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地扶贫安置学校校园安全管理

发表时间:2021/3/2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7月(下)20期   作者:杨河
[导读] 在易地扶贫搬迁的过程中,有必要设立、安置小学、中学等教育体系

        杨河
        贵州省贵阳市开阳县城关镇蒋家寨小学,邮编550300
        摘要:在易地扶贫搬迁的过程中,有必要设立、安置小学、中学等教育体系,因为这是搬迁后续在扶持工作方面所必须做的内容,也是必要的配套工作内容,并且这一举措也能够让搬迁群众更快速的融入到城镇生活,使其能够认识到在这种新的环境中,会拥有新的机遇,并能够在这种更加良好的环境中稳定、长久的生活。安置学校这一措施是保证群众安稳生活、逐渐致富的重要方法和途径。在目前,这一方法策略已经拥有了一定的成效,也已经取得了一些明显的成果。但在这一过程中仍旧存在着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本文将从几方面出发对这一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阐述,并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易地扶贫;安置学校;校园安全;校园管理
        在易地扶贫工作中,安置学校这一举措能够有效的减轻搬迁群众的心理负担和生活压力,能够使其以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生活,并且,这一举措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经历易地搬迁的学生的心理健康以及学习需求,在目前,虽然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但在这一过程中,依旧有许多待解决的问题。比如,学校在建设过程中,存在资金不足、应用设施不全、校园文化较薄弱等方面的问题,在此过程中,还存在着 “留守儿童”很可能会出现心理障碍的问题,为此,我们需要不断的加强、改善师资队伍的水平,集结各方的力量去构建体系全面的校园。
1.在易地扶贫搬迁过程中安置学校所存在的问题
        经过调查我们可以发现,易地扶贫在安置学校的过程中,也存在经费和资源的不足,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很难拥有较强的师资力量,这些实际存在的问题使这一项目的进程受到了严重的阻碍,并且这些阻碍会在很大程度上拉低易地扶贫安置相关教育体系的办学效率和质量。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大多数的县(市)已经开始重视对易地扶贫学校建设过程中的师资配备,并为此选拔安置了一批具有较强责任感、使命感的教师进行任教,但是经过一段时间发现,在这一过程中还是存在着师资数量短缺、教学结构性问题严重、整体教学水平难以提升等问题。此外,在易地扶贫安置学校过程中,有关如何稳定的获取办学经费、加强师资等方面成为了较大的阻碍。并且根据调查,在易地扶贫的过程中,存在着许多学生都是留守儿童,并且其中还有很多是偏远少数民族地区的留守儿童,因此,在对其进行教育时,问题主要体现在语言方面难以交流、心理健康难以得到保障、思想行为难以进行正向引导等方面。
2.在易地扶贫搬迁过程中安置学校的相关策略
2.1设立保障机制
        各个部门需要对易地搬迁安置学校的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引起重视,并为之尽快构建出全面的保障机制。在这一过程中,可以构建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学校相关的政策支持体系。并且,易地扶贫搬迁所需用的大量经费可以按照以“中央统筹、省总负责、县抓落实”这种理念为核心的资金管理机制,这样便能够保证搬迁过程更加顺利、平稳的进行。在易地扶贫过程中安置的学校,其本质是属于义务教育内容,因此,有必要更深一步的清晰、确定学校持续、稳定发展的经费保障机制,并且,还要将更大的精力放在对办学审批、编制划拨等内容中,并对相关的政策制定给予支持和帮助,以此来保证学校的建设能够实现的高质量、高效率的发展。


2.2加强学校的师资力量
        师资力量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办学质量的好坏,在这一过程中,为了加强、提升建设学校过程中的师资力量,可以采取多种方法去进行完善和改良,首先,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可以着手于去聘请有经验的退休教师,或是社会中较为丰富、广泛的其他师资力量,将这些师资合理、充分的流入建设中学校,其次,也可以通过选派其他学校有经验的教师来这些学校进行帮扶、任教工作,使其能够将自己的经验和理念分享给这些学校的教师,对其进行指导帮助。最后,还可以与当地的一些高校进行合作,安排一些水平较优异的大学生自愿去这些学校进行实习,或作为支教进行实践学习。通过些方法和途径,既能够解决易地扶贫安置学校过程中的师资结构不完善、力量不充分等问题,又能够从总体上设计并完善学校的管理模式、办学理念、教学方法等方面内容,使这些学校能够通过探索和实践,体现出“领办”的方向和特质,保证建设过程中的质量和效率。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学校还要针对搬迁的学生的个性和特点,结合其现实的情况,去开展并构建出关爱教育,使学校能够取得良好的成果,得到各方的好评。
2.3针对留守改善教育形式
        因为在易地扶贫的过程中,存在着许多学生都是留守儿童,所以易地扶贫建设中的学校有必要针对这些留守儿童所具有的特殊性,加大自己的管理和关爱力度,组织各个学科的教师去有目标的开展综合素质教育。又因为在留守儿童中,存在着很多来自偏远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所以,学校有必要大力实施民汉双语教育,加强与其的语言和情感沟通,对留守儿童进行合理的、普通话训练, 并且还可以结合当地民族文化,多多的开展实践活动,让不爱说话、存在自闭情况的孩子通过所开设的心理健康教育而得到安慰和帮助,进而能够通过这种方式而不断地完善、丰富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使学生能够充分地感受到学校的关怀,而不因为搬迁这一过程而产生较大的负面心理和情绪,让学生能够拥有健康、积极的心理去面对校园的生活和学习。
2.4集结多方的力量
        在易地扶贫安置学校的过程中,需要集结多方的力量去进行在易地扶贫搬迁过程中建设学校,地方的政府应该为其投入充足的资金和人力,使其在办学经费、教师评定等方面拥有较为坚实的力量作为支撑,并且当地的政府还应该给予针对性的优惠政策,为其提供有效的保障和支持。同时,各教育行政部门也应为此提供一份力量,应将重点放在政策的落实和指导方面,在学校办学过程中出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应该全力协助学校解决这些现实的阻碍和问题,在调配师资力量的过程中,应给予正向、合理的引导,并对其进行全面的、有效的培训,在宏观上严格把控这些学校的建设方向和建设效率。并且,在此区域内的高校也应该给与其适当的帮助和支持,在此过程中,这些学校应该意识到所处的地域优势,主动的向当地各高校进行沟通和合作,一心服务于学校的进步和发展,特别是要将重点放在设计并实行办学理念、教学改革等内容,并且还要将注意力集中在学校内涵和文化建设过程中,发挥自身的 “领办” 能力,将地方高校所具有的优势进行有效的、合理的应用,进而能够有效的实现地方高校的管理转型与易地扶贫学校的高效率发展的双赢效果。
2.5积极与群众进行沟通
        光是靠以上的策略还无法使易地扶贫安置学校的构建更加完善,在这一过程中,还需要集结家庭、社区等方面的力量,加强学校与搬迁群众进行及时的、合理的沟通,进而能够有效的促进家校的和谐发展、共赢协助。并且,通过这种方式还能够获取到更加准确、新颖的消息,能够为学校的建设提供一定程度的理论基础。
结束语:
        本文主要针对在易地扶贫搬迁的过程中建设学校这一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阐述,之后又从几方面针对这一过程中提出几点相关的建议和策略,包括设立保障机制、加强学校的师资力量、针对留守改善教育形式、集结多方的力量、积极与群众进行沟通这五方面,希望能够对相关工作人员提供一些帮助。在全面的改革和发展过程中,使易地扶贫安置学校校园安全管理能够得到保障。
参考文献:
[1]兰定松.?加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配套学校建设[N].?贵州日报,2020-07-15(008).?
[2]黄胜.?建立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基础教育保障机制[N].?贵州日报,2020-06-10(010).?
[3]赵丽芳.?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实施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8.?
[4]李平福.?易地扶贫搬迁移民子女的学校适应研究[D].贵州民族大学,201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