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教学的开展能提高教育信息化进程

发表时间:2021/3/2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7月(下)20期   作者:牟伦崚
[导读] 为了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做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控工作

        牟伦崚
        湖北省利川市汪营镇第二小学
        摘要:为了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做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控工作,接教育部通知,疫情期间,全国各所学校纷纷延迟开学时间,采取线上教学方式,这是自2012年3月教育部发布《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以来,我国教育领域开启的最广泛、最深刻、最全面的一次在线教育实践。笔者认为,此次线上教育的深入开展给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实现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并依此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以供有关部门参考。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 实践启示 政策建议
        为了更好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疫情防控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落实教育部“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指导思想,全国各地实施的线上教学方兴未艾,这也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的教育信息化进程。受本次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学生无法顺利返校开展传统课堂授课,而线上教学所具有的不受时间、地域限制的特点恰好得到充分发挥,从而真正实现了“停课不停学”。
        一、教育信息化
        010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2010-2020)》,首次提出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发展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这标志着中国教育信息化的开始;2012年3月,教育部发布《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正式启动教育信息化工作;2018年4月,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指出到2022年基本实现“三全两高一大”的发展目标,即教学应用覆盖全体教师、学习应用覆盖全体适龄学生、数字校园建设覆盖全体学校,信息化应用水平和师生信息素养普遍提高,建成“互联网+教育”大平台。自此,我国教育信息化步入持续发展轨道。
        二、线上教学的具体运行
        (一)课堂回归家庭,家长责任明确化
        作为支持学生居家在线学习的主要教学形式,线上教学将学生的传统课堂移至家庭之中,实现了家庭与学校的无缝对接。在传统教学方式上,教师与学生进行面对面教学,学生的一举一动都牵制着教师的注意力,而在线上教学方式中,无论是直播课还是录播课,能够发挥最大监督作用的始终是学生家长。
        (二)超越时空限制,最大范围实现教育资源共享
        教育信息化是以资源学习为基础的,多媒体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在互联网覆盖区域,无论教育资源是否为本校创建,只要具有获取权限并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学生均可以通过网络随时随地、精准迅速地获取自己所需要的各类学习资源,学生无需对此支付额外成本。
        (三)教师信息素养不高,网络信息技术操作不熟练
        教育信息化的关键就是教师的信息化,由于此前我国的线上教学从未像当前这样获得强有力的全国性推广,部分教师尤其是乡村教师和资深的老教师受制于传统课堂教学方式,自身对网络信息的获取不敏感,也无法对必要的网络信息技术进行熟练的操作。
        (四)网络环境不佳,硬件设施落后,线上教学开展不顺畅
        线上教学对网络的依赖性很强,周一至周五是各所学校上课的高峰期,在此期间,由于同时使用平台的人数过于庞大,在线教学人数较多,频繁出现平台运行不流畅的现象。部分基础设施较为落后地区的学生所处的网络环境较差,网速不佳,甚至部分学生家中无局域网覆盖,这严重制约了其对在线教学的顺利参与。
        三、线上教学对教育信息化的启示
        (一)改善网络环境,完善硬件设施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前提
        在互联网技术深入发展并日趋成熟的今天,互联网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不可替代,而疫情期间“停课不停学”使人们对互联网运行效能具有更高的要求,对相关硬件设施的需求也更加旺盛。只有在基础硬件设施完备、网络畅通的条件下,“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才能真正得到落实。


        (二)提高教师信息素养和网络信息技术水平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必要条件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学生知识的获得和技能的训练与教师的综合素质密切相关。处在信息大爆炸时代,我们每天接触到的信息内容丰富,涉及领域全面覆盖,因此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准确筛选、明辨真伪信息已显得尤为重要,而培养获得信息的各种技能,熟练运用网络信息技术更是大势所趋,作为学生的指路灯,教师只有具备以上条件,才能成为助推我国教育信息化的领军人物。
        (三)充足的资金投入和社会支持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保障
        缺乏充足的资金支持,是阻碍我国教育信息化的主要因素。网络硬件设施的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在资金匮乏的前提下,即使其他各方面条件都充足,教育信息化也会成为空中楼阁,可望不可及。
        (四)课堂主体回归学生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目标
        传统教学以教师讲授,学生接受为主,学生学习具有较大的被动性。在线上教学的开展过程中,教师可将课堂交还给学生,例如进行翻转课堂,让学生成为主讲人,教师成为听众兼评判人。学生可通过线上平台,使用多样的上课形式,培养自身熟练运用多媒体展示自己学习成果的能力,极大地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政策建议
        (一)建立政府扶持与社会资金援助相结合的政社合力机制
        要想全面推进国家教育信息化,仅仅依靠政府政策和有限的资金扶持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建立政府扶持与社会资金援助相结合的政社合力机制就成了首要之选。在政府财政有限的条件下,其可加强与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的沟通与合作,尤其是与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建立良好互动关系,构建由政府、学校、教师、学生、家长、企业、社会等多方参与的教育信息化联动机制,充分利用社会活力助推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二)将网络信息技术的熟练运用纳入到教师绩效评估体系之中
        目前,各校只鼓励教师经常性运用网络信息技术,但并未将其与绩效评估挂钩,笔者认为将对网络信息技术的熟练运用作为教师绩效评估或考核的重要标准之一是不错的政策选择。实施国家、省、县三级的“农村教师数字能力提升计划”,开发教育信息化教师培训教材,举办教师信息化教育研修班,有效提升农村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使他们能够成功跨越“数字鸿沟”
        (三)建立“校校对口”帮扶机制
        我国城乡差异在教育领域主要表现为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衡。发达城市的学校可以与乡镇学校建立对口帮扶机制,在拥有剩余教育资源的情况下,将多余的资源提供给帮扶对象,也可以与其进行教育经验交流、促进教育资源共享,提高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实现不同地区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与使用。
        (四)调整传统作息时间,错开使用线上平台
        由于各校的课程安排都集中于上午、下午或晚上,考虑到各种线上教学开展平台具有在线人数限制,学校可对传统课程时间安排稍作调整。例如将中小学部分班级的课程安排在中午,将高校部分班级的课程调至晚饭点,尽量错开课程高峰期,这样可以有效提高线上平台运行效率,提升教学质量。
        此次疫情对国民生活的诸多领域带来了巨大冲击,但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我们应该用辩证的思维来分析此次疫情的影响。疫情期间全国普遍推行的线上教学实践就是助推我国教育信息化进程的契机,我们要对线上教学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各个击破,并有效利用这一契机促使我国教育信息化步入发展新阶段。
        参考文献:
        [1]王继新,韦怡彤,宗敏.《疫情下中小学教师在线教学现状、问题与反思——基于湖北省“停课不停学”的调查与分析》,湖北武汉,430079.
        [2]李倩莹.《教育信息化对农村义务教育的影响研究》[A].四川南充: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63700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