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科整合的线上教学方法策略研究 ——以《汉语拼音字母表》为例

发表时间:2021/3/2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7月(下)20期   作者:张凯茜
[导读] 2020年,全国因为疫情不能正常开学,

        张凯茜
        浙江省义乌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江南校区   
         【摘要】2020年,全国因为疫情不能正常开学,线上教学成为了主流。作为一年级语文老师,我也积极通过钉钉直播和视频会议的形式,每天和孩子们互动。在教学中,我始终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标,摸索新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思路。期间,我对《汉语拼音字母表》的教学感触尤为深刻。现针对《汉语拼音字母表》的教学,围绕核心素养、学科整合、线上教学这三个关键词,做一个详细的策略解说。
         【关键词】 核心素养  学科整合  线上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一年级学生要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汉语拼音字母表》是一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一里的内容。它是学生学习查阅《现代汉语字典》的基础,同时也是对上个学期汉语拼音学习的一个衔接。可是,现在正是疫情爆发的时期,如何让孩子们在线下学习《汉语拼音字母表》?又怎样让孩子有效地掌握这些大小写字母,而不至于混淆呢?我开始了一些尝试。
        《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学科素养加上“核心”后,除了听说读写思五个方面的知识、能力之外,还要把文学审美、文化价值、思想价值等纳入①。针对一年级孩子好奇心强,善于形象思维,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能保持相当长的注意力,以及孩子们爱动手操作,喜欢新奇有趣的事物等特点,我利用学科整合,将微课、线上直播和视频会议相结合,层层深入地设计了一系列有趣的活动,让孩子在“玩”中培养孩子的语文核心素养,这也顺应了实践出真知的发展规律。
         一、和音乐学科整合,在律动中主动积累,建构语言。
         语文核心素养中,语言建构与运用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的言语经验,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如何让孩子主动地积累《汉语拼音字母表》并能达到运用呢?我决定和音乐学科整合,利用律动,结合孩子好动的特点,在快乐中潜移默化,达到积累的目的。
         音乐能提高儿童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常听音乐不仅能增强孩子的记忆力,还能提升孩子的注意力,促进孩子的语言能力的发展②。一首活泼、动听的乐曲,就好像一个优美、有趣的故事。所以,在教学《汉语拼音字母表》的时候,我先下载了一个英文字母歌的视频,然后用camtasia微课录制的软件把视频和汉语拼音发音结合起来进行了录制,形成微课。孩子们先观看微课,在观看的过程中,大致地学习这首儿歌。然后再用视频会议的形式,将英语歌直接带到直播中,让孩子们跟着我听一听、唱一唱、跳一跳,在这样玩一玩的氛围中,让孩子们来熟悉整个《汉语拼音字母表》。孩子们也手拿事先准备好的大小写的字母卡,听着歌,一会儿蹲下、一会儿排队,一会儿找朋友、一会儿绕绕圈,别提有多开心了。几遍音乐唱下来,孩子们就基本上会背诵《汉语拼音字母表》了。
         二、和美术学科整合,在制作中感受变化,学会创造。
         审美鉴赏与创造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表征之一。《汉语拼音字母表》中有很多字母的大小写完全相同,有些字母比较相似,有些呢又完全不同。在直播课堂上,老师先让孩子们分类,通过比较来发现这些字母的异同。可是,光让孩子区分,对于好动的孩子们似乎太枯燥。

为了让孩子们能主动发现字母之间的相同或不同之处,我让孩子用橡皮泥来把大小写字母做出来。因为美术教育能培养儿童敏锐的感知能力和观察能力②,孩子通过动手实践,更能有效地观察到大小写字母之间的异同。于是,视频会议的时候,我让摄像头对准我自己,我呢,化身为美术老师,和孩子们一起玩橡皮泥,在整个探索、发现、思考、表现的创作过程中,孩子们的能动性、主动性和兴趣性被充分地开发出来,孩子们能轻松地在玩中学会区分、学到知识。这就是美术学科带给孩子们不一样感受的魅力。以上是教学《汉语拼音字母表》的第一课时。
         三、利用童声童谣,在歌唱中加深印象,学会创新。
         第一课时中,孩子们通过了听歌、制作,大概地对《汉语拼音字母表》有了概念,如何让他们能准确无误地记住这些大小写呢?我决定以大小写完全不同的一类字母位切入口,对这类字母编了儿歌。儿歌不仅朗朗上口,而且字母变化形象生动,很适合孩子记忆。所以,在上第二课时之前,我就把儿歌通过微信发送给家长们,让家长们教孩子读熟儿歌,这样课堂上孩子们才能和我有共鸣。儿歌如下:“a呀是个尖脑袋。b呀变成俩肚皮。d呀快点转个身。e呀全身拉拉直,g呀变成鸽子飞。h呀椅子变梯子,q呀气球飘。r呀向着太阳转,转,转!最后还要拉上一个l。”这个儿歌配上《哆来咪》的简谱,就可以唱起来了。
         为了让儿歌真正地显示它的特殊魅力。我决定把它和音乐结合起来进行录制。在录制儿歌的过程中,我还用橡皮泥和画板当做我的教具。一边唱儿歌,一边演绎小写字母变成大写字母的过程。例如:a呀是个尖脑袋。我就一边唱,一边用橡皮泥把a捏成A。b呀变成俩肚皮。在做好的b的基础上,再加个半圆上去,就变成了了B。g呀变成鸽子飞。我用画板把g画成了一只鸽子,形象生动。在课堂上,通过钉钉直播,播放录制好的视频,学生一边跟着做,一边跟着唱。孩子们自然而然地就记住了。我想,这种创新式的教学模式,肯定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让孩子们在处理事情的过程中,也能积极创新,学会解决问题。以上是第二课时的教学。
        四、利用家校合作,在传唱中学会表现,培养责任。
        课内的知识需要不断地复现才能有效地掌握。所以,课后,我布置了一个“当小老师”的作业,要求孩子自己学会儿歌后,还要教会家人,同时要把教家长的视频发送到班级群,供大家一起欣赏。还创设了奖励机制,做得最好的孩子,可以奖励到一张奖状。这样一来,孩子们可认真地对待这项任务了。视频传上来,不仅增加了孩子地成就感,培养了做事认真的责任感,还在欣赏别人的视频中巩固了知识,效果很好。
         五、和信息学科整合,在游戏中感受刺激,学会应变。
         孩子通过歌唱和制作,再加上利用儿歌突破难点,基本上掌握了《汉语拼音字母表》,接下来,就可以利用游戏来检测孩子们的掌握情况了。在线上直播的时候,我通过连一连、猜一猜、读一读、变一变等形式,充分调动孩子们的思考,用申请连麦的形式,来抽查孩子们。孩子们在游戏中感受到了刺激和紧张,知识也在游戏中提升巩固。以上是教学的第三个课时,结合语文园地的其他内容一起完成。
     线上教学,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教学模式,同时也让我们一线老师清醒地认识到“活到老,学到老”的重要性。老师不仅要研究孩子,还要结合孩子的特点思考策略,始终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标,设计好课。更要与时俱进地用好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这样才能牢牢地抓住孩子们的心,使孩子们能更高效、更有兴趣地学习和掌握。有句诗说:千呼万唤始出来。我想改一改,对于老师来说,利用一切现代技术手段,整合一切相关课程以适应教学的需要。这就是“千变万化整出来!“

【参考文献】
①《教育研究与评论》 赵福楼   2016年10月第022期
②《教学实践》刘家丽   2011年8月总第219期
③《文艺生活 文艺理论》 于香玉  2012年第12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