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乐学课堂氛围,追求语文幸福课堂

发表时间:2021/3/2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7月(下)20期   作者:白姣
[导读] 小学语文教学中,追求课堂教学的“幸福感”逐渐成为课堂教学追求的目标之一

        白姣
        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实验小学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中,追求课堂教学的“幸福感”逐渐成为课堂教学追求的目标之一,由此,本文就如何营造乐学课堂氛围,追求语文幸福课堂进行了探索和分析并提出了具体的方式。
        【关键词】小学语文;幸福课堂;课堂氛围
        幸福感是生命重要的心理感受和体验。教育的价值在于丰富自己,帮助每个人获得幸福体验、发展幸福能力。幸福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价值取向,是一切教育活动的“灯塔”,让学生快乐地在课堂上充分展示自己,获得愉悦的心理感受,已然成为课堂教学追求的目标之一。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更应该将提升学生的“幸福感”作为自己的“主旋律”。
        一、把握学生年龄特征,营造乐学课堂氛围
        营造乐学课堂氛围的前提是熟悉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特征,这样才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小学低年级学生好玩、好动、天真、活泼,他们把学习看作游戏,学习活动能否高效开展,和老师是否有亲和力,是否做游戏,活动是否有趣有直接关系。为此,教师可利用他们喜欢角色扮演,容易模仿行为的心理特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使学生设身处“境”,在愉快的氛围中获得知识,在轻松的气氛中获得启发。激发学生兴趣的手段多种多样,有歌曲、故事、广告、漫画、游戏等。此过程要求教师情绪饱满、激情洋溢、情境创设巧妙自然,学生的情感、情绪就会受到强烈的感染,体验到充实的快乐。
        中年级是学习重要的转折时期,是个体形成自信心的关键期。他们对自己过于自信。相反,有的学生由于成绩不良或某方面的缺失,对自己失去信心。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体态语言来传情达意,拉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营造乐学的课堂氛围,让不同类型的学生都能感到成功的愉悦。如友善的微笑、鼓励的点头、认真倾听,轻拍肩膀,亲切的举止,给予肯定的目光,都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小学高年级学生正处于由儿童期向青春期过渡的关键时刻,我们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合作学习达到学习目的,多开展一些生生互动的学习活动,高年级学生有更强烈的求知欲,教师也可以在课堂上给学生讲解一些有趣的课外书,和学生分享一些经典的作品,然后让学生互相讨论,发表自己的感受,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
        二、精心设计课堂导语,营造乐学课堂氛围
        清代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课堂导语是创造情境的突破口,也是营造乐学课堂氛围的重要一步。生动有趣的课堂导语,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愿望。
        要想使课堂导语生动有趣,妙语连珠。就需要教师认真研读课文,精心设计。如在讲《皇帝的新装》时,可以这样设计:“有这样一个人,一天他戴着一顶破帽子在街上走,迎面来了个富翁,嘲笑着说:‘吆,你脑袋上面那破玩意儿是啥,那也能算是帽子吗?’这个人并不因此难过、自卑,而是反唇相讥: ‘吆,你帽子下面那破玩意儿是啥,那也能算是脑袋?’这个人的回答多么巧妙、多么睿智!你知道这个人是谁?对,是安徒生!18 世纪末 19 世纪初,丹麦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封建统治者却穷奢极欲、挥霍无度。面对这样的现实,这么睿智的安徒生是不可能沉默的。他借助自己丰富的想象力,以犀利的笔锋,对当时社会的黑暗和残酷进行了控诉。现在就让我们来学一下这篇脍炙人口的童话《皇帝的新装》。

”故事导入新课往往会深深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欲望,课堂效果更佳。
        三、促进师生和谐互动,营造乐学课堂氛围
        课堂中教师要善于使用“幸福评价语”,做到评价细节化,有针对性。如:“你倾听得真仔细”,“ 小耳朵真灵,连这个词这么细微的地方都注意到了”! 又如:“老师为你的勇气点赞,你能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非常棒! 如果说话再完整些就更好了! ”教师要微笑注视关注每位学生,耐心倾听每位学生说话,习惯蹲下身子和学生一起讨论,及时给予专业上的指导或情感上的赏识与肯定,多经常关心学困生,将特别的爱给予特别的学生。让每位学生轻松地走进课堂,愉快、收获满满地走出课堂,以乐学的心态,享受课堂的乐趣。
        四、设疑问难,营造乐学课堂氛围。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程颐也说:“学者先要会疑”。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将问题贯穿课堂,促使学生思维一直处在活跃中,增强了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和举手发言获得的成就感。在课堂上教师要恰当地为学生设置悬念,提出问题,揭示矛盾,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教给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教师要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置有梯度性的问题,诱导学生思考,设置问题要体现重点、难点,难易程度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例如在执教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时,我请大家找出比“理直气壮”更勇敢的词?学生回答“撞”。我继续问:这儿为什么用“撞”。而不用“磕、碰”。学生回到说“撞”的力量是很大的,说明蔺相如已经把生死置之度外,更能体现出他的勇敢。我继续说:“那么蔺相如是真撞还是假撞?”就这样紧扣一个“撞”字就抓住了魂。
        五、注重朗读,营造乐学课堂氛围。
        语文课堂少不了朗读。通过朗读,能够让小学生更好地寻找到学习语文的乐趣,从而有效地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使语文课堂活跃起来,提高课堂效率。叶圣陶先生指出: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这里说的语感,就是通过朗读获得的,教师应该使学生养成大声朗读的习惯,一篇文章,读出声音,读出抑扬顿挫、语调神情,这种语言对学生的感染力是非常强的。对于文章的思想感情,也领会透彻得多。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文质兼美,通过同学们自己的朗读去体会语言美,领略意境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古代诗词更应采用朗读教学法,让学生在朗朗吟诵中入情入境,引导学生在朗读中理解内容,品味语言;在朗读中享受美的熏陶,形成语感,培养想象力。黑格尔说:“想象是人类最杰出的本领。”因此要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既要“读进去”,又要“想开去”。如教学《珍珠鸟》时,当学生读到——它睡得好熟哇!不停地咂嘴,大概在做梦呢!我及时设问:你说它梦见什么了?让学生打开想象的大门。
        同时教师要做好示范朗读,用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教师绘声绘色的朗读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朗读的形式要多种多样,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去朗读,去表达。如领读、个别读、分角色读、轻声读、竞赛读、配乐朗读等。如在执教《小英雄雨来》时,我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让学生读出鬼子的狡猾、雨来的镇定和勇敢。学生很快体会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情感:对雨来的赞美和敬佩和对鬼子的痛恨。学生们用朗读把内心感受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
        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当学生拥有幸福感就会产生更大的学习内驱力,学习效果也大大增强。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乐学课堂氛围,在实施“幸福课堂”中不断探索、不断突破,真正让“幸福课堂”走进每个学生的心,让学生在课堂幸福快乐地自由翱翔。
【参考文献】
【1】孙红 优化学生乐学心态,追求语文幸福课堂【J】《小学语文教学研究》2016.8
【2】茅薇薇 小学语文幸福课堂的构建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4.2
【3】陆海云  4G,高速链接“幸福课堂”—生本理念观照下小学语文幸福课堂的思考与实践  《江苏教育研究》  2015.1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