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重泉
湖北省监利市第一初级中学 433300
摘要: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开展可以有效锻炼学生的历史自主学习能力,不仅促使学生掌握历史知识,还让学生的主动性、历史思维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因此,本文从“充分了解学生,保证分组的合理性”“布置探究任务与问题,引导学生”“给予科学合理评价,促进学生不断进步”这几方面出发,对于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有效开展策略进行了具体的分析,以期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关键词:初中历史;小组合作;任务
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过于注重灌输知识,导致学生的学习陷入一种被动的局面,同时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也比较枯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一定的主动性,难以自主分析历史问题,对于教师的依赖性比较强。为此,初中历史教师要充分利用小组合作模式的开展,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进行突出,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下面,本文便对于历史教学中小组合作模式的开展进行了具体的分析。
一、充分了解学生,保证分组的合理性
对于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运用来说,对于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是第一步,也是十分关键的一步。如果分组不合理,那么学生就很难融入小组中,导致小组合作模式的开展流于形式。为此,为了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有效作用,教师必须充分重视分组的合理性。这就要求教师应该对于学生在历史学科中的表现有一个更为全面的了解、认识,以此在组建合作学习小组时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学习能力、特长以及性格特点等来进行分组,保证分组的合理性。
例如,在学习历史课程时,有些学生喜欢学习历史,而有些学生对历史课程不感兴趣;一些学生在历史课程中学习能力强,学习成绩好;一些学生缺乏学习历史课程的正确方法,历史学习效果不佳;同时,一些学生的性格是内向的,害怕在历史课堂上发言,而一些学生则十分外向,在历史课堂上可以积极发言。因此,历史教师在分配组员、组建合作学习小组时应综合考虑这些因素,提高分组的科学合理性,比如可以将不同的学生分为同一个小组,以促使学生相互带动,使合作小组能够有效地运作。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分组并不是固定的,教师要充分结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变化来调整分组,从而保证小组合作的有效性。
二、布置探究任务与问题,引导学生
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能漫无目的地去学习,这样学生的小组合作很容易流于形式。为此,在组建合理的合作小组的基础之上,历史教师要通过一定的任务和问题等去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这样学生的学习可以更加的有目的性,并且也可以通过任务的完成情况来检验学生的学习。对此,教师要精心准备,为学生设置有意义的问题,帮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同时,在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时候,教师也不能完全放任不管,而是要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指导。
例如,在教学“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这节课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提出这样的探究任务和问题:(1)大禹除治水之外,还做了哪些对中国历史有重要影响的大事;(2)西周分封制的目的、方法、内容、作用各是什么?(3)夏、商、西周最终灭亡的共同原因是什么?启示?等等。通过完成这些任务和问题,学生可以对本节课的知识有初步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学生通过合作、讨论等得出自己组的学习结果,而学生对自己主动探究得到的答案往往会有更加深刻的记忆,并且当学生通过合作与努力获得成功时他们会受到很大的鼓舞,这样学生自然会更加接受这种学习方式。之后,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学生提供一定的补充。
三、给予科学合理评价,促进学生不断进步
合作学习模式的开展也需要评价。只有通过一定的评价学生才可以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进步,从而加以改进,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在评价方面,历史教师要注意重点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丰富评价的标准,改变过去那种唯成绩论的不足。同时,在评价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参与,进行自评和互评等,让更多的主体参与进来,从而提高评价的科学合理性。
例如,对于“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这节课上的小组合作情况,教师可以首先让学生在组内开展自评和互评,每个学生都要针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发言,同时对于每个组员的情况充分了解,互相指出不足和进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给学生明确评价的标准,如发言是否积极,合作是否顺利等等。之后,结合学生的自评和互评,教师在给予学生更为全面的评价,帮助学生树立一定的自信心。
总而言之,小组交流与合作探究式学习是一种教学组织形式,有利于学生的积极参与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它是新课程改革提倡的学习方法之一,对学生具有重要意义。在初中历史课程中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有效地加强学生对历史课程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能力。
参考文献:
[1]骆永升.“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数码设计,2017,6(11):270-271.
[2]翟羽佳. 初中历史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应用[D].扬州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