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小学德育的开展路径

发表时间:2021/3/2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7月(下)20期   作者:余美凤
[导读] 新时代的小学德育是小学教育方面的重点话题

        余美凤
        广西钦州市浦北县第四小学
        【摘要】:新时代的小学德育是小学教育方面的重点话题,对于其路径如何开展,本文从小学德育的重要性和主要目标出发,指出当下小学德育过程中的不足,提出新时代小学德育的开展路径,希望对往后小学德育的发展提供建议。
        【关键词】:新时代;小学德育;开展路径;创新发展
        由于新课改的进一步推广发展,小学德育也成为了当前教师需要重点改进的教育层面。在学生的思想道德成长过程中,小学阶段是基础时期和黄金时期。教师的教育对小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学校应当加大对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视程度,以提高学生思想品格,助其成长。
1新时代小学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1.1适应现代社会,促进个人发展
        社会发展极其迅速,作为新时代社会的小学生,祖国的新希望,更需要促成好的道德修养和个人素质,适应当前社会发展。首先,教师应当注意调整学生在竞争意识与合作精神之间的平衡,让学生明白社会生活中的是与非;其次,要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意识,认识到自己的个性,发展属于自己的风格;最后是要帮助学生养成积极的思想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
1.2提高小学德育实效性,深化教育培训改革
        通过深化我国素质教育,极大地促进了素质教育的发展。我们还必须更加重视道德教育,继续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使各方面有效、全面、健康地结合起来,使小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
1.3小学生成长需要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影响
小学阶段恰恰是小学生在各方面都快速形成基础的时期,身心仍处于蓬勃发展的可塑状态,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必须正确引导小学生的三个观念,使他们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得到发展,这是小学生教育上的康庄大道,也是必经之路。
2新时代小学德育的教育目标
        新一轮课程改革对小学的德育工作提出了愈加严格的标准和要求,学校在落实德育工作的同时,必须对小学生的实际情况考虑完整,建立的德语体系应最大程度地符合当前的课程改革理念。首要的就是培育小学生并使其了解如何待人接物,对知识的渴求是多么重要。再者,除了要授以知识,更要让他们懂得自我探索的求知欲的重要性。此外,教师也应是学生的生活价值导向,为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积极向上的生活常态。最后,是学生的身体上的硬件素质和思想上的创新能力,教师应当勉励学生积极锻炼和勤于思考,保证学生在身心两方面的健康成长。
3目前小学德育教育的不足方面
3.1教育工作者的重视程度不足
        好的效果并没有在传统德育中得到体现,因为仍存在教育工作者将德育教育形式化的情况,重文化教育,轻视德育,并未真正地关心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使得学生没有获得良好的价值导向和思想道德上的成长。他们的不重视大大影响了新时代德育教育实效性的提升,也影响了学生对于德育教育的看法,在学生的发展道路上,这是十分不利的。
3.2德育教育不够深入
        许多教师在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时,并未考虑到学生的接受程度。他们常常只是讲课本内容,缺乏学生自身的参与和思考,是不能真正让学生的思想得到改变和提高的。此外,部分学校也会用集会或者班级评比的方式来进行德育教育,虽然这样的方式可能在表面上可以显现效果,但是死板或者目的性偏离的这些方式也并不会提升学生德育的实效性,消耗了大量德育教学资源却收效甚微。


4新时代小学德育的开展路径
4.1德育教育工作者以身作则
        德育教育的工作质量取决于德育工作者自身的能力,比如专业水平和道德素质,只有学生受到正确的引导,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才能发挥出来。因此,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和领导能力,能够鼓舞学生的心灵,在课堂上与学生良好互动,用心设计教学中的内容和每一层活动环节,注重言行中的细节,以身作则,让学生拥有愿意学习的榜样,使得德育教育深入人心。
4.2德育教育应从实际出发
        小学是受教育的基础时期,在这个时期,所有学生的思想和行为都在逐步形成。因此,教师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不仅要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而且要把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结合起来。它要求教师在教育中全面贯彻爱国主义的基本原则和思想路线,在教育的各个学科中充分运用爱国主义,其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领会爱国主义,同时,教师可以积极组织学生开展一系列相关的教学活动,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集体思想和价值观,教师应在课堂或校园组织更多的集体活动,使学生在实际活动中感受到集体魅力的强大,培养学生形成宽容、诚实、公正的思想。教师还应建议他们积极了解自己班级的情况和困难,帮助身边有问题的人,为他人着想,照顾他人。
4.3从创新的角度开展德育教育
        由于信息技术发展迅速,在人们生活中也获得了基本的普及,人们的生活方式也不断改善,在这种背景下,小学德育教师在开展德育工作时,应当最大化利用信息技术,纠正学生的错误观念和行为,使学生有正确的判断力和理解力,提高德育的实效性。首先,学校要建设信息化学习平台,利用这些平台推广和宣传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相关内容,组织学生有计划地利用平台学习。学校也可以使用在网上搭建交流平台,开展竞赛,分享学习经验等方式,让学生通过平台了解社会的代表性事件和先进个人。此外,平台的内容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高度契合性,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4.4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接受德育熏陶
        小学生不具备完备的社会知识和经验,单纯地教授理论可能并不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反而让他们难以理解接受,因此,教师应考虑到小学生的心理需求,使用可以被高效吸收的教育方式,从而实现在传导过程中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性。这就使得老师在选择教育环境的时候,可以利用一些与学生学习或者生活紧密相连的因素,利于学生的接受,引起共鸣。比如,教师可以举办相关教育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有关传统文化方面的竞赛等,激发学生参与德育教育的兴趣。此外,也可组织学生学习符合爱国主义的英雄事迹和革命事迹,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思想道德品质,让学生明白乐于奉献的道理。
4.5给予学生鼓励,激发学生自信
        德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的同时发展个人特色,成为更好的自己,因此,除了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之外,还需要鼓励学生发展独立思考的能力。在德育教育的开端,就要鼓励学生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将其作为学生自身的发展动力,激发他们的自信心,去积极地迎接生活,有一份良好的心态。此外,还需要让学生懂得责任感的意义,引导他们如何对自身负责和国家的未来负责。总之,注重学生的个人发展也是德育教育的一部分,充分考虑学生的性格特色及优劣势是十分必要的,对于学生的德育教育不能常常给予否定,也需要进行必要的鼓励,去激发他们更好地发展个人特色和养成正确生活观念。
5结束语
        处于新时代社会,教师需要从根本上改变德育教育理念体系,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综合素质,在符合新课改教育理念的同时对德育方式进行创新,提升德育教育在学生方面的接受程度,形成多元化、富有活力的德育教育体系,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发展学生的个人特色,帮助学生得到全身心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李大房.小学品德与德育教育的探索[N].山西青年报,2018-10-27(1).
[2] 刘艳.新形势下小学德育教育探索[J].文教资料,2018(25):152-153.
[3] 朱红英.浅析新时代下如何提高小学德育的有效性[J].师道:教研,2017(3):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