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淑敏
安徽省濉溪县实验小学
摘要:小学阶段的音乐课程主要以唱歌、欣赏、技能训练以及音乐理论学习为主,其中鉴赏课是小学音乐课程的关键部分,通过促进学生聆听音乐过程中,感知音乐美和获得精神满足,以此培养学生浓厚的音乐兴趣,推动学生在感知音乐美的基础上,去更好地鉴赏音乐富有的内涵魅力,从而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审美素养,也将全面促进学生对音乐课程的有效学习。为此,本文基于小学音乐鉴赏教学为主题,通过三个方面的教学研究,希望能够为大家带来理论参考和现实依据。
关键词:小学音乐;鉴赏教学;方法研究
随着素质教育工作的全面展开,社会各界人士越加重视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这也为学校教育的非文化课程迎来了发展机遇,也对非文化课程的教师提出了一系列教育要求。小学音乐作为小学阶段美育教育的重要学科,不仅担负着音乐知识的有效教育,更好重视学生美育素养的有效建构,以此全面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健康发展。而小学音乐鉴赏课程教学,不仅是小学音乐教学的主要内容,也是美育教育渗透的有效途径,通过不断提升对音乐审美鉴赏能力,有效感知音乐所蕴含的内在魅力,不断发现音乐与自己、音乐与生活的内在逻辑关系,这不仅有效陶冶学生道德情操,养成良好的气质修养,也将提升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性与好奇感,从而更好地实现小学音乐教与学的高效、优质,全面保证学生音乐素养得到均衡性、长期性的发展。
一、借助多媒体技术,提升学生感知能力
在每一节音乐鉴赏课程中,都会对较为代表性的音乐进行分析,推动学生认识音乐所涵盖的文化、音乐的韵律等,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这些音乐的风格,了解不同音乐文化内涵的差异性,从而大大提升学生审美鉴赏能力。但是由于小学生自己认知能力不够成熟,学生自己学习能力较差,在课堂中学习注意力不够持久,往往越是具有代表性的音乐类别,学生越容易走神,这是因为音乐所蕴含的思想、文化、韵律等方面,都超出了学生自身的认知,所以教师必须借助外在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这样才能推动学生探究性发现音乐深层次的内涵。而多媒体信息技术能够将音乐的相关背景和内容,有效转化为可视化的教学画面,这样在形象化、直观性、动态化的教学情境中,将会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加深学生多感官的感知力,进而随着教师图文并茂的引导下,将会更好地共情、共振的感受音乐所表达出来的丰富情感和思想内涵,从而才能更好地保证学生顺利走进音乐世界,去身临其境的感知音乐,发现音乐的韵律美、思想美、意境美。例如,在教学《国歌》的音乐鉴赏上,许多学生对国歌的悲剧和音乐所蕴含的情感处于模糊性认识,甚至是不理解国歌所产生的背景及意义。那么在单一进行音乐技巧的教学中,自然无法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更为深层次的理解音乐内涵。为此,教师可以提前制作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在课堂中呈现出相关的影片片段,推动学生认识我国革命先辈英勇抗战的战斗场景,在敌我实力悬殊、残酷冰冷的战场,我国革命先辈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上,取得了伟大的胜利。这个过程中教师顺势引导学生认识到,这是正义的战争,是为了人民而战,其中所蕴含着民族尊严、爱祖国和保家卫国的情感,以视听技术与教师声情并茂的解说下,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同时教师也对创作者田汉个人,以及这首歌的创作经历,当时创作人所处的具体环境,其所经历的遭遇等都可以进行一些介绍。在传统课堂鉴赏教学与多媒体信息技术的整合上,将会形成情景交融式教学过程,从而也将促使学生更好地感知音乐,理解音乐背后所蕴含的历史意义。
二、根据音乐鉴赏类型,灵活实施教学方法
在小学音乐鉴赏课程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根据音乐特点,设计不同的教学活动,也要考虑到学生学习认知喜好和知识接受水平,探索不同符合学生学习实际需要的教学方法,两者结合下,才能更好地提升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能力。因此,教师要舍弃传统主导性、单一性的音乐鉴赏教学,不能过度重视知识与技巧的教学,忽视了学生主观情绪感受,这样不仅不会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也有可能减弱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从而造成高消耗、低成效的教学结果。为此,教师要围绕学生、激发学生、发展学生的角度出发,提出有效的教学方式。例如,在《黄河大合唱》的音乐鉴赏教学中,教师引领学生初步了解《黄河大合唱》曲目上,应该组织进行演唱,因为其合唱的特点与单曲有着很大区别性,只有学生亲身经历以后,才能准确体会其中磅礴的音乐气势,所以在《黄河大合唱》曲目鉴赏教学中,要强化理实一体化教学方式,在理论讲解上有效推动学生进行实践体验,这样才能真正提升学生对音乐曲目的感知能力。再如,在《嘀哩嘀哩》鉴赏教学上,根据其音乐曲目的特点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通过户外综合实践体验中,推动学生亲近自然,走进自然,在实地环境中去欣赏音乐,学生周围都是自然的声音,这样将会更好地引导学生走入音乐的殿堂,使得学生在自然中能更加有效的感知音乐,锻炼学生的音乐能力。
三、开展小组合作,深化音乐内涵理解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是新课程改革以来的一大亮点,是提升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发展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合作能力、交际能力的重要教学方法之一。为此,将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融合到小学音乐鉴赏课程中,不仅加深学生对音乐内涵的理解,也将激发学生自主探究音乐的能力,从而促使学生经历发现美、感知美、创造美的学习过程。例如,在教学《小夜曲》音乐鉴赏课堂上,首先,教师应该为班级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小组划分应该以同组异质、分组同质的方式进行分配,这样将会实现学生之间优带差、差学优的学习氛围,使得学生之间的学习能力相互补充、相互促进,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其次,教师在聆听音乐,深化认识音乐内涵上,教师通过提出不同的问题,促使各小组进行讨论和总结,并且委托小组代表向师生分享小组的学习观点,如:海顿是谁?海顿有那两个有趣的故事?当各小组通过搜集材料和小组讨论中,总结海顿有着“交响之父”“弦乐四重奏之父”的美称。教师在提出问题:猜一猜,小夜曲中有哪些乐器参与了演奏?教师通过问题层层递进的方式,逐步使得学生了解《小夜曲》是由四种西洋乐器合奏的表现形式,以此类推下,促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小夜曲》,提高自己的审美鉴赏能力。此外,在师生互动过程中教师要贯彻赏识教育评价,根据各小组的实时学习反馈上,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肯定学生,给予学生正向化的学习反馈,激发学生更强的探究兴趣和学习动力。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深化对音乐知识的理解,也将在小组合作相互促进学习过程中,提升了自己探究鉴赏音乐的能力,从而再听《小夜曲》学生将会获得不一样的聆听感受,推动学生更好地感知音乐内在所表达“韵律美”“恬静美”“意境美”。
总而言之,小学音乐鉴赏课程教学,作为小学阶段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载体,教师应当提升自己的教育站位,强化自己的责任意识,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和学生观,在增强自己学科自信和正确理解小学音乐教育的现实意义背景下,有效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上,创编多元化的教学方式,这样才能提升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浓厚兴趣,继而才能推动学生深入欣赏音乐作品,产生独特的情感体验,从而循环往复下,为学生建立良好的音乐审美观,全面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均衡性、良性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崔彦芳.对中小学音乐欣赏课有效提问的探究[J].文化产业,2019(16):59-60.
[2]孙娜.论中小学音乐教学中音乐鉴赏课开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J].戏剧之家,2018(32):177.
[3]何英奇.如何提高音乐鉴赏课教学的有效性[J].北方音乐,2018,38(06):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