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英
山西省大同市第七中学 山西 大同 037044
摘要:随着新时期的到来,我国颁布了一系列课程改革政策,并且已经将新课改工作落实到了实处。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逐渐深入到了每一名教育工作的内心深处,并且在各个学科的教学工作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历史在初中阶段的学校教育工作中占有相对较大的课时比重,是初中阶段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在培养学生历史观念、理性判断能力、价值观等方面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接下来,本文将结合对初中历史教学面临问题的研究分析,围绕提升初中历史教学有效性的具体策略展开论述。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教学
在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工作中,教师由于受到各种客观存在的现实因素影响,导致教学工作的效果不能令人满意,学生无法在课堂的有限时间中,用最快的速度吸收知识。鉴于此,教师必须转变自身的教学策略,并时刻保持对自我的更新,完善指导自身教学活动的教学思路,做到与时俱进,用更加合理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帮助学生的历史成绩不断提升。
一、当前初中历史教学面临的问题研究
(一)历史教师对新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定位模糊
历史课程是人文学科当中的基础,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方面起到非常关键的促进作用。从历史课程的基本性质分析,历史课程主要具有基础性、人文性、综合性、思想性四哥方面。在新课程标准中有非常详细的文字描述。但是在目前的教育环境中,有不少的历史教师墨守成规,不思改变,认为历史教学工作只需要帮助学生把书本上的内容记住,背会即可,以期学生在考试当中取得更好的成绩。也就陷入了“填鸭式”教育的泥潭之中,学生被培养成了“考试机器”。
(二)历史教学缺乏灵活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根据相关的调查显示,有部分历史教师只注重自身的“教”,忽略了学生的“学”,导致教师教的费力,学生学的吃力,“教师滔滔不绝,学生昏昏欲睡”的现象屡见不鲜,屡禁不止。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在长期的教学工作当中,教师受到传统教学观念、教学习惯、应试教育思想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采用单一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去完成教学任务,导致历史课堂逐渐僵化。长此以往,不仅会使学生对历史学习的积极性下降,更会使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倾向。
(三)忽视历史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历史课程中的每一个知识点都不是作为一个单独的内容存在,通过对历史教材的研读,能够发现,每一个历史知识点之间都有着非常深厚的内在联系。具体表现为,从时间上来看,某一历史事件的发生,导致了另一历史事件的发生,在时间上又先后顺序;从空间上来看,相似的历史事件在不同的国家和区域发生,在空间上有并列顺序。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有很多教师却并没有将历史知识点串联起来,帮助学生理清学习的脉络,把知识点作为独立的部分向学生传授,导致学生的时空观念难以形成,给历史综合素养的提升造成阻碍。
二、提升初中历史教学有效性的具体策略
(一)构建历史情境,引发学生探究
外部环境能够非常有效的影响学生,良好的教学环境,对学生的历史兴趣开发意义重大,并且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学生保持高效学习的状态。同时,在情境教学模式下,把历史事件通过情境还原,能够有效降低学生理解历史事件的难度,从而提升学生的理性判断能力,并且切实有效的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
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一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同时立足于教材内容,合理的构建符合教材内容,符合学生认知能力的历史主题情境,引发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
例如,教师在执教《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一课的相关内容时。为了让学生更加详细的了解三家分晋、战国七雄争霸等历史事件发展过程,帮助学生掌握战争时期的历史发展特点,深化学生对商鞅变法这一重要改革的认识。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学生展示一些这一时期的文物,或者播放一些以这一段历史为题材的影视作品,从而帮助学生营造出学习情境。随后,教师开始讲解教材内容,并将教材当中的内容与图片、视频当中的内容对应起来,构建出一个“战国”主题情境。这样一来,学生便能够获得更好的学习体验,沉浸在历史探究活动当中,进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提升教学有效性。
(二)巧妙设置问题,提升探究质量
通常来说,在课堂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经常会使用课堂提问的方式去检测学生的学习成果和学习状态。但是课堂提问的功能并不仅局限于此,教师合理的设置问题,还能够进一步深化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程度。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结合学生的实际能力,并立足与教材,灵活的设置不同问题,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帮助学生对历史知识形成一个整体性把握。在课堂提问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问题的难度不能过高,确保学生能够通过自主或合作探究的形式发现问题的答案。同时,问题的难度也不能过低,保持学生挑战难题的积极性。
例如,教师在执教《秦末农民大起义》一课的相关内容时。通过此前的学习,学生已经对秦朝灭亡的历史事件有了一定的了解,并且能够说出秦朝暴政给秦朝带来的影响。因此,为了加强学生的学习深度,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教室可以向学生提出这样几个问题:1.秦朝的暴政具体到了那些政策上,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陈胜吴广起义的历史意义如何?3.秦朝灭亡给后世怎样的教训?随后,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的探究过程,及时掌握学生探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在学生分享探究成果后,给予及时的纠正和补充。这样一来,学生的探究质量便能够明显提升,从而使教学有效性更上一层楼。
(三)组织小组合作,发展互动效率
学习是一个合作的过程,也是一个思维碰撞的过程。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面对不同成绩层次,思维发展不同阶段的学生个体,定期为学生组织“话题讨论会”的课堂教学活动。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们互相交流,有效的提升了学生之间互动的有效性。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参与其中,进一步提升了师生之间互动的有效性。由此可见,通过小组合作,能够让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变得更加高效,从而促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一步提升,带动教学有效性的发展。
例如,教师在执教《东汉的兴亡》一课的相关内容时。在课堂上,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学情,给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让学生围绕专制体制下,王朝兴衰的影响因素展开讨论。另外,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结合教材内容,设置不同的话题,比如“外戚宦官干政的影响”等。为学生提供一些思考的切入点,从而进一步加深学生的学习深度。这样一来,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掌握学生掌握教材中的内容,更能引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深层次思考。不仅如此,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们能够通过讨论,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有效的锻炼了学生的深度思维能力。
总而言之,初中历史教学工作任重道远,只有教师勤于探索,勇于实践,将他人的成功经验灵活的运用到自身的教学活动当中,才能促动教学有效性发展,带来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蔡保义.初中历史有效性教学策略初探[J].学周刊,2017(9):123-124.
[2]唐小玲.新课改下初中历史有效教学的几点尝试[J].课程教育研究,2017(20):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