停留在知识层面的倾向,使学生对数学的学习深入到数学的精神层面,从而加强对学生人文素养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这是顾亚龙老师在《以文“化”人----小学数学文化育人视界》一书中的论述,对我触动很大。
        数学文化广义理解是在社会文化的范畴内,因为有与数学的产生发展相互联系的社会现象或社会事件等形成的具有数学独特性的文化(知识)。如数学发展史,数学名人故事,数学与科技科学技术,数学与艺术文化等等方面,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数学课标指出:数学文化作为教材的组成部分应渗透在整套教材中。但不是所有的课题都能数学文化无缝融合。有的数学文化的融入,硬生生挤进来,看不出所以然;也有的课题文化的融合如神来之笔,妙笔生花。我执教三年级下册《对称》一课,运用中国中式对称文化来引领,使的《对称》的学习,既有“趣味”,又有“灵魂”。
        1、生活文化助力对称本质的追寻。
        新课程标准强:数学来源于生活。运用数学文化引领学生让数学走进中式文化圈,来感受中式对称文化的静水深流,帮助学生体验传统文化的同时,抽象数学知识的规律和本质。
        《对称》是一节几何概念课,轴对称图形这个概念非常的抽象,怎样让学生能够深刻的理解呢?我把轴对称概念揉碎,分层逐步深入,我从完全重合的意义开始,作为突破点。什么是完全重合呢,怎样把这个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看得见又摸得着呢。思忖良久,选择学生熟悉的剪纸文化来助力,我设计在课的开始,引领学生通过玩撕纸的环节,把一张纸对折后随意撕成自己喜欢的图形,这个图形就是理解完全重合的学具,每个人都是独特的,又是具有共性的;这个图形就是学生手中的标尺,符合这种特性的它就是完全重合,它就是对称的,它就是轴对称图形。完全重合是这节课的概念核心,正是生活中学生最熟悉的剪纸文化来抽象出对称的本质。随后再用生活中俯拾皆是的几何图形,通过对折后的探索,讨论,分析归纳出本质,轴对称图形理解水到渠成。
        可见生活文化异常丰富,引流正确文化圈层,会为数学知识的抽象提供源源不断的素材,在数学课沾染了人间的“烟火气息”,数学的知识就不再是高高在上孤傲、清冷、可望不可及的“白月光”。
2、借助数学文化夯实完善轴对称图形概念。


        数学文化的不断发展,为社会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技术、工具,甚至解决重大问题的关键思想和方法。学生受益的不仅是浅层的数学知识,还有内在的文化精神。
        当学生借助生活中的各种图形,初步建立了轴对称图形的概念模型。学生积累了部分数学经验,此时经验太单薄了,具有不稳定特性,需要放置现实生活中进行历练和考验。
        当一幅幅带有浓厚民俗特色文化的图片呈现在面前时,牢牢的吸引住了学生的视线。从有1000多年历史的剪纸到风筝,“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我的讲解成为集体的朗诵。多彩的脸谱是我国多种戏曲文化的杰作,相信中国传统的民俗文化会潜移默化的进入孩子们心田。欣赏之余我趁热打铁提出任务:看一看猜一猜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呢?你是怎么验证的?在进行判断选择和方法验证上,给孩子提出了高标准的要求。先初步观察左右两边是否完全重合,进行初步的筛选,然后动手对折进行实践验证。从思想到方法上都要回归到概念的本质,看是否两部分完全重合。引领学生步步深入,直到理解完全重合必须是形状,图案,颜色,大小都完全重合,把数学的思想和方法一步步的落实到实处,让学生不带着一丝困惑来理解概念,发现本质。
        数学文化的融入形成知识的多元化,学生对学习素材认同程度强,参与度高,在语言叙述上比较简单明确,有效降低了单纯知识的枯燥和乏味,像“糖衣炮弹”很容易击中孩子的思想,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文化艺术生活中对称的追寻。
        生活中对称现象实际上和我们数学中的对称是有区别的,数学中的轴对称图形它是严密、精准的,而对生活中的对称图形的理解比较宽泛,两部分差不多就可以称之为对称现象。数学知识学“死”了,走向生活,学生往往会产生困惑。在这节课里,我特意设计了赏析中式对称美环节,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寻找轴对称图形。学生的讨论和争议非常大,这是我设置的知识“对立”,让学生明白生活和数学是不等同的,生活中的许多看似轴对称图形在数学中就不合适了,谨防思维固化和僵化,学生才更有创新和想象力。
        科学技术的发展,裹挟数学文化发展至现在的巅峰,又来影响着人类传统文化的鉴赏能力的提升。中国是世界上最崇尚对称美的国家,只有中国最懂,便是对称之美。从楼阁亭台,到一户一室的布局;从建筑、绘画,诗歌,到瓷器,楹联、图章、书法;从日常用品到民间艺术,处处都可见中式对称的影子,对称之美被表现的淋漓尽致,体现了中国人对内敛与完美的契合,这种气质优雅到基因里,这种文明的传承理应展示给我们的下一代。当一帧帧精美的画面呈现荧屏,无论自然景观还是人文建筑,充满浪漫色彩,涤荡着幼小的心灵,美丽如此令人神往。学生心无旁鹜,在艺术痴迷和数学知识之间抉择,流连忘返,陶醉其中。我相信如李铁安先生所说,“对孩子一生来说学过的数学知识也许会渐渐淡忘,但数学文化一直在他们心灵深处默默流淌,并默默伴随他们生活成长。
        一曲高山流水长,一池萍碎竹影墙;一帘幽梦青花里,一泼山水是轻狂。愿数学文化在心中,在骨子里,常驻我们的教学里,让数学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永远曲散人不散。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