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长蓉
成都市华阳中学 四川 成都 610213
摘要:阅读能力是关键的学习能力之一。本文辨析了地理审题阅读的定义,调查了高中生地理审题阅读的现状,探究了地理审题阅读指导的意义,提出了地理审题阅读指导的措施。
关键词:审题阅读 地理 大气
一、地理审题阅读的定义
根据新华字典,“阅读”是指看(书、报、文件等),并领会其内容。“审”是指仔细思考、反复分析。故地理审题阅读是指以解决地理问题为目的,仔细看题,领会题意,并思考分析的一种活动。
二、高中生地理审题阅读的现状
以2016级成都市二诊文综卷36题第(1)问“从天气角度分析前往巴姆市基地参观学习的技术人员需要准备的物品(6分)”为载体,作者选择了华阳中学高2016级9班36人、11班36人,共72人为调查对象,教师分别与72名学生当面批改答题卡并交流。
本题总分为6分,均分为3.24分。经访谈总结失分较多的情况如下:由于审题阅读时忽略了设问中的“从天气角度”、“分析”存在失分的学生有17人,占23.6%;由于审题阅读时忽略了文字材料中参观地巴姆市的经纬度(29°06′N,58°21′E)、不能正确认读“伊朗克尔曼省巴姆市”获取到”伊朗”的提示从而准确定位到西亚,以及忽略了图形材料的经纬度、轮廓与国家信息均指向生产基地南美,导致错误匹配区域特征而失分的学生有8人,占11.1%;由于时间不足未完成本题的学生为0人,但顺序靠后的37(3)、(4)与选考题43、44题由于时间不足未能充分作答的学生有10人,占13.9%。
由此看出,高中生在地理审题阅读中不能准确全面地认读图文资料,不能正确理解题意以及阅读速度较慢等问题较突出,这些问题都属于维果斯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内的问题,会影响学生地理思维的进一步培养,削弱学生地理学习的兴趣与信心,故需重视对地理审题阅读指导的研究。
三、地理审题阅读指导的意义
学生在地理审题阅读中出现的不准确或不全面的问题多是由于学生对于审题阅读的重视度不够。学生独立做题时忽略部分图文信息或者错误理解题目,当教师略加点拨便恍然大悟,纠错时学生简单归纳为马虎粗心等原因,下次独立做题时又重蹈覆辙。开展地理审题阅读指导可以提高学生对地理审题阅读的重视度;提高学生地理审题阅读的规范性、准确性和快速性;学生通过学会地理审题阅读,举一反三、迁移运用到其它方面,提高学习能力;学生学会地理审题阅读后,会获得成就感和愉悦感,通过努力体验成功,增加信心,达到马思路需求层次理论中的最高级需求——自我实现需求。故地理审题阅读指导有育知、育智、育情的功能。通过地理审题阅读指导,学生学会审题阅读,学会阅读,学会自主学习,真正促进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深化教学改革。
四、地理审题阅读指导的措施
(一)讲故事、析案例,提高重视度
在历史中,由于“沁”阳和“泌”阳的一字之差,冯玉祥输掉了中原大战。1930年,冯玉祥和阎锡山结成反蒋联盟,决定集中兵力歼灭蒋介石的部队,发动中原大战。散会后,撰写命令的作战参谋官由于缺少地理知识,粗心大意,误把“沁阳”写为了“泌阳”,沁阳在河南北部,泌阳在河南南部,因为一撇之差,冯玉祥未能与阎锡山会师,反蒋计划失败。
在考试中,以二诊考试为例,教师联系学生情况,列举部分典型由于审题阅读而失分的案例,如“以廊护桥”、“突降大雪”、“气温回升”、“分析嘉南大圳对灌溉区耕地的影响”等,让学生感同身受,引起共鸣,加深印象。教师通过讲历史故事和评析失分案例,提高学生对地理审题阅读的重视度。
(二)分步骤、按程序,提高规范性
阅读首先是感知,感知文字、符号、图形图表并进行辨认。教师首先根据学情进行预判,筛查学生可能遇到的文字、天气符号(如风矢、锋面、雾、沙尘暴等常见气象符号)、特殊气候资料图等疑难问题,在学生预习和指导时先以问题抛出,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查阅读音、释义等,学会正确认读地理文字语言、图表语言和符号语言。
通过访谈发现学生对审题阅读较为随意,或先读问题,或先读材料,或先读图,想读哪儿读哪儿,极易忽略图文信息,特别是图例信息的获取,故教师在地理审题阅读指导初期先统一要求审题阅读的步骤,建立程序观,提高全面性和规范性。审题阅读步骤为:
第一步,浏览题目,略观大意,感知区域。
第二步,阅读问题,明确目标,分清详略。
第三步,阅读文字材料,特别注意时间、地点、经纬度、地理位置、新名词,“但是”等特殊转承词以及不符合一般规律的特殊现象。
第四步,阅读图表材料,先看图表名称,明确主题;再看图例注记等,明确内容;最后观察单位等,确认细节(如cm与mm,%与‰等易混淆)。若有指向标,需特别观察是否特殊指向;若有经纬线,需进行区域定位,帮助区域认知。
第五步,精读材料,思考分析,解决问题。
通过以上步骤可帮助学生正确认读地理语言,减少看丢、看错、看偏的几率,更全面地进行审题阅读。
(三)划重点、解题意,提高准确性
规定步骤主要是为了更全面地正确认读地理信息,在此基础上,还需要正确理解地理信息。
一方面,需要正确理解题意,要注意限定词“从气温、降水的角度”、“对农业的有利/不利影响”、“自然/社会经济条件”等、以及掌握关键行为词的区别。如“分析”需分析原因,提出结论和依据;“对比A和B”需要比较A和B的异同;“与A相比,B……”则需突出B的特征;“评价”需要从有利和不利的角度评析,辨证地认识地理事象。
另一方面,学生要精读所有文字、表格或图材料,画出关键词,关注细节,在精读时可反复读、关注重点和差别,并用波浪线、直线、双波浪线、三角形、圆圈等符号做出标记,也可借助不同颜色的记号笔按逻辑关系分层。在阅读时作出批注,如“原因、本质、危害、措施”等,便于正确理解题意。学生要关注地理概念、地理过程、地理成因等,挖掘图表中直接或隐藏的条件,特别是图例、注记、数字、方向、等值线的弯曲、疏密、走向与闭合、经纬度、关键地点等,分析材料含义和用意,可能用在什么地方,然后将所有能用的条件归纳备用,最终通过具体材料正确回答问题,提高准确性。
(四)限时练、需专心,提高快速性
在学生学会正确认读地理语言、学会正确理解地理问题后,还需提高阅读速度,锻炼快速阅读。首先是要集中注意力,专心阅读,其次是尽量减少停视时间与回视次数,快速扫视,组块阅读,眼脑直映,从而缩短审题阅读的时间,增加思考分析的时间,为学生思维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快速阅读需要一段长时间的训练,学生在训练中要及时诊断反思和调控审题阅读过程。
(五)多观察、善总结,学会地理学习
“综合思维”是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理学科是一门重视思维培养的学科,要引导学生在审题阅读中领悟地理材料的思维方法。如是一般规律?是一般规律中的特殊现象?是综合分析还是比较异同?这一道题可以归纳到哪一类题中?
(六)多赏识、蕴情感,锻造人格品质
五、地理审题阅读指导的效果检测
在此过程中,教师可通过让学生说出图表含义,或用图表表示文字,画出思维导图,外显说出思维过程,提出疑惑的问题等方式了解学生审题阅读时的理解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