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体育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分组和调控

发表时间:2021/3/2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7月(下)20期   作者:康建标
[导读] 体育教学中分组教学能全面地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

        康建标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华舍中学312033
        摘要:体育教学中分组教学能全面地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有效的进行分组调控,能使教学过程张弛有度,秩序井然。不同的分组教学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更好地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为此,本文通过对案例的简要分析与整理,对体育课中小组合作中分组教学形式的种类以及对分组教学中出现的局限性进行调控,旨在为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体育课堂;局限性;合作;分组
        
        “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方式,能有效提高学生自主自主学习体育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它以小组学习的形式,充分利用场地、器材与人力资源。学生在互相关注、互相关照、互相倾听、有亲和力的氛围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学习任务和成员分工的互助性的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对小组学习有效的实施调控,使教学过程张弛有度,秩序井然,并朝着教师预定的程序有序的进行,是一节室外体育课成功与否的关键。为提高教学过程中小组合作的效率,越来越多的体育教师采用分组教学。如何使学校的体育课堂教学具有真实性和有效性,而不是表面上的热闹。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案例,我发现不同的分组教学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更好地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效率。为此,笔者通过对案例的简要分析与整理,对体育课中小组合作中分组教学形式的种类以及对分组教学中出现的局限性进行调控,旨在为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提供一些借鉴。
一、小组合作的意义
        体育课上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能够创建给学生一个自主学习的平台。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精力有限不可能照顾到所有学生,学生只能被动的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课堂教学中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如果教师在体育课堂教学中能根据学生的能力、兴趣等合理的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在组内互帮互学,不仅可以解放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能让学生的思维活动得到充分参与。体育课堂教学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不仅可以锻炼身体,还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参与群体的活动,体验团队合作,培养团队精神,提高与人交流的能力。教师在学生小组学习的过程中如果能有效调控,不但可以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还能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展现学习过程和方法,唤起学生求知的欲望;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知识的兴趣,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二.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分组形式与局限
(一)同质分组易忽视“后进生”的存在
         同质分组是最早用来解决同一年级学生智力和知识程度差距悬殊的方法之一。所谓同质分组,就是按照学生的智力或技能掌握程度进行分组。在像田径速度教学中,如果进行简单的同质分组就会导致学生之间分组不合理,成绩好的学生不怎么需要努力轻松的就拿到了第一的成绩,而成绩暂差的那组学生无论通过怎么样的努力都很难拿到好成绩,这就是同质分组在像一些速度上项目的局限性,这样的分组并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
(二)帮教分组易忽视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
         帮教是指一些技能较强的学生去帮助一些技能掌握较弱的学生,这种形式在部分教学内容上能有效的提高教学效率,但是也存在很大的误区。

教师采用帮教分组,“以好带差”,教学效率是提高了,部分学生的动作都得到了改进,但是这些学生却少了让他们自己尝试学习的机会,只是一味的学习那些较好学生的动作,导致了他们不知道这个动作为什么要团身、为什么要蹬地的动作要领。在教学中,不必急于技术要点的指导,急于完成教学任务的练习,要给与学生一定的自主体验的过程。学生自主体验是有效教学的一种手段,要让学生尝试学习的基础上让他们自己去总结去摸索动作的要领,然后在让较好的学生帮忙去指正动作。
(三)友伴分组易让学生产生“落单”的现象
         友伴分组练习是让学生自己去找关系好的同学练习,这种分组对那些学生之间合得来的朋友来说会练习的很认真,可以提高他们练习的兴趣。可是,一些不大合群的学生或者一些较内向的学生就会显得很孤单,打击他们的练习兴趣。不同的性格决定了部分学生不能很好的与其他学生一起交流,融入到集体当中去。学生之间应该互帮互助,团结友爱,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做到的,教师应该关注到每一位学生,尤其是落单的学生,鼓励他融入到班级中去,鼓励其他同学去帮助他,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
三.适时调整分组模式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
体育教学中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练标准、不同的学生身心健康水平采用不同的分组模式。
(一)根据学生学练标准的不同进行分组
         教师在进行教学时,根据学生掌握技能水平的不同,而采用的分组模式。这种分组模式中就如一个三角形,a代表的是学练标准较高的学生,b代表的是学练标准较低的学生,c代表的是学练标准中等的学生。这样的分组模式适用于像体操课中技能要求较高、动作水平较难的内容。如:鱼跃前滚翻的课中,原来教师采用异质分组教学,发现部分成绩较好的学生提不起学习的兴趣,不能更好地发挥他们的水平。那么,如果这节课采用学练标准教学分组,根据学生不同的学练标准进行合理的分组,把技术动作掌握较好的学生分在一起,让他们体验更高的教学任务;而把教学技能掌握较低的学生分在一组,让他们体验难度较低的教学目标。这样的分组是否更好地解决了学生之间由于水平差异而导致的学习矛盾呢?这也是《课程指导纲要》中提出的基本理念: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位学生受益的真正体现。
(二)根据整体感知进行分组
         这种小组分组模式是指先采用同质分组,根据学生以往的成绩先分组,在进行随机分组,使每组学生可以达到各组间整体实力基本相同局面,便于开展组间的教学比赛或竞争游戏。如:在短距离快速跑的教学中,原先教师根据同质分组,将好的学生分在了一组,暂差的学生分在了一组,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心态和学习的积极性,加重了学生的心理压力,引起负面的影响。那么,如果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将采用整体感知进行“三角分组”,就会比较容易解决这个问题。先把学生分成较好的、暂差的、中等的,然后再在这三组中,随机进行分组,是每一组的学生整体水平差不多,那么对学生来说更公平和合理。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它能使学生的思维得到碰撞,从而迸发出火花,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它能使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体会到集体的力量;它能通过同学之间、小组之间等的交往,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与人竞争,交往沟通等现代意识,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个性品质,最终达到主动发展,提高学习效益的目的。最后,需要强调指出的是:教师之间应注意结合体育学科的本质特征以及当前我国体育教学的实际,经常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教学策略的学术探讨,不断反思、改进,并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挖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形式,只有这样才能使体育合作学习真正成为教学变革的推动力量。
         
参考文献:
[1]邱松林;初中体育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分组探析[J];中小学课程辅导;2011年
[2]叶春茂.体育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分组与调控[A].学周刊,2012
[3]王显伦.谈“教学分组”在体育课中的应用[M].青海:青海教育出版社,200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