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秋
盐城市盐都区实验小学 224001
摘要:体育具有促进学生身体发育、提高身体素质的作用。体育教学的发展不仅是为了推动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更是为了发展社会体育精神,建设促进社会进步的体育事业。小学体育教学是体育锻炼的初级阶段,由于教学内容需要照顾身体脆弱、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的学生,所以教师大多选择开展体育游戏进行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学习体育精神的同时,也能够感受到课堂的乐趣。这种课堂实践充分发挥了合作游戏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为了更好地进行小学体育教学,本文对合作游戏促进教学活动的实践进行了一些研究。
关键词:合作游戏;小学体育;实践
小学阶段的学生因为年龄的关系,生理和心理都有着一定限制,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需要注意去除那些过于激烈的体育活动。体育教学的理论知识十分枯燥,强制学生静心学习不具备现实意义。学生喜爱游戏形式的体育实践,教师可以从这一点入手,发挥合作游戏在体育教学中十分重要的地位,做到理论与实践并重,帮助学生实现健康饮食与健康活动,形成体育锻炼的行为习惯,提高学生的身体与思想素质。而且文化课的学习也需要健康的体魄和坚强的意志,因此,体育学科也应注重综合性教学。
1.小学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体育课程在教育界受重视程度不高,导致资源严重不足,存在一系列的教育问题。但随着时代渐渐发展,对体育课程要求拔高后,这些教学问题渐渐凸显出来。其次,因为较少的更新教学手段,体育课程显得单调枯燥,无法达到吸引学生锻炼的教学目的,后来针对这些教学问题进行了一些改变。
1.1体育课程不受重视
国内教育界的普遍认识体现在应试教育中,文化成绩可以决定学生未来的考试,于是被视为教育重点。因为体育课程考试的占比较少,甚至仅仅要求达标,考试的过程和结果不严格,导致学校普遍不重视体育教育,只要求学生强身健体,保证高考时的考试成绩即可。后来随着国家对体育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学校顺应时代改革对体育课程有所关注,但由于学生的知识课程负担重,活动时间被课程学习占据,体育课程便成了自然活动课,无法达到课程要求的体育锻炼的教学效果。
1.2体育教学枯燥乏味
首先体育课程不受重视,继而对体育老师的重视程度也不高,再加上体育教育和教师资源不足,导致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滑坡,课程提倡的体育方法是落后的、陈旧的教学手段,强调机械式动作的重复。
而且因为教师不专业,很少创新和发展体育教学方法,以至于课程内容繁复枯燥,不符合小学课程内容浅显易吸收的特点,学生渐渐失去了学习体育课程的兴趣。
2.小学体育教学游戏的实践
小学阶段学生注意力较差,容易受到环境影响所以在进行体育教学合作游戏实践时,尤其注意教学手段是否带偏学生的运动目标,能否真切达到锻炼体能、学习课程内容的目的。而且因为游戏的教学模式种类繁多、教学对象关注点易偏移,合作能够较为明显的避免这些缺点,所以合作游戏可以更好的实现体育教学的理想效果。
2.1分多层次游戏教学
小学学习阶段是一个飞速发展的时期,学生的生理、智力、判断力以及心理都在快速成长,所以学生的身体和精神面貌随着年龄增长在不断变化。这种多变的教学对象,充分考验了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能力。而且体育课程的发展阶段,教学内容是在不断变化的,所以需要教师结合不同的体育教学内容、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实践合作游戏。合作游戏指的是多人游戏的一种模式,其中有双人或者多人、合作或者对抗的区别,在游戏时还需要注意学生的安全。例如在锻炼默契的时候选择结对而行的游戏,两人一组,比赛开始前把每组人员的左腿或右腿绑在一起,每组站在一条起跑线上竞赛。
2.2结合兴趣游戏教学
游戏模式的教学本来就容易吸引学生的兴趣,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为它能够掩饰枯燥的重复和乏味的记忆,在学习的过程中充满乐趣。教师可以采取民主投票的方式选取学生最感兴趣的合作游戏,使所有学生都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增强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
2.3针对特点游戏教学
学生具备耐力、灵活性、体能、力量、爆发力等不同素质。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例如男女之间生理结构、身体素质之间、甚至运动神经之间的差异等。这些差异体现的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师需要发现和总结它们,在课上区分学生的差别,制作科学的训练方式,有目的性的教学。例如锻炼学生的力量、体能可选择拔河比赛,增强学生的弹跳力可选择跳绳比赛,锻炼学生的腕力、手臂可选择托球跑。这三种合作游戏有鲜明的特点,使学生尽可能合理地完成教学目标。
结束语:
综上所述,体育教育存在的受重视程度不高、教学内容枯燥乏味等问题正在逐渐改变,合作游戏也可以很好的刺激小学体育教学的发展,所以要采取多层次教学、结合学生兴趣、针对特点的合作游戏教学模式,充分引导学生锻炼体能、形成健康的行为习惯,发展学生热爱运动的观念,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静.基于合作游戏促进小学体育教学的实践研究[J].安徽教育科研,2020,(第20期).
[2]王艳慧.巧用游戏促进小学体育课堂教学[J].黑龙江教育(小学),2017,(第C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