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朝财
福建省泉州市第九中学
摘要:教学是一个双向的过程,它包含学生学习过程以及教师的讲授过程。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开展小组合作模式。在此,本文就从“合理地对学生分组是前提”“加强小组预习活动的开展”“在课上充分给予学生探究的空间”“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与教学资源”“建立多样化的小组评价标准”这几方面出发,对于初中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模式的高效开展策略进行了分析,以期为广大教师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分组;预习
初中数学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从目前的初中数学教学现状来看,教师还是在一定程度上缺乏一定的创新,遵循以往的教学经验,按照一成不变的教学思路去教学。这就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不到一定的新意,学习效果的提升也不够明显。为此,数学教师可以转变教学思路,打破原有的课程组织方式。如今小组合作模式给教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初中数学教师应该紧跟时代发展,在新课改下勇于尝试探索小组合作模式的高效开展策略,切实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一、合理地对学生分组是前提
学生因为长时间处于传统教学模式中,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一成不变的学习思维,这就导致学生对于合作学习这种新兴的教学模式不能很好地接受与适应。因此,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之前,教师有必要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经常性地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去进行学习活动,逐步转变学生的传统思维。而要想保证学生可以充分参与到小组中,教师就应该确保小组合作成员的合理分配。小组分配的合理性可谓合作学习发挥其效用的前提条件。这就要求初中数学教师要教学中要充分地、及时地对于学生进行了解,了解学生的基础状况以及性格特点等。
例如,教师可以将数学基础层次不同的学生分为一个小组中,也就是说将学困生、学优生和中等生分为一个小组,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特长和性格特点来调整分组,比如将性格内向和性格外向的学生分到一个小组中,将兴趣浓厚与兴趣不足的学生分到一组中。这就要求教师在分组的时候从多个方面来考虑,并且还可以适当地结合教学内容的需要,以充分提高分组的合理性。而且,在某些时候,教师对于学生的分组也需要考虑学生的意愿。需要注意的是,分组的主体是学生,而学生是充满变化的,尤其是初中生。因此,教师在分组的过程中需要增强灵活性,也就是及时对于学生的分组进行适当的调整。这样在合理分组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充分引导学生开展合作学习。
二、加强小组预习活动的开展
预习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以往的教学中,师生虽然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但是真正去预习的学生寥寥无几,预习的有效性得不到提升。为此,教师可以在预习部分加强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的带动下去开展有效的预习,避免个别学生浑水摸鱼。
例如,教师可以将课堂要完成的内容以问题的形式编成导学案,上课前提前将导学案发给各组学生,要求小组长进行监督,让每个学生完成。之所以借助导学案进行课前预习,是因为初中数学知识较多,有些知识点学生通过自学可以弄清楚,还有通过预习学生可以在课堂上更为高效地针对性的学习。而将学生需要掌握的内容编成导学案,就可以引起学生的重视,从而让学生主动学习。同时,在预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有充分的思考时间,并且也可以和同组学生进行交流。最后,教师要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了解,将预习作为小组评价的一部分。
三、在课上充分给予学生探究的空间
对于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大多数学生从没接触过这种教学方式,或者说对于小组合作学习还是有一定陌生性的。
所以为了更好地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给学生一定的自主探究空间,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而且,在课堂上开展自主合作学习也有利于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才是课堂上的主人,避免学生过度依赖教师。在学生开展小组合作的过程中,教师也要以引导者的身份参与到学生中间去,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引导。
例如,在教学“合并同类项”这节课的时候,教师需要认识到这节内容是学生进入初中阶段后,在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单项式、多项式以及有理数运算的基础上,对同类项进行合并、探索、研究的一个课题。因为学生之前已经初步掌握一定的同类项概念,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去探究合并同类项的运算规律,给予学生充足的探究合作时间。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给学生出示几道例题,或者也可以给学生布置一定的任务,,促使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通过观察、比较、交流等活动认识合并同类项的方法,了解数学分类的思想,得出一定的探究结果。然后每个小组都需要汇报自己组的探究结果,互相补充。之后,教师再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讲解。
四、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与教学资源
初中数学是一门活泼严谨的学科,它同时具有严谨的逻辑性和趣味性。这样的学科特点注定了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有较强的可塑性。况且初中生普遍活泼好动,他们思维敏捷,对未知的一些内容有着浓厚的兴趣,有着较强的求知欲。所以,学生普遍对枯燥的学习兴趣不高。为此,在开展小组合作模式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与教学资源去提高学生学习的趣味性,教师可以结合学科特点,结合多媒体情境帮助学生合作学习。
例如,在教学“立体图形的表面展开图”这节课的时候,教师让学生单纯地结合教材知识去进行合作探究可能难以活动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可能会比较费时费力,甚至有些空间想象力不足的学生在其他同学的帮助下也难以理解。为此,在学生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将一些立体图形的展开过程动态化地展示出来,让学生去观看动画,进行更为直观的理解。然后教师再让学生在小组中进行讨论、交流。这样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就可以事半功倍。因此可以说,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同样也可以融入多媒体,提高学生合作的效率。
五、建立多样化的小组评价标准
通过形成多样化的小组评价标准,可以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激发出学生合作探究数学知识、形成数学能力的热情。在总体评价过程中,集体的成绩便是学生个人成绩的体现,为了提升小组整体的成绩,组内成员便会竭尽所能为小组争光,这个过程便是小组合作学习下提升学生学习初中数学积极性的另一种手段。因此,在小组合作模式的开展中,教师也要充分发挥评价的作用,建立多样化的小组评价标准,丰富评价的主体等等。
例如,教师首先可以引导各个小组进行自评,目的是使组员对本组讨论成果进行再认识,可以培养学生公正、客观的评价态度。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组间互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让学生明确评价的标准,避免学生因为评价标准不明而产生一些矛盾。在评价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暴露出更多的问题,然后再经过讨论,加深对问题的理解,找准错因从而实现自主纠正。同时,互评也有利于小组间相互学习,促使学生实现取长补短。之后,教师再对每个小组在本节课中的表现给出一个总的概括和评价,促使学生更为全面地看待自己的学习过程。这样一来,学生的合作学习过程可以逐渐走向高效。
总而言之,小组合作教学模式突出了协调合作的重要性,增加了学生之间的交流机会,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更加轻松和愉快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提升,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有效开展小组模式。
参考文献:
[1]张大中.论小组合作模式下的初中数学课堂建构[J].教育观察,2017,6(24):109-110.
[2]朱雅男. 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7.
[3]包长淮. 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