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惠
河南省平顶山市新华区建设街小学 467001
摘要:道德与法治是一门旨在对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和法治意识进行培养的学科。在素质教育推崇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出来。如何引导学生高效地学习这门学科的知识,增强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深刻了解和认知,从而使学生的言行举止得到规范是教师关注的话题。而生活化教学作为新课改倡导的教学思路和理念在教学中被广泛提及和运用,为教师更好地开展教学指明了方向。基于此,本文就此为论题和切入点,针对生活化模式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的具体方法和策略进行阐述,以期为教师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提供一些参考价值。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教学策略;教学案例
由于小学生处于特殊的成长阶段,身心发展尚未完全成熟,且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尚未完全确立,缺乏基本的辨别是非对错的能力,因而以道德与法治教学为载体,通过合理、有效的教学促进学生正确人生观念的树立显得尤为重要。鉴于道德与法治学科本身是对学生德育思想和法治意识进行培养的学科,教材中所阐述的内容也与生活中所阐述的事物息息相关,因而借助生活化教学模式的运用促进更理想教学目标的实现不失为有效的方法和策略。为此,作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我们应在紧密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深入探究运用生活化模式开展教学的有效方法和策略,以此来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特征,为高效化教学课堂的构建提供有力支撑。
一、引入生活化内容,引导学生感同身受
生活化内容的引入和运用是开展生活化教学的重要举措,在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方面发挥着显著的作用。观察现如今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也不难发现,其中包含有不少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内容,是开展生活化教学的重要载体。为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在充分了解自身教学实际的基础上,通过寻求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的联结点开展教学,引导学生透过熟知的生活事物和现象更好地感知所学知识,促进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顺利进展和实施。
例如,以“自主选择课余生活”这部分内容为例,教师可以首先在课堂上围绕“课余生活”这一话题与学生互动,让学生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谈谈自己的课余生活都是怎样安排的,是用来复习功课还是发展兴趣爱好,是自主安排还是由家长来安排的,以及对自己现代的课余生活是否满意等等。学生对这一话题十分熟知且兴趣十足,纷纷投入到课堂探讨中,有的说到自己的课余生活被各种兴趣班填满,有的说到自己的课余生活可以自主安排、自由支配,还有的说到自己根本没有什么课余时间,课余时间都用来上辅导班了……在热火朝天的课堂探讨中,教师可以顺势引入本课的教学内容,让学生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对课本知识进行分析。如此,通过生活化素材和内容的引入,使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热情得以被充分调动起来,在感统深受的过程中更好地参与课堂上的学习活动。
二、注重观察生活,丰富学生情感体验
道德与法治教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为了更好地促进生活化教学活动的开展,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课下留心观察生活,留意对生活中出现和存在的道德和法治现象进行细致地观察和深入探究,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课堂学习感受和体验变得丰富起来,课堂教学效果也能因此有所改进和提升。
例如,以“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这部分内容为例,在教学前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一项实践任务,即让学生对生活中存在秩序进行观察,同时了解遵守秩序和破坏秩序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怎样不同的影响。比如在乘坐公交车时,有的人排着队井然有序地上车,而有的人则为了抢座位而肆意破坏秩序,你推我挤地上车,给公共秩序造成了不良的影响。或者是在公园或是旅游景点游玩时不难发现,经常会有人随意乱扔垃圾,对环境以及公共秩序造成了极大地破坏。
在教学前,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走进公共生活,对生活中出现的这些现象进行细致地观察,使学生深刻认识到遵守公共秩序的重要性,从而更好地参与课堂上的探讨、交流活动。如此,便使学生对实际生活中发生的事件有了深刻的感知,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的提升,使学生的情感体验变得丰富而充实起来。
三、运用生活化情境,提升学生学习热情
生活化课堂情境的设置是创新课堂教学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因为相比于传统单调、枯燥以灌输式为主的教学模式来说,生活化情境的设置能够帮助学生更为深刻地理解和感知所学知识,使学生在亲身体验或是情境参与的过程中完成课程的构建。为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应从具体的教学内容出发,通过创设生活化课堂情境的形式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从而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刻理解与记忆,促进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的全面改进和提升。
例如,以“应对自然灾害”这部分内容为例,为了使学生能够更为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同时对应对自然灾害的知识有深刻的了解和认识,教师可以在完成相关理论知识的讲解之后给学生设定情境,即设定地震来临时如何逃生的场景。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首先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一些拓展性知识,即地震来临时人们应根据自己所处的位置选择不同的逃生措施,比如在室内时应迅速钻到桌子下面,或是用棉被等盖住头顶;在户外应尽量到空旷的地方躲避。并在展示完之后让学生通过课堂体验的形式感受如何应对地震灾害,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深刻理解所学知识。如此,便将生活化的场景引入到了课堂中,增强了学生对相关知识内容的深刻感知,对促进课堂教学的顺利进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四、采用生活化评价,促使形成鲜明个性
教学评价作为对学生学习效果以及教师教学成果进行综合评判的重要方式,在生活化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同样有着重要的作用。为了将教学评价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在充分发挥自身学科育人功能的基础上,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日常行为习惯等方面进行综合、全面地评价,在全面了解学生行为与思想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能够受到正确思想价值观念的熏陶和感染,促进学生正确思想价值观念的树立以及优良品格的形成,将教学评价的教育指导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例如,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除了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之外,还应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行为举止、言行习惯等方面进行全面观察和综合了解,针对一些不合理或是错误之处及时进行纠正,同时对学生做得好的地方提出表扬。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在课下多与学生沟通、交谈,充分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以及学生背后做出某些行为举止的原因,并学会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和评价语言对学生的行为进行全面评价。比如有些学习很好的学生在某段时间会出现消极应对或是懈怠的现象。教师应在课下与学生交谈,了解学生近期的思想动态以及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从而对导致学生发生变化的因素有所了解,之后再采取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帮助学生回归到原来的生活。如此,便将教学评价的作用充分发挥了出来,增强了教师对学生的全方位地了解和认识,推动着学生的全面进步和发展。
总之,作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我们应在充分认识到小学阶段是对学生道德观念和法治意识培养的重要时期的基础上,巧妙运用生活化的模式促进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顺畅进展,从而转变以往浮于表面、过于形式化教学模式的束缚,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品德、法制观念的形成,并为实现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参考文献:
[1]楼会利.小学道德与法治的生活化教学[J].新课程,2017
[2]郝耀东.浅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J].新课程(小学),2017
[3]唐维菊.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的研究[J].科普童话,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