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

发表时间:2021/3/2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7月(下)20期   作者:王梅
[导读] 在幼儿教育实践中,教师不仅需要引领幼儿参与趣味化的教育活动

        王梅
        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第十七幼儿园
        摘要:在幼儿教育实践中,教师不仅需要引领幼儿参与趣味化的教育活动,也需要帮助幼儿建立健康的心理卫生状态。为了达成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教师需要借助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育活动对幼儿实施引导,帮助幼儿建立独立自主、自信自强、努力奋斗等美好品质。同时,教师需要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关爱幼儿的不足、纠正幼儿的错误,帮助幼儿逐步养成积极向上的心理健康状态。
        关键词: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实践
        心理健康状态的建立不仅关系到幼儿的日常生活状态,也将对幼儿的终生幸福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幼儿教师需要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状态,借助具有针对性的教育引导手段培养幼儿的健康心理状态。同时,为了达成理想的教育引导效果,教师需要借助不同的教育步骤实施心理健康渗透,促使幼儿在不知不觉的心理健康引导中纠正不良的心理状况、建立健康的身心状态。在教师的认真设计和幼儿的积极参与中,幼儿将凭借日常教育活动中的心理健康渗透建立健康的身心状态,也将结合教师的引导养成乐观、开朗的情绪特征。久而久之,幼儿将凭借健康的心理状态愉快成长。
        一、不过分关注:培养自立意识
        在幼儿教育中,教师需要注重幼儿的自立意识培养,帮助幼儿建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基本能力。如果教师能够在保证幼儿安全的前提下适度降低关注度,教师会发现幼儿在出现任何事情时都会自己想办法、结合教师的日常引导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当幼儿建立了自立意识之后,幼儿能够自己完成自己需要做的事情,也能够在此过程中得到身心的充分锻炼。
        例如,教师在引领幼儿参与“我是穿衣小能手”训练活动的时候,要求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尝试借助袜子、鞋、外套的穿脱完成训练。一开始,教师发现幼儿会在遇到自己“办不到”的事情时看向教师,希望向教师寻求帮助,而教师也会尽可能地帮助幼儿。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发现幼儿自主穿脱衣服的能力进步不大。于是,教师改变了教育策略、降低在活动实施中对幼儿的关注度,使得幼儿真正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一开始,幼儿会在穿不上袜子的时候大哭——教师会安抚幼儿的情绪,但是平静下来的幼儿依然需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后来,教师发现了幼儿的改变:当幼儿无法正确穿脱自己的衣物时,其会从头开始进行衣物穿脱。经过持续性的练习,教师发现幼儿在没有自己帮助的基础上确实实现衣物穿脱能力的大幅度提升、甚至有的幼儿还会在其他幼儿遭遇“瓶颈”的时候主动为其他幼儿提供帮助。经过“我是穿衣小能手”趣味活动的组织和实施,幼儿不仅能够理性面对自己遇到的各种困难,还能够以自立的心理素养投入到问题的解决和突破中、切实养成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重要品质。最终,因为教师不过度关注幼儿的表现和活动参与情况,所以造就了幼儿应对困难积极结局的良好心理素养,且促使幼儿在活动参与中养成了自立的可贵品质与积极面对困难的心理状态。
        二、不过分溺爱:培养勇敢精神
        在幼儿教育中,幼儿经常会遇到一些让他们觉得很委屈的“磨难”。此时,如果教师可以做到“不过分溺爱”,则能够有效锻炼幼儿的勇敢精神,使得幼儿积极面对自己遇到的各种遭遇。当幼儿建立了勇敢的精神后,幼儿能够积极应对日常教育生活中的各种挑战,也能够在勇敢的心理状态下不断成长、不断进步。久而久之,教师的不过分溺爱将给予幼儿更多的自我发挥空间,使幼儿变得乐观、积极、勇敢、坚强。
        例如,教师在引领幼儿参与“穿越火线”户外障碍运动活动的时候,教师发现幼儿会在面对“匍匐前进”“跨越障碍”“火车运输”等具备一定难度的运动活动项目中产生畏难情绪。

这种不愿意参与的畏难情绪一直到班级中的小明在“跨越障碍”活动参与中摔倒得到了集体爆发——教师没有指责幼儿的不良情绪和心理状态,而是借助解放军叔叔的坚强和勇敢对幼儿进行介绍,帮助幼儿了解坚强与勇敢的心理状态对于我们战胜敌人、战胜自己是多么重要。经过教师的讲述和引导,小明停止了哭泣,且表示自己的爸爸就是一名退伍军人,自己也要像他一样!教师肯定了小明的见解、克服内心心疼幼儿的心态坚决否定了自己的溺爱意识,要求幼儿勇敢、坚强,认真完成“穿越火线”户外活动。幼儿经过教师的引导和鼓励,重振旗鼓,积极结合教师讲述的活动参与方式投入到户外活动的践行中,且勇敢面对活动中遭遇的困难和挫折、以坚韧的心理状态完成了活动参与。最终,幼儿在不过分溺爱的教育引领中建立了勇敢的品质和积极应对挫折的心理状态。
        三、不过分苛责:培养自信品质
        每一个人都会犯错。当幼儿犯错后,教师的教育态度将直接影响到幼儿的身心健康。因此,当教师发现幼儿出现错误后,需要及时询问幼儿基本情况,以讲述原则、分析错误的形式帮助幼儿弥补错误。同时,教师需要注意在幼儿犯错后不过分苛责,鼓励幼儿在积极的心理状态下参与到日常的教育活动参与中。久而久之,幼儿将在教师的引领下建立自信的心理状态。
        例如,教师在要求幼儿排队如厕时,发现小明和班级中的小烨发生了争吵、小明用力将小烨推倒了。小烨在厕所就哭了起来——教师及时介入,请两位幼儿先去厕所。当幼儿从厕所出来后,教师请小烨和小明先后说明事情来由。当教师发现是小明插队导致小烨不满、小明“恼羞成怒”动手推小烨后,教师对两位幼儿分析了此事的对错,帮助幼儿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接着,教师并未过分苛责小明,而是要求小明在对小烨道歉后担任如厕“责任员”,请小明监督班级中幼儿如厕是否遵守基本规则——这种教育引导手段不仅没有借助过分苛责使小明丧失个人自信、充分捍卫了小明的个人尊严,也凭借责任员活动的实施培养小明的责任意识、建立小明自信的心理素养。经过一段时间的实施,教师发现小明能够合理管控如厕秩序,且确实在自信的心理状态下养成了个人的规则遵守意识。
        四、不过分夸奖:肯定努力进步
        当幼儿在教育活动的参与中实现了成长和进步后,教师需要主动借助教育评价的合理实施肯定幼儿的进步和态度,而不要以笼统的“你真棒”“你太厉害了”来对幼儿进行教育评价。不过分夸奖的教育策略能够使幼儿感受到自己的努力得到了认可,促使幼儿在未来的教育活动参与中更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实践。同时,幼儿将在努力奋进的心理状态中达成良好的活动参与效果。
        例如,当教师引领幼儿参与“动物园”美术绘画活动的时候,教师发现幼儿在数次的绘画活动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和进步。班级中的幼儿一一一开始只能使用简单的线条在纸上进行画画。随着绘画活动的不断参与,一一开始使用图形进行绘画创作,且能够在观察、模仿中尝试画出不同动物的形状、使用各种颜色为动物增添色彩。当教师发现了一一的进步后,教师没有夸张地夸奖,而是邀请一一讲述自己画面上的内容,借助一一的讲述肯定一一的创作思路与积极参与的绘画创作态度。经过教师的肯定和鼓励,一一很开心,且表示自己以后会画得越来越好的。可见,幼儿能够在不过分夸奖、合理实施的教育肯定评价中建立努力进取的心理态度,且能够认识到努力的价值和意义。
        综上所述,幼儿教师为了提升幼儿教育的实施效果,需要从心理健康教育入手对幼儿实施全面引导——单纯的能力训练往往不能够使幼儿获得全面发展,只有教师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日常的教育活动践行中,才能够帮助幼儿感受到积极心理状态的意义,且能够结合教师的引导切实建立自立意识、养成勇敢精神、健全自信品质、达成努力奋进的可贵素养。当幼儿在日常的幼儿教育中建立了健康的心理状态后,其不仅能够理性面对挫折,也能够以积极、乐观的心理状态面对日常生活中的大事小情。最终,幼儿将在健康心理状态的引领下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儿童。
        参考文献:
        [1]张文星.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渗透策略[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11).
        [2]芦增芬.幼儿园教师如何培养幼儿的心理安全感[J].学周刊,2020(3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