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瑜轩
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新圩中心小学 江西省 吉安市 343000
摘要:随着“新课改”教学思想的日趋成熟和进步,体育运动教学对于学生的实际学习质量要求也在不断提升。为了能够使学生们的身体素质得到实质性提升,需要教师回归体育教学的核心,使学生能够真正享受体育运动的学习过程,并推动学生进行更为积极高效的体育运动训练。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们学习体育运动知识期间,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综合性的教学策略设计,用以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从而切实提升学生们的体育运动学习效率。
关键词:小学体育;综合教学;教法设计;提升;有效性
在教师为学生们讲解小学阶段的体育运动知识时,需要重视对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所以,教师在进行综合性的教学设计时,决定为学生讲解大量信息化教学内容,通过利用信息化教法,使之帮助学生理解体育运动知识。同时,教师应为学生设计游戏化的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对游戏中的体育运动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深化学生的知识理解。此外,通过教师为学生设计合作性的学习任务,可使其进行有效的合作训练,同步提升学生的运动能力。
一、信息化内容讲解,促进学生知识理解
小学阶段的体育运动教学中,需要教师结合学生们的实际学习表现,创设相应的教学方法和内容,用以综合提升学生的体育运动学习质量。因此,教师针对学生设计相关教学优化内容时,便需要融合更为高效的教学方法,使之帮助学生获得良好的体育运动学习能力。所以,教师决定为学生们引入大量信息化教学内容,并利用其教学策略中的形象化特点,使之为学生清晰阐释体育运动的重点和细节,从而深化学生的体育运动知识理解。正是因为教师为学生们设计大量信息化教学内容,使得学生们对于小学体育运动知识的理解更为全面。
例如,教师在指导学生们学习“接力跑”的知识内容时,便可由教师为学生设计相应的信息化教学内容,使之能够引导学生关注体育运动的知识要点,从而切实深化学生对接力跑的知识理解。因此,教师为学生们创编相关接力跑的教学课件时,应当结合大量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资源进行指导,使之能够有效吸引学生们的课堂学习注意力。同时,教师需对学生进行知识细节的深入讲解,使学生能够明白在交接棒的过程中,需要进行怎样的传递,才能够充分发挥上挑式传接棒的技术优势。学生们通过观看教师展示的动态化教学情境,可以对当前的体育运动教学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对应的学习效率也会得到实质性的提升。所以,教师应用信息化教学指导,可以全面提升学生们的综合知识理解能力。
二、游戏化教学指导,帮助学生培养兴趣
教师为学生们讲解小学阶段的体育运动知识期间,应重点强化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使其在兴趣的引导下进行更为高效的知识学习和运动训练。所以,教师在选取相关教学方法时,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兴趣点,进行相应的教学内容设计。故而,教师通过长期的教学观察分析后,决定为学生们设计游戏化教学策略,并选取学生感兴趣的游戏内容进行指导,使之能够切实培养学生对于体育运动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为学生们设计大量游戏化的教学内容,并使之同学生感兴趣的知识相结合,用游戏化的教学内容进行引导,最终综合提升学生们的体育运动学习质量。
例如,教师教授学生们学习关于“运球过障碍”的知识时,便可结合相应的游戏化教学设计,使之更好地为学生们所接受。因此,教师在设计相关游戏化教学情境时,便可结合学生对于竞赛性内容感兴趣的特点,为学生设计相关的比赛环境,使之游戏过程能够兼具知识性、竞赛性和游戏性,从而使学生能够享受游戏的全过程。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们进行相应的游戏化竞赛时,可以寻找学生感兴趣的点,并设立相应的游戏奖励,使之能够更好地强化学生们的竞赛意识,并使其从体育游戏过程中掌握相应的体育运动知识,并综合提升学生们的体育运动水平。
三、合作性任务设计,增强学生协作意识
为了能够帮助学生提升其体育运动学习质量,教师不仅需要强化学生们的体育运动知识理解,还应同步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教师看来,学生当前最需要提升的就是其团队之间的合作学习能力。因此,教师为学生们设计相应的体育教学内容,并在其中布置合作性的学习任务,使之能够切实增强学生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能力。
例如,学生们在学习“传球接力”的知识期间,便可为学生设计相应的合作性任务,要求学生们能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相应的传球任务,并且用时越快越好。而后,学生们就需要按照教师为其设计的合作性学习小组,展开相应的合作问题分析,以期能够更好地改善学生们的学习质量。也正因如此,教师为学生设计合作性的学习任务,可以使学生在团队之间的交流中,能够对自身运动能力有更准确的判断,从而切实强化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综上所述,教师指导学生们学习小学体育运动知识期间,需要设计综合性的教学策略,以此帮助学生强化其体育运动学习质量。
参考文献
[1]邹秋芳.提升小学体育教学质量方法研究——以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为例[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7(11):161.
[2]梁秀.探析素质教育背景下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多元教育功能[J].当代体育科技,2016,6(29):9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